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封国制度,改革以郡县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宁晋为巨鹿郡之杨氏县。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在杨氏城邑置杨氏县,在将杨氏城南的一片地方又设置了廮陶县。在杨氏城东北部又设置了禾成侯国,汉文帝九年,即公元前171年废除。神爵四年(前58年)在杨氏城东置历乡侯国。

宁晋县,历史上有过“杨城县”吗?现代却有一些书籍和报刊言之凿凿。赵福寿主编《邢台通史》上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209页赫然写到:“今宁晋县境秦时有廮陶、杨城二县。”《邢台日报》2015 年 7 月 29 日二版《宁晋县旧志校注》出版》:“宁晋自晋置杨氏,秦设廮陶、杨城,唐改宁晋至今,置县历三千年。”

宁晋历史上发生的大事,宁晋历史勘误宁晋县(1)

宁晋历史上发生的大事,宁晋历史勘误宁晋县(2)

宁晋历史上发生的大事,宁晋历史勘误宁晋县(3)

一些媒体竟然还这样写到:“秦时在宁晋域置杨城、廮陶二县,分属钜鹿、邯郸二郡。”

宁晋历史上发生的大事,宁晋历史勘误宁晋县(4)

大家不禁要问:他们说宁晋县境内秦代有杨城县有什么历史依据吗?真实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一、《汉书》、《后汉书》等权威的古籍记载,秦代宁晋境内有廮陶、杨氏二县并无杨城县。

《汉书》 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

巨鹿郡,秦置。属冀州。户十五万五千九百五十一,口八十二万七千一百七十七。县二十:巨鹿,《禹贡》大陆泽在北。纣所作沙丘台在东北七十里。南䜌,莽曰富平。广阿,象氏,侯国。莽曰宁昌。廮陶,宋子,莽曰宜子。杨氏,莽曰功陆。临平,下典阳,都尉治。贳,鄡,莽曰秦聚。新市,侯国。莽曰市乐。堂阳,有盐官,尝分为经县。安定,侯国。敬武,历乡,侯国,莽曰历聚。乐信,侯国。武陶,侯国。柏乡,侯国。安乡。侯国。

《后汉书》 志第二十 《郡国》二:

钜鹿郡〔秦置。建武十三年省广平国,以其县属。雒阳北千一百里。〕十五城,户十万九千五百一十七,口六十万二千九十六。〖廮陶〗有薄落亭。〖钜鹿〗故大鹿,有大陆泽。〖杨氏〗〖鄡〗〖下曲阳〗有鼓聚,故翟鼓子国。有昔阳亭。〖任〗〖南和〗〖广平〗〖斥章〗〖广宗〗〖曲周〗〖列人〗〖广年〗〖平乡〗〖南〗。

二、上溯宁晋先秦时期的历史,并无杨城县的记载。

《太平寰宇记》说宁晋县是“春秋时晋杨氏邑”,杨氏邑何时变为杨氏县?《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秋,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司马弥牟为邬大夫,贾辛为祁大夫,司马乌为平陵大夫,魏戊为梗阳大夫,知徐吾为涂水大夫,韩固为马首大夫,孟丙为盂大夫,乐霄为铜鞮大夫,赵朝为平阳大夫,僚安为杨氏大夫。《邢台历史文化辞典》对此事也进行了记载,并收录了辞条。

由此可以看出,从《左传》记载的宁晋杨氏县设县,到秦代巨鹿郡下辖杨氏县、廮陶县,再到西汉高祖刘邦设置杨氏县、瘿陶县,史书上始终没有出现“杨城县”的有关记载。因此侯晓荣撰《秦代政区地理考证》:“秦巨鹿郡下辖杨氏县,汉时因之。”《邢台地名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58页:“宁晋县历史悠久,远在上古时期就称杨地,周称杨纡,春秋为杨氏邑。汉置杨氏县,治今县城,又于县南置廮陶县,同属巨鹿郡。”

三、杨城,是宁晋杨氏县城的旧称。

宁晋在历史上有没有杨城?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蔡靉撰《新建清源妙道真君神庙记》:“宁晋东月城内有台高二丈,广数亩,盖因杨氏废城增益成之。”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四《北直》五宁晋县条:“宁晋县。杨氏废县即今治。《周礼·职方》冀州,薮曰杨纡。《水经注》:杨纡,即大陆泽。汉置杨氏县治焉。晋废。后魏永安二年,分廮陶置廮遥县,治故杨城,仍为巨鹿郡治。隋初郡废。开皇六年,改遥为陶。唐天宝初,又为宁晋县治。”“《城邑考》:宁晋县,即古杨氏城。城周十里有奇。”

清代《水经注释》:“杨纡,大陆泽也,古有杨城,泽流纡回城下,因曰杨纡。”据民国《宁晋县志》记载说:杨城,在今城旧址,曾出土隋代大业年间墓志曰:杨城南有曹村,魏孝昌年间碑石也是这样记载的,杨城应是在“杨国之故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