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各种影视抗战题材中,对于侵华的日军,老百姓都习惯称之为“日本鬼子”。中国军民把抵抗日寇侵略形象地称为“打鬼子”,说明了对日寇的痛恨与蔑视。那么,“鬼子”一词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怎么到现在成了日寇的专有称呼呢?

日本鬼子是哪一年打到北京的(从何时开始成为日寇的专门称呼)(1)

在中国古代,“鬼”是形容一种似人非人的怪物,为会意字,代表不吉利,大家都会采取措施来趋吉避凶。对于“鬼子”一词,《辞海》的解释是:骂人的话。

“鬼子”这词最开始在《世说新语》里面出现,这是一本南朝宋时期由临川王刘义庆主持编撰而成的记录汉末至南北朝时期的传奇人物奇闻轶事的笔记小说。陆机是三国时期吴国陆逊的孙子,大司马陆抗的儿子,在注重门阀出身的魏晋时期,卢志当着陆机的面说:“陆逊、陆抗,是君何物?”……陆机不甘示弱,随机反驳曰:“我父、祖名播海内,甯有不知?鬼子敢尔!”

陆机把卢志骂为鬼子,顺带也问候了卢志的祖先,既然卢志是鬼的儿子,那他的祖上也是鬼了。可见陆机口舌之厉害。

中国出现“洋鬼子”一次,是在鸦片战争时期。在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习惯用“蛮”、“夷”、“匪”、“贼”、“寇”等字眼形容“来犯者”。明朝时期,由于经常受到日本海盗的侵扰,“倭寇”就是对当时日本海盗的称呼,明朝大将戚继光就是大名鼎鼎的灭倭英雄。

到了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侵入中国,当时的洋人长相与中国人有很大的差异,看上去极为怪异,所以就把他们统称为“洋鬼子”。清代陈康祺在其《燕下乡脞录》卷九中记载:“若鬼使,则出使外洋之员;以西人初入中国,人皆呼为‘鬼子’也。”

关于“倭寇”是从何时变成“鬼子”的,那还得从李鸿章跟日本人打交道说起。当时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与于李鸿章谈判结束后,安排了记者见面会,想借机进一步羞辱李鸿章。日本人突然亮出一副写有楹联的白绢,轻蔑的对李鸿章说:“我们日本有个上联一直对不出下联,听闻你们中国人对对联厉害,不知能不能对出来。”

李鸿章一见,来着不善,上联是:“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耀武扬威之情溢于言表,“单戈独战”的意思是凭他们日本就能踏平中国!面对这种嚣张和傲慢,李鸿章不紧不慢,写出下联:“倭人委,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此下联对仗工整,意思就是你们只是一群小鬼而已,不要趾高气昂,要敢来中国,必定会被“合手擒拿”,灭了日本人的气焰。自此之后,“鬼子”一词就在中国流传开来。

“鬼子”这个词,在日语当中有三个意思:一、长得不像父母的孩子;二、出生时就已经长了牙的孩子;三、像鬼一样胡来的人。那个时候,在日本留学的中国人觉得,这三个意思非常符合历史上的日本形象。在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民侵华战争后,怀着对日寇的愤怒和仇恨,中国人民开始奋起打“鬼子”,“鬼子”一词遂成为日寇的简称,一直沿用到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