人生三穷过到老(云中松鹤天海拾贝)(1)

天海拾贝

云中松鹤天海拾贝(七十一)

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谈一个人的励志与发愤

【引言】今天在朋友微信群里,看到有人发如此一段话:

20岁的贪玩,造就了30岁的无奈

30岁的无奈,导致了40岁的无为

40岁的无为,奠定了50岁的失败

50岁的失败,酿造了一辈子的碌碌无为!

千万不要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了安逸!

看过此话,鄙人顿然想起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及“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的警示名句。

今天我们就先深入剖析一下:“少壮不努力”的时间、特点与成因

(1)必须抓住两个要点,一个是年龄阶段,特指“少年”与“壮年”;再一个是“努力”,即什么才算是“努力”?

(2)为什么“少壮容易不努力”?其原因在哪?

(3)为什么一定要让“少壮努力”?

如若弄清楚以上三个问题,我们就会知道,如何教育后人做到“避免老大徒伤悲”的结局!

先说为什么“少壮容易不努力”?这是由于,大多数人处于少年与壮年时,都处于长身体的年龄,又无任何社会经验与教训,若没有志向与追求,最容易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只顾生存或是安逸享受;二是“努力”是一种劳动,要么是体力劳动,要么是脑力劳动,都需要“吃苦”与“付出”,而且任何人都有天然的惰性;三是一般人处于幼年与少年时期,多数由于父母的“溺爱”与依靠,容易导致“不努力”;四是由于一些人家庭条件好,在青少年时期,完全不需要自己“努力”,就衣食无忧,其根本原因是此类人,生来就没有生活的“压力”;五是一个人无论家庭条件好与坏,若没有“志向”“追求”与“毅力”,都会导致“少壮不努力”。

再说“什么”算是“努力”?“少壮努力”一般多指“读书学习”;但也不应拘泥于“读书学习”,更应该把“吃苦磨难”及“技能技艺”的学习、“毅力”的训练等都纳入其中,因为一个人的“学习”,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应该包括生活知识、社会知识、自然知识等,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读书不多”,最后也成就了一番事业,其主要原因是此类人善于在“磨难”与“实践”中学习;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通过读书学习”,即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是让人快速丰富“智慧”的一条捷径之路。

探究“人为什么一定要少壮时努力”?要说明此问题,就必然涉及到“人类的生存”。

人,作为自然万物中最具“智慧”的高级动物,为了“生存”,其必须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应对日益激烈的各类社会矛盾,故《增广贤文》曰:“立身之道,有一技之长”;这就是说父母给你留得再多,总会有“坐吃山空”的一天,而且世道多变,世事难测;所以我们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少壮时丰衣足食,不学无术,老年时就饥寒交迫;很多人少年时贫穷拼搏,老年时衣食无忧。这既是“少壮努力与不努力”的不同结果,也是生活自然辨证法的必然。

最后,纵横窥视人类历史,即可理解“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徒悲伤”的凄惨!更可以看到,少壮之人励志与发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无论从一个人,从一个家族,从一个社会,直至从人类历史上看,小至黎民百姓,大到王侯将相,没有远虑及未雨绸缪,即不知“努力”、不会“努力”或停止“努力”,其结局都是十分惨淡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历史上威震天下的齐桓公公子小白的晚年即是如此,他在皇宫中死后一个月才被人们发现,十分不可思议!

故,期盼全天下的所有人:都能励志发愤,战胜自我,方向明确,少壮得志,事业有成,人生幸福美满!

总之,作为年近甲子的我辈,虽然理解“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些晚了,但是若要能让我们的后人,及早地明白其中的道理,少走弯路,不也是一种乐趣与善举吗?!

再说文章开头提及的人们总结的“少壮不努力”的“朴素规律”,虽然不尽完全准确科学(因为人类历史上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的典故),但它完全可以警示我们及后人,要及早开悟我心,及时教育后代,切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历史教训,力避重蹈先人的覆辙,不也算是一种收获吗?

(作者:云中松鹤,2022年10月13日下午,写于北京)

特别声明:

鼎新智库今日头条号,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允嘉律师事务所律师,孙飞主任

若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擅自转发《云中松鹤天海拾贝》文章,一经发现,根据情况,可随时发起法律追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