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美村建设的目的和意义(从老破穷到)(1)

图为8月11日航拍华屋村统一规划建设的三层小洋楼。 刘力鑫 摄

中新网赣州8月13日电 (刘力鑫)每个走进黄沙村华屋的人,第一眼都会看到村子里差异巨大的两片建筑群——一边是成片的白墙黛瓦三层小洋楼;另一边则是一排破旧不堪的低矮土坯房。“这些土坯房是当初村子改造时特意保留的,作为华屋住房变迁的历史见证。”黄沙村党支部书记华盛说。

位于江西赣州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的华屋,是一个背靠大山,总人口仅有数百人的小村落。它是“十二五”贫困村,官方数据显示,2012年前,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2230元,贫困人口占到总人口的49%。

同心美村建设的目的和意义(从老破穷到)(2)

图为8月11日航拍华屋村全貌,村前是蔬菜大棚基地,图左建筑群是新建的住房,图右建筑群是原来的土坯房。 刘力鑫 摄

“当年我们一家四口住在只有两室的土坯房里,其中一间卧室,一间厨房。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村里的年轻人,都在外地打工。”今年34岁的华屋村村民华林,向中新网记者这样描述曾经的华屋村:大家住的都是土坯房,下雨天房顶就会漏水;没有自来水,靠压水井取水;经常停电;只有一条泥巴路通往外界;没有人买得起小轿车,有摩托车的村民都很少……

“老破穷”是昔日的华屋村最真实的写照,那时当地甚至还有“嫁女莫嫁华屋郎”的说法。

随着赣南苏区振兴和精准扶贫等政策相继出台,华屋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整个村庄在过去数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迈开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步伐。

村容村貌的变化最为明显。66套统一规划新建的住房取代了原来破旧的土坯房;通村柏油路取代了泥泞的小路;清洁的自来水代替了浑浊的土井水,村里还架设了1.5公里高压电线路、建设了村级卫生室、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景观绿化带及公厕等。

安居之后,更要乐业。山环水绕的华屋是瑞金有名的“红军村,苏区时期,这里几乎每家都有人参军,“十七棵松”的故事在这里代代传颂。因此,华屋村充分挖掘自身厚重的红色历史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打造红色和生态旅游景点、种植经济作物、发展乡村民宿等,以产业促发展。

同心美村建设的目的和意义(从老破穷到)(3)

图为8月11日拍摄的华屋村统一规划建设的三层小洋楼,白墙黛瓦整齐划一。 刘力鑫 摄

30多年前远嫁他乡的华屋人华小英,于2015年,回到焕然一新的家乡开设了一家农家乐。每次客人上桌,她都会端上一碟自己腌制的泡菜作为餐前开胃小菜,没想到很多人餐后都想购买一些带走。

备受鼓舞的华小英在2016年底决定专心做泡菜,并于2018年注册了“华嬷嬷”商标。经过几年的发展,“华嬷嬷”牌食品从最初的单一品种,一年销售额五六十万元,发展到如今拥有三大类的二十几个品种,2021年销售额高达六百多万元。

华小英还不忘先富带后富。她的生产车间吸纳了不少老乡就业,同时还收购华屋村村民种植的时蔬用来做泡菜,这样既解决了销售问题,也给本村村民增加了收入。

华盛告诉记者,华屋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由原来的2230元增长至11300元,村民日子过得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越来越美好。

2018年,华屋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示范村”、“苏区振兴样板村”。在华林看来,如今的华屋村和城市已无太大差别,“我们这里环境优美,有水有电有产业,生活一切都好。”(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