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日渐式微的戏曲:豫剧等地方戏剧在前,京剧在后。

汉民族并不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自古至今并没有什么成体系的、能够拿出手的歌舞娱乐活动,唯独戏曲例外。戏曲约略相当于汉民族的话剧和传统舞蹈。

我们的戏曲不但具有娱乐大众的功能,还肩负起了思想教育的职责——拉开帷幕到拉上帷幕,一个人或许就走完了一生。在这一生中,观众们不知不觉被高台劝化。清朝之前,人们为了糊口而奔忙,再加上儒家思想的禁锢,戏曲并没有形成规模。

常香玉捐献飞机大炮的时间(常香玉捐献过战斗机)(1)

娱乐业发达的宋朝,"勾栏瓦肆"也只是不良子弟出入的场所。后来,甚至于"勾栏"这个词都专门用来代指风月之地,是欣赏美色、放浪形骸的地方。《水浒传》中的高俅就发迹于此,他以一己之力引领了一个朝代的动荡。一直到清朝初年,由于有了宋元杂剧的积累,加上统治者需要依靠戏曲来教化民众、粉饰太平,戏曲才真正开始蓬勃发展、开宗立派。

但现在无论哪一种戏曲,在现代娱乐业的冲击下,都已经被极度边缘化。此时的京剧,已经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什么东西只要一保护起来,就说明离消失也不远了。已经不太有人乐意去听咿咿呀呀的戏曲了——除了那些历尽沧桑,淡看风云的大爷大妈们。只有他们,过尽千帆,更愿意在戏曲中怀旧,看台上几番沉浮,人生便尽在掌握。

常香玉捐献飞机大炮的时间(常香玉捐献过战斗机)(2)

提到戏曲,绕不开京剧。实际上,京剧的历史并不悠远。它只有200多年历史,几乎和美利坚的历史同步。它原本只是安徽的地方戏班,在乾隆八十大寿时,跟随众多戏班进京贺寿。那时在官道两旁,数十步就搭建一个戏台,男枪杯碟,荟萃争艳。京剧杂糅各种唱腔,这时才开始形成雏形。

伴随着"四大徽班"进京,京剧有了流派。加上北京地理位置的优势,开始成为中国戏剧之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京剧是一个兼容并蓄的剧种。没有这些地方戏曲,就不会有现在的京剧。地方戏曲中,豫剧占有一席之地。河南地处中原,而今并不引人注目,但长期以来都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地理位置同样不容忽视。现在异常发达的沿海地区反倒是蛮夷之地,这就是沧海桑田的变化。

河南话,曾经长期作为官方语言,通行全国。这并非妄语,放到今天,相比广东话、四川话,河南方言并不令人费解,更接近于普通话。只要提到豫剧,人们便会想起代表人物常香玉。

常香玉捐献飞机大炮的时间(常香玉捐献过战斗机)(3)

02

常香玉的时代:米格15今犹在。

常香玉捐献飞机大炮的时间(常香玉捐献过战斗机)(4)

常香玉的名字出现在历史课本里:在抗美援朝期间,风华正茂的常香玉率领剧团,采用"义演"的方式,筹措了15亿人民币(旧币)的款项,以一己之力捐助了一架米格15飞机,命名为"香玉剧社号"。现在这架战机还在北京航空博物馆展出。

在那个火热的年代里,在蓬勃的青春里,她走对了一步棋。她被树立成一个典型,激励更多后来人。常香玉的代表作是《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堪称当时的洗脑神曲。显然,这个剧目也跟上了时代的节拍。

从晚清到抗美援朝,积贫积弱的中国始终都处在战火烽烟的漩涡里,"为国从军"是官方大力提倡的行为。花木兰就代表了这种精神,被推到前台不足为奇。

从某个角度来讲,常香玉的成功得益于叩准了时代的脉搏。迥异于以"男扮女装"的花旦、博取上层人士青眼而赖以成名的"京剧"泰斗,戏曲的娱乐大众属性里被深深植入了家国情怀,特别讨巧。

常香玉捐献飞机大炮的时间(常香玉捐献过战斗机)(5)

03

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

常香玉的一架战斗机体现的爱国热情,使之成为了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沈阳音乐学院教授等职。

