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缥缈录》凭借实景拍摄、服装道具优良以及演员演技在线,获得了较高评价。可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却吸引了我,很多弹幕都在说原来看小说的时候,挺喜欢姬野的,现在不喜欢了,弹幕对姬野的不友好已经随着剧情的发展越发明显了。姬野似乎已经成为全剧中一个非常不讨喜的角色,为其发声助力的弹幕越来越少。

总的来说,弹幕对姬野的攻击主要集中在他野心太大、过于在意功名、一次在战场上背叛自己的兄弟、一次在官场上背叛自己的信仰——天驱,更令广大网友气愤的是在姬野背叛天驱之后,并未想要及时补救,而是自怨自艾,这些剧情都导致姬野逐渐失去了“人心”。可是我却觉得姬野其实是我们大多数人内心深处的样子,只是很多时候被我们所克制住了。

刘昊然九州缥缈录可爱混剪(回顾九州缥缈录之弹幕偏爱)(1)

之前常听到人说,我们喜欢一个人是因为他和我们很像,讨厌一个人也因为他和我们很像。大多数人都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平凡的我们也都抱有对功成名就的渴望。更何况姬野生活在一个对他如此不重视的家庭里,自身身份的低微、亲生母亲的惨死都让他变得敏感而自卑;他没有资格和弟弟一起学习兵法;父亲甚至一度将他当做给弟弟开路的工具。这些不公使得姬野格外渴求功名,而观众对姬野急功近利的表现并不满意。

这和中国人自古以来崇尚的中庸之道也密切相关。我们更加喜欢内敛的、不动声色的角色,那些锋芒毕露的人物、霸道总裁型的人物我们大多只能在年少时、在小说中喜欢的不能自拔,一旦他们真切地出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就会很难不去讨厌这类人。姬野对功名的固执以及在威逼利诱面前的不坚定,都不那么符合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我们学习了太多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坚守信仰的典范了,所以追寻功名利禄、几乎没有信仰的姬野被弹幕背后的人们所排斥着。哪怕姬野的背叛是建立在家人被逼即将惨死的基础上,人们也很难接受这种背叛行为。大抵是“忠孝廉耻勇”中的“忠”在历史的长河里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刘昊然九州缥缈录可爱混剪(回顾九州缥缈录之弹幕偏爱)(2)

阿苏勒则不同,虽然他和姬野的人生都曾一片黑暗,可他心中仍然向往着光明,并试图保护光明。电视剧《大宋少年志》的主角也曾说过:“在黑暗中行事也该心中有光”,观众对两部电视剧中主演的认可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阿苏勒是有信仰的,拿起刀是为了保护别人,这就是他的信仰。他的信仰支撑着他怀着一颗慈悲的心行走于世,哪怕历经磨难也依然对未来满怀希望、悲天悯怀。

我想这也是苍云古齿剑最终选择阿苏勒的原因,只有心怀天下、至善至美的人才能举起这把剑,又放下这把剑。无疑,阿苏勒是勇敢的。他看见杀害苏玛的凶手时,便决定了要拼死为苏玛报仇。那一刻,他也是疯狂的,他忘记了彼此实力的悬殊,只想用草原上的规矩,用生命为苏玛报仇。因为他太清楚了,如果他不这么做,这个世界上就再没有人会为了苏玛这么做;他看见姬野被困沙场时,便决定了要与姬野并肩作战。

那一刻,他为自己而活,他忘记了自己对铁浮屠的责任,只想遵从本心,用生命和姬野一起征战沙场。因为他太清楚了,如果他不这么做,那么他可能永远失去这个朋友。阿苏勒的重情重义是所有人都想要看见的美好的东西。但同时,阿苏勒的美好又让人心疼。他越美好,观众就越心疼。他无时无刻不在为他人着想,却很少有人能真正为他着想,看见苏尚宫的背影,就推掉了和挚友的玩乐,前去帮助苏尚宫;担心姬野自卑,放回了已经拿出来的钱袋,放弃了给羽然买首饰的机会;为了救姬野,牺牲了自己的婚姻,和羽然结婚,哪怕自己对羽然也心生爱慕,却一纸休书,准备就此放手。

这样的阿苏勒让大家觉得没有人能配得上他,更何况还喜欢着姬野的羽然。阿苏勒的爱情、友情在上帝视角的观众面前都已然破裂了,这样的他使得观众无比心疼。也衬得姬野更加“无耻”,为观众所不喜。

李筱懿曾说:“我们逐渐明白,人生的复杂与曲折远超想象,犹如情感的丰富与纤细远非一己之力所能控制。于是,收起轻易做出评价与结论的习惯,对待周遭人与事,有时,慈悲远远比懂得更重要。”阿苏勒的慈悲使他收获了大家的喜爱;姬野的野心使他丧失了大家的喜爱。或许我们在自己都不知道的时候就对那些野心写在脸上的人产生了偏见。

暂且不论剧中人物实力的因素,姬野这一形象在如今电视剧中的不受欢迎,也揭示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的稳定性。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待人待物至诚至善,阿苏勒的为人处世也正体现了中庸,姬野的野心之大却和古之圣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背道而驰。本文并非为姬野洗白,只是细想观众对姬野这一角色的感情变化,有所感悟。

刘昊然九州缥缈录可爱混剪(回顾九州缥缈录之弹幕偏爱)(3)

事实上,芸芸众生大多都是同姬野一样的人,内心深处无比渴望成功,也根本没有所谓的信仰,但是我们自身却很难喜欢这样呈现出来的他人,反而对心怀天下、悲天悯人的形象更为在意。我想这也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不同所在,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无比看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国人骨子流淌着的“和”的血液从未消失,我相信也永远不会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