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于悦 实习生 董一扬

文人四雅——琴棋书画,其中琴特指的就是七弦琴即古琴,古琴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更是在2006年时被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济南也有为数不多的斫琴匠人,复杂的工序、精细的做工让这门手艺显得十分与众不同。

山东名家手把手斫琴原因有哪些(一百多道工序斫出一把好琴)(1)

小木料暗藏大门道

从选料开始做好每一把古琴

在英雄山脚下,有一家名为海右六艺馆的工作室,室内靠墙的柜子前、书架上、桌案上到处都有古琴的身影。匠人江晓东平时就在这里斫造古琴。

“我做琴用的很多都是明朝的老木头,有五百多年历史了。”江晓东说,其实,木头里也掩盖着很多科学,阴面的木头长得密实,阳面木头长得松散,木料比较密实的地方就把它放在高音区,如果不注意只是简单地把木料装在琴上做出来的琴就会声音发闷。

所以做古琴必须要对木头熟悉,江晓东本人也是做了八年的木匠才摸透木头里的门道。“木料不好技艺再精湛也做不出一把好琴来。”江晓东说道。

江晓东把木料分了三大类标号,有声音清脆的、浑厚的、比较中正的,“这块木材是哪年开料,哪边边是阴哪边是阳,曲音中高低都有标注,以后不管是我做琴还是我的学生做琴都可以一目了然。”

古代人们用杉木、青桐制琴较多,江晓东这几年摸索发现,红木也可以制琴。他存了将近一千多块木料,试着做过十几张,“朋友们的反应也都不错,觉得声音好听,比披麻挂灰(工艺的一种)的琴要泼辣一些,携带出去也比较方便。”

山东名家手把手斫琴原因有哪些(一百多道工序斫出一把好琴)(2)

慢工出细活

一把琴工期持续一两年

江晓东说,斫琴基本分为三个步骤:选材、定音、制作。“斫一把好琴要用到一百多个步骤甚至更多,这个取决于后期的定音次数多少。选好材后,根据顾客要求的音准高低定好琴的正反面就可以正式制作了。”

第一步先要凿取琴的腹腔,一般会先向下斫十公分,之后让木材稳定一两个月,再继续斫十来公分。接着是给琴挖空腔,先挖下去一公分左右,放置一两个月以后再挖一两公分,这样分三次斫的琴就不容易变形和开裂。之后就是最重要的调试定音环节了,第一遍的调音辅助定型完成之后就要给琴刮灰。刮两遍粗灰之后,再刮一遍中灰,最后刮两遍细灰,基本上就制定完了。制定完后若调音程中出现问题,还要根据音准打磨灰层。

“往往快做成了,因为音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还要重新加厚或去薄,再重新上板刮灰上漆。所以一把琴的工期持续一两年都是有可能的。”江晓东表示,手工匠人的意义就存在于此,慢工才能出细活,“只要有一个音不准,我们就要继续打磨,直到最后一个音准了为止,打磨完后琴的表面还会出现不平整的现象,这也是要经过一遍又一遍的打磨调整的。”

为人做琴而非让人挑琴

免费教授学生传承技艺

“我最早是做老家具的,也是在买家具的过程中淘到了自己的第一把古琴。”江晓东说,后来他对这把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专门研制。谈到古琴市场的发展,他有些担忧,“古琴在古代都是文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制作,现在有了商店和工厂基本都由匠人代为制作了,所以弹琴的人和制作古琴之间出现了脱节。”

目前江晓东做琴还是一张一张地进行制作,“我不跟买琴的人聊聊天,了解他是什么样的性格脾气,我怎么能做出令他满意的琴呢?”在他看来,古琴之所以做不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和顾客的沟通,“应该是为人做琴而不是人去挑琴。”

传承古琴技艺不是一代、两代人能完成的,怎样让人从不了解古琴到真正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为了解决做琴少的问题,江晓东现在免费教学生做琴,希望未来他们可以像他一样做出令人满意的琴。“现在有四五个学生在跟我一起学习。希望可以打下基础,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种子,等到发芽开花的那天。”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