除此之外,更换来了子孙后代的福荫绵长。常香玉的成功,反映在两个女儿的名字里。她的两个女儿打破了惯常的男权思想,融入了母亲印记:分别叫做常小玉和陈小香。也可以说,这两个名字有着良苦用心:时刻让母亲的光辉照耀在自己身上。

常香玉捐献飞机大炮的时间(常香玉捐献过战斗机)(6)

常香玉之后,继承她衣钵的就是孙女"小香玉"。她有什么代表作品我们还真不熟悉,只知道她就像《红灯记》里的李铁梅,比较听奶奶的话,一直把奶奶的曲目挂在嘴边,靠着奶奶为自己打下了一片江山。

小时候的"小香玉"被老师和同学认为有着深深的"骄娇二气"——骄傲、娇气。顶撞老师、戏弄室友、并不专心基本功的事迹不胜枚举。我们可以认为,伴随着"骄娇二气","霸气"必然不会缺席。

但这并不影响她后来的事业发展,直到和奶奶一样荣誉等身、职务等身。

生于1965年的小香玉,1976年考入郑州市戏曲学校,1980年毕业分配到郑州市豫剧团,主演《木兰从军》。

常香玉捐献飞机大炮的时间(常香玉捐献过战斗机)(7)

人们对枯燥的年份没什么印象,换算成年龄就要好得多:11岁的时候,小香玉就进入了中专学习——当年的中专几乎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高不可攀。

15岁的时候,小香玉就开始了拿工资上班的生活,并在17岁的时候获得"河南省青年戏曲演员一等奖"。

1985年的时候,小香玉正好20岁,再次考入了河南大学艺术系,开始进行文凭上的镀金。22岁的时候,就开始担任河南省豫剧一团团长。

常香玉捐献飞机大炮的时间(常香玉捐献过战斗机)(8)

之后的小香玉就堪称"开挂"。我们调侃一生的梦想是"数钱数到手抽筋",这显然不可能实现,但小香玉的确是"奖项拿到手抽筋"。而且她参加的都还是有级别、有分量的比赛,不是什么草根比赛。

1989年的时候,她也离开了河南,调到了山西太原任职——毕竟在河南豫剧界,她几乎是那种"我花开后百花杀"的存在。

04

王为念办证,让我想起一句诗:偶尔露峥嵘。

还要说回当时的太原,那里是"黑金之都"、"煤炭之乡",俨然当时的"北上广"。在那里,小香玉结识了大名鼎鼎的王为念。当时的王为念已经结束了第一段婚姻,两人正式步入婚姻殿堂。

婚后的王为念对待小香玉也是“真的好”:一个在台前,一个在幕后,总能把山西小香玉希望艺术学校的孩子们送上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藉此,两个人的事业,也都达到了巅峰。

常香玉捐献飞机大炮的时间(常香玉捐献过战斗机)(9)

然而,婚姻的甜蜜并没有持续多久,婚后四年,两人就开始无休止地吵闹。这场始于1995年的缘分,在2004年走到了陌路。

分手之后,小香玉回顾这段婚姻仍旧无限感怀地说:"王为念这个人非常不错,办事能力很强。为了能够在京办艺术学校,他在一个小时之内就办齐了所有手续,一个人能顶八个人用。"

本来,这一段话只为感恩曾经的爱人,但却让我冷汗涔涔:在1995年的时候,现代通讯根本没有发展起来,规章制度也非常繁琐。开办艺术学校这样的大事,起码需要很多部门盖章吧?有的印章,可能一个人跑上几年也未必有结果,但人家在一个小时之内就办下来了,这说明了什么?

是我们无能,还是人家有门路,亦或是背后有什么猫腻呢?

换成是你,你是否有王为念的能力?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证件能顺利办下来,肯定是王为念在京的"人脉"起了很大作用,这毋庸置疑。这些"人脉"是怎么积累起来的,我非常好奇。难道是浴血疆场的友情,难道是同生死共患难的至交?我们国家的"关系"总让人非常费解。

浮世沧桑,小香玉也已经老了,不知道这样的传奇是否还在继续?

常香玉捐献飞机大炮的时间(常香玉捐献过战斗机)(10)

你喜欢小香玉吗? 单选

0人 0%

喜欢

0人 0%

不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