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何丽娜 杨子宸 通讯员 沈小青

“咚咚咚”8月2日上午10点半,家住杭州九堡的李先生应声开门,眼前赫然站着一位身穿白色防护服的人。不过,他一点也不紧张,转身去客厅搬来一个小板凳到门口坐好。

这是他从澳大利亚回国的第28天,按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相关规定,入境人员结束14天的集中隔离后,还要进行7天的居家健康观察和7天的日常健康监测,在家期间由社区医院工作人员上门采集核酸送检2次。而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每次都要采鼻腔拭子和咽拭子两个标本。

健康采集史(健康小站最前线记者亲历)(1)

“把头稍稍仰起来一点,可能会有一点点不舒服,但很快就好。”应着防护服里传出的那个温柔的声音,只用了短短几秒钟的时间,李先生快速轻松搞定核酸采集,连声道谢后便关上了门。

而看似简单的采集核酸,其实一点也不轻松。从穿上隔离衣全副武装,到上门采集,再到事后全方位的消杀,钱报记者跟随小时健康小站、杭州市上城区九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卫科科长张燕飞,揭秘几秒钟核酸采集背后,充满汗水与危险的一小时。

当前,国内疫情持续蔓延,国际疫情高发不断。基层社区医院作为疫情防控的网底,承担着对入境、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等人员转送集中隔离点服务,以及这些人在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期间的上门核酸采集服务。据初步统计,在刚过去的7月,杭州九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两项服务量已超过前面半年服务的总和。

车上的空调温度调到最低

穿着防护服的我们却没半点凉意

“你们先多喝点水,不然等下穿上防护服容易中暑。”一见面,张燕飞就给我们打“预防针”。但因为急于体验,再加上也有点紧张,我们当时并没有听进去,当即投入工作中。

“先戴上帽子,注意一根头发丝都不能露在外面,别给病毒留下可钻的空子。”张燕飞一边操作,一边指导并提醒我们。随后是将医用外科口罩换成N95口罩,我顿时就有呼吸困难的感觉。接着是戴手套、穿防护服、穿鞋套、戴面屏等,每一个步骤她都反复给自己和我们检查。

穿上防护服会很闷热,对此,我们是有心理准备的。可不没想到,刚穿好就感觉不停在冒汗。出发去李先生家的路上,贴心的司机师傅把车里的空调温度打到了最低,我们却愣是没感受到半点凉意,可见防护服的密闭性有多好。

而更煎熬的是,到小区下车后在阳光下步行的那段路,防护服好似一个神奇的聚热容器,不光里面的热散不出去,还一个劲地将外界的热量往里吸。我想小跑前往阴凉的楼道口,可被防护服束缚住的身体早已失去了灵活性,只能老老实实一步步走过去,才一百米的路,身上的汗就冒得更汹涌了。

健康采集史(健康小站最前线记者亲历)(2)

此时,我回头看了看张燕飞,她一手拎着采集核酸的工具箱,一手拿着消杀喷壶,肩上还背着储存核酸样本的冷链箱。于是想上前帮忙,可又怕添乱。“习惯了!我们平时都是一个人上门采集的,这样可以减少接触。”她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主动解释化解尴尬。

“我们现在身上都还是干净的,一会采集结束,就有可能被污染了,每一个动作就要小心再小心。”可以感受到,从事这项工作,张燕飞保持高度的警惕。

从核酸采集开始,我们规规矩矩站在一米开外安静地观察她。在李先生关门之后,张燕飞有条不紊封存样本,并对环境和每一样接触过的东西进行仔细消杀。

健康采集史(健康小站最前线记者亲历)(3)

拉开拉链,一股热浪喷涌而出

人就像刚从水里捞出一般

核酸样本带回医院之后,会有专人负责运送至检测机构。而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脱防护服和消杀。

“先脱掉外面一层手套,解开防护服拉链时人往前倾,衣服脱下时一层层往外卷,别让自己的手碰到衣服外层……”张燕飞边说边脱防护服,里面的白大褂和裤子都已汗湿,出发前蓬松的头发也已湿得粘在头皮上,脸上还有一道深深的口罩印痕。

健康采集史(健康小站最前线记者亲历)(4)

我们按照张燕飞的提示一层层卸下“武装”,每脱一层,她都会提醒我们做一次手消。解开防护服拉链的那一刻,我感觉到一股热浪喷涌而出,但那种被闷了许久终于能自由呼吸的感觉真好。我和同事看着彼此都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狼狈样相视一笑,而这笑里五味杂陈,有累,有紧张,有自豪,更有对“白衣战士”的敬意。

健康采集史(健康小站最前线记者亲历)(5)

健康采集史(健康小站最前线记者亲历)(6)

“今天才跑一趟,7月24日台风来的那天,我们从早上7点多忙到第二天凌晨2点多,2辆车跑了26趟。那天风大雨大,雨伞一撑开就被吹散架了,我们就穿着防护服淋着雨,里外简直是冰火两重天。”自从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穿着防护服工作已是张燕飞和同事们的工作常态,春夏秋冬,没有一个季节穿着会感觉舒服,而最难熬的就是夏季的高温天。

张燕飞告诉我,这一年多来,她脸上的皱纹多了不少,皮肤上还常常会闷出一些热疹,不过没时间打理,只能用生理盐水擦擦,好了以后会留下一些小斑点。

我们正聊着,张燕飞的电话响起,是她负责的新冠疫苗方舱接种点有状况,她答应马上赶去协调。而挂了电话再看通话记录,满屏的红色,这一趟来回1小时里,十几个未接来电,基本都是与核酸采集跟疫苗接种相关的。

“我们现在人手太缺了,整个7月,我一天也没休息,除了协调之外,我就是专职‘顶班’,哪个岗位缺人我就往哪补。”张燕飞说着又匆忙投入工作了。

反复消毒才敢进家门

穿防护服的妈妈是儿子的骄傲

“下班回到家,等我回家的小宝就这么睡着啦!”8月2日晚上7点多,张燕飞发了条朋友圈,配图是睡在沙发上的小儿子,嘴里含着根刚啃完地鸡腿骨头。

健康采集史(健康小站最前线记者亲历)(7)

“在单位里的时候,觉得穿脱防护服是件很平常的事,因为每一位同事都在做。但当下班要回去面对家人时,我还是会有点担心,尤其是两个孩子。”34岁的张燕飞,有2个儿子,老大11岁,老二4岁。

每天下班后,她都会脱下工作服,洗消一遍,换上自己的衣服再出门。出发前,她还要给家里打个电话,告知自己要回去了,让两个孩子先去房间里待着。而进家门前,她还要全身上下给自己做一遍消杀,进家后再洗澡换衣服,才放心跟两个孩子接触。

以前,在基层医院工作相较大医院要轻松一些,张燕飞有较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可自从疫情来了之后,她多数时间是早出晚归,有时回家了还被临时叫去加班。

然而,面对高强度又危险的工作,家人也成了她最坚强的后盾。“我们家俩宝都是‘暖男’。小宝到饭点会打电话来,问我喜欢吃什么,要给我留。老大每天都会等着我,当我洗好坐在沙发上时,他会端来一杯白开水,叫我喝‘甜甜的茶’。”一聊起孩子,张燕飞满是幸福。

“我们老大经常会跟同学说,‘我妈妈是做防疫的’。前段时间,老师让每位同学写‘我眼中的妈妈’,他把我穿防护服的照片贴到了作文本上,然后写了一大段话,我竟然成了他的骄傲。”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