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袍(家居常服)

道袍,是明代汉服的一种。是明代汉人男子居家时的外衣,也可以作为衬袍或平民男子婚服。道袍直领大襟,两侧开衩,接有暗摆,以系带系结,领口常会缀上白色或素色护领。大袖或直袖收祛。穿着时可配丝绦、布制细腰带或大带。

明朝穿戴(转载明朝士人衣冠)(1)

叶梦珠《阅世编》详细记录了道袍形制:“公私之服,予幼见前辈长垂及履,袖小不过尺许,其后衣渐短而袖渐大,短才过膝,裙拖袍外,袖至三尺,拱手而袖底及靴,揖则堆于靴上,表里皆然,履初深而口几及踊,后至极浅,不逾寸许。”

缘边。依据明《朱舜水谈绮》一书所言,道袍还可以加缘边,但是颜色只能是石青色,是深青发黑或者是黑中微微透青的颜色,接近于全黑了。

衣服用色以及用料。明代衣服用色有明令,红和黄是国色,同时也是国家禁止的颜色。另外,依据《朱舜水谈绮》,道袍的用色还有一下的特点,不用的颜色:黑、玄、真青三种颜色是不用的;可以使用的颜色:月白、翠蓝、天蓝、牙色、松花色、酱色、羊绒色、葱白这八种颜色可以使用。道袍用料:花紬、素紬、绉纱、绫、绫机紬、缎子、机纱、漏地纱、秋罗、水纬罗十种都可以。

明朝穿戴(转载明朝士人衣冠)(2)

暗摆结构两侧开衩,从外襟左侧和内襟的右侧开叉处分别接出一片布(摆),摆打褶并拼接,折回固定于后身内侧。衣身正面两侧各可见两道接缝是通过两次打褶形成的,因而形成了道袍较大的下摆。这样就保证了穿着活动时的便利性,同时又避免露出裤子。

明朝穿戴(转载明朝士人衣冠)(3)

明代官员们对道袍的修饰:

明朝穿戴(转载明朝士人衣冠)(4)

明朝穿戴(转载明朝士人衣冠)(5)

明朝穿戴(转载明朝士人衣冠)(6)

明朝穿戴(转载明朝士人衣冠)(7)

行衣

明代士庶常便服款式,其两侧开叉无摆,且上下有衣缘。王夫之《识小录》中载:“乡约必六十以上非曾充吏胥有公私过犯者为之,戴东坡巾(漆纱为之,后垂双带)。衣布行衣,青衣蓝缘;系大带,亦青质蓝缘;白袜、青鞋。”

明朝穿戴(转载明朝士人衣冠)(8)

明朝穿戴(转载明朝士人衣冠)(9)

忠静服与行衣形制大体一致,忠静服的标准搭配是忠静冠与补子,但混搭现象极多。一般认为行衣就是由忠静服转变来的。

明朝穿戴(转载明朝士人衣冠)(10)

明朝穿戴(转载明朝士人衣冠)(11)

襕衫

源于唐代,为仿深衣加底襕成为“低分裁”的一种款式。在宋明,特别是明代是作为生员学子的正装。具有“学服”的性质。明代襴衫有外摆(有内摆),开衩。宋代襴衫无外摆,不开衩。

明朝穿戴(转载明朝士人衣冠)(12)

明朝穿戴(转载明朝士人衣冠)(13)

明朝穿戴(转载明朝士人衣冠)(14)

深衣

上古先王法服之一。是历代大儒按照《礼记·深衣》形制记载复原的一种肃穆的款式。一般的男子穿着,作为士庶祭礼、冠礼一加服饰。深衣一般为白衣黑缘(燕弁服所配深衣为黄色;忠静冠服所配深衣为玉色),采用分裁制,下裳要求为12片(亦有大儒理解为全身12片的)等形制要求,不开衩。

明朝穿戴(转载明朝士人衣冠)(15)

直身

一种两侧开叉加外摆、袖口收袂、无衣缘的交领长衣。

明朝穿戴(转载明朝士人衣冠)(16)

贴里

为元代蒙古源流。前衣片为上下分裁,下幅做褶子,后衣片同前片;前衣片左侧接“摆”自左开衩内缝缀在后衣片上。

明朝穿戴(转载明朝士人衣冠)(17)

附:

明代儒生道袍画像

明朝穿戴(转载明朝士人衣冠)(18)

明朝穿戴(转载明朝士人衣冠)(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