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会选择在什么情况下,拼命努力、奋起直追?

是事业有成、佳人在侧,享受到成功的美果之后,还是一无所有、没了退路,不咬牙坚持就翻不了身?

有人以为眼前的胡萝卜具有无比的诱惑力,能够激发起活力;但往往身后的大棒才是不得不的理由。

黄金万两不如凝翠一方(为博佳人笑不认老父)(1)

张恨水的《似水流年》讲了乡下少爷黄惜时为一美女而进京,结果看到更美的校花转专业、掷千金,最后人财两空,自己还染了梅毒。等他醒悟过来,已是有家不能回,前路渺茫。

有人说,张恨水偏偏给书中虚度光阴、不求上进的乡绅少爷取名“黄惜时”,讥讽意义不言自喻。

但读完之后,我反而觉得,这是一本催人惜时的劝诫书,以民国时期的情爱小说为外壳,劝解年轻人要在黄金时代有所作为,求学、求业、求恋方有所成。

黄金万两不如凝翠一方(为博佳人笑不认老父)(2)

在《自序》里,张恨水写道:

大凡少年人,干黄口,脱乳牙,而其所希冀者,必三事同时起,则为求学、求业、求恋。顾此三事,不能并得,必有先后。而少年人昧之,恒颠倒其本末,乃先求恋。求恋必有所立,于是求业;求业非有本能不可,始乃求学。于是始也纷然,继而茫然,其结果必至不可收拾而后已。

实际上,少年人所求应该先立学,有了学业的基础,事业就不是无头苍蝇,爱情伴侣必然也是相互认可而相亲相爱。

这也是现在很多人都提到的,只有自己先优秀了,才能遇到同样优秀的人。

想要自己优秀,就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努力上进,而不是一掷千金,虚无度日。

《似水流年》讲了一个少年想要三者,结果人生所求顺序不对,三者尽失,而后有所悟。张恨水用他的鸳鸯蝴蝶派的笔法,写风花雪月,却又不止情爱离愁。

用黄惜时的前半生看似潇洒,实则虚掷的人生,作为青年的茶余阅读,以此告诫,以此自勉。

黄金万两不如凝翠一方(为博佳人笑不认老父)(3)

要想有所警示,则人必至绝境,无所退路。

黄惜时为一美人白行素而进京求学,他的愿望是求恋。初至北京,不惧大风而相邀,尘土满面,以场外人看则是个逗笑的丑角。

为与美人同校,买到了考题和答案,沾沾自喜。结果遇到培大校花米锦华,转音乐系、拒白行素,送首饰、邀同行出游,吃饭、看电影,出入必叫车,摆足了阔少爷的脸面。后来钱资不够,谎称病骗得家里再寄钱。

老爷子担心儿子,迢迢北上,结果看到儿子与一女子同住,还谎称是同乡,并不正眼瞧父亲。为了所谓的虚荣,断绝了父子情,也丢掉了自己的钱袋子。

如果此时幡然悔悟,手里还有余钱,倒也不是不可,但对人物来说,尚未至绝境,人怎么会放弃享乐而惜时求学?

米锦华翻脸,白行素无视,黄惜时还有狐朋狗友去处。他们带他“见世面”,不时地骗一些钱,妓院感染梅毒,被学校开除,为治疗和生活当衣服、当被褥,解燃眉之急。

这时候的黄惜时还想着买翻身,想着去寺院打秋风,真是又好笑又气人。

读书人混到了小茶馆的写信先生,落魄却自足,看起来是低谷,如果没有心高气傲的刺激,也许黄惜时就了却余生,不会再想什么是黄金年代。

黄金万两不如凝翠一方(为博佳人笑不认老父)(4)

直到踏青的白行素进店取热水,羞愧的黄惜时夺路而逃。天下之大无所去处,做了一徒步旅行家,这时候他不过以此名义骗钱吃喝罢了。

从东北回到家乡,看到捐一半家产创办书院的父亲,看到门前赞颂旅行家的匾额,看到美景下的美人有夫,自此才立志成了真正的旅行家和革命者。

书籍给了黄惜时一个很好的结局,但寥寥几笔远不如前期的荒唐人生。

然而正是虚度的岁月,和羁绊的亲情,才有了立志之后的黄金时代下的人生。浪子回头,成英雄。

我们不一定要经历浪子的前半生,用书中人物的命运读出绝路逢生,感受到似水流年而惜时,求学求业而后求恋,也会有所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