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鹤祥跟郭德纲的关系(阎鹤祥曾自认为)(1)

  从郭麒麟退学从艺以来,一直被视为德云社少班主。虽说郭德纲并不希望他子承父业,怎奈郭麒麟从小耳濡目染酷爱相声。既然一心想要下海从艺,就得有师父。于是,顺理成章的拜在了于谦门下。光有个好师父还不够,相声门有句老话:“三分逗,七分捧”,有个好量活的辅佐,对青年演员的艺术发展将起到深远影响。郭德纲也效仿了当年常连安亲自给四位蘑菇选搭档的先例,在和于谦、高峰认真考量再三斟酌后,决定从鹤字科里挑选一位专工捧哏且老成持重的徒弟给郭麒麟捧哏,而此人正是阎鹤祥。

阎鹤祥跟郭德纲的关系(阎鹤祥曾自认为)(2)

  少班主的舞台成长,阎鹤祥功不可没。虽然郭麒麟七八岁时也登台演过的一两段小孩哏的传统活,但毕竟谁也不能靠这个吃一辈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要上新活。刚开始的时候,郭、阎二人配合并不默契,郭麒麟对抖包袱的尺寸也把握不准,包袱使泥了是常有的事。此时,阎鹤祥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包袱没抖开不要紧,马上现挂翻个包袱圆回来,搭档有个撒汤漏水能兜得住。不夸张的说,给郭麒麟量活还是游刃有余的。

阎鹤祥跟郭德纲的关系(阎鹤祥曾自认为)(3)

  除了说相声给少班主捧哏,阎鹤祥更偏爱说书,所以一直希望郭德纲能在西河门也收他为徒。有一次德云社到重庆商演,在后台候场时,阎鹤祥跟郭麒麟说了这个想法。当天晚上散了演出,郭麒麟就把这事原原本本的告诉了郭德纲。没想到第二天一早,阎鹤祥就被师父叫到跟前,告之愿意收他做西河门的徒弟,还当场赐了艺名,这多少让阎鹤祥喜出望外。

阎鹤祥跟郭德纲的关系(阎鹤祥曾自认为)(4)

  郭德纲在西河门是增字辈,顺着往下排,他的徒弟应该排景字。可当他得知师父给的艺名时却心里一惊,郭德纲给阎鹤祥的艺名叫“阎景渝”。景有景仰、羡慕之意,而渝则是背叛的意思。师父赐给自己这个艺名是不是点醒他不要羡慕那些退出德云社的弟子,暗示他已有反心。

阎鹤祥跟郭德纲的关系(阎鹤祥曾自认为)(5)

  这不禁让心思缜密的他又联想到之前有次商演的主题叫“少帅出征”,当时主持人介绍阎鹤祥的时候称他为“摄政王”。彼时在后台阎鹤祥赶紧向郭德纲解释:“师父这可不是我教的,是他们自己编的。”郭德纲也只是笑笑没说话。此后还有一些报道提到阎鹤祥时,冠以了“太子太保”的名号。太子太保在清朝是专门负责教习太子的,而郭麒麟的师父是于谦,这种名号显然是欺师灭祖。一联串的心理暗示,让他觉得这些都可能让经受叛师之痛的郭德纲误解为徒弟退出的前兆。所以才用“景渝”这个艺名来提点自己。

阎鹤祥跟郭德纲的关系(阎鹤祥曾自认为)(6)

  转过天,一夜没睡的阎鹤祥一见到郭德纲就开诚布公说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师父能给他换一个字。郭德纲听完哈哈大笑,“给你渝字是因为咱们那会儿正在重庆演出,重庆简称是渝。我觉得你跟重庆有缘才用了这个字。既然你不喜欢,觉得渝字不吉利,干脆把三点水拿掉,换成俞伯牙的俞吧”。后来,阎鹤祥在西河门的艺名就改成了阎景俞,“俞”有平安、超越的古意,也是郭德纲希望他可以再艺术上超越自己的美好向往。

阎鹤祥跟郭德纲的关系(阎鹤祥曾自认为)(7)

  不过,从这次师徒的小误会上不难看出,阎鹤祥是个注重细节且心思缜密的徒弟。至于郭德纲是否能从“退社事件”的阴霾走出来,是否对现在的徒弟存有戒备之心,就不得而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