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司马氏的东晋王朝的,虽说是逆袭上位的刘裕,

但他要感谢一个人——桓玄

其实是先有桓玄篡权,后有刘裕崛起。

在这个过程中,桓玄建立了楚王朝,史称“桓楚”

但这个存在不过80多天的短命王朝,一度被后世翻一翻白眼忽略掉了......

5岁继承爵位

齐桓公如何成为霸主(能力配不上野心的桓玄)(1)

桓玄,出身于东晋四大家族之一的谯国桓氏,其父是东晋赫赫有名的大司马桓温

作为一名抱着“蜜罐儿”长大的世家公子,即使桓玄从小锦衣玉食,但幼年丧父让他的童年仍旧有了些许黯然,

好在,他还有个宠爱他的叔父桓冲,并将年仅5岁且为庶子的桓玄推上了南郡公的爵位。

桓温有六个儿子,桓熙、桓济、桓歆、桓祎、桓伟、桓玄,

要说这爵位无论如何也轮不到桓玄来继承,

每个世家大族内部少有太平的,桓家也不例外

桓温的长子桓熙本为世子,但是桓温对这个平庸的儿子不那么喜欢,

他更倚重自己的弟弟桓冲,等到桓温病重时,

对桓冲这个叔父心怀不满已久的桓熙与弟弟桓济,以及另一叔父桓袐暗地里密谋,

想要杀掉桓冲,夺回桓家的主宰权,

没想到事情败露,桓冲一怒之下将桓熙、桓济兄弟迁往长沙

桓济的妻子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也为此跟他离异,

随即便改嫁给了"书圣"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献之

这意味着桓熙、桓济彻底被推离了权力的中心。

桓歆、桓祎、桓伟之中,桓祎生来就愚笨,分不清小麦、大豆,桓歆和桓祎却没什么过错,

或许是因为有了桓熙、桓济的前车之鉴,幼小的桓玄更省心,

于是,桓冲声称桓温留下了遗嘱,是由小儿子桓玄来继承爵位,

即使这件事很诡异,桓温就是再糊涂,也不可能把家业交给年幼的庶子

但是,这样的结果是皇族司马氏以及其他三个门阀世家乐于见到的,

就这样,年仅5岁的桓玄继承了南郡公的爵位。

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

齐桓公如何成为霸主(能力配不上野心的桓玄)(2)

淝水之战后,陈郡谢氏的谢玄、谢安、谢石等人凭借此战留名青史,

同时,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借此机会收回权力,成为了东晋唯一掌握皇权的皇帝,

实际上,掌握大权的并不是司马曜这个皇帝,而是他的亲弟弟司马道子。

过去是皇族与世家门阀的博弈,如今却是司马氏内部的暗自较量。

此时的桓玄,已长成了一表人才,容貌不凡的世家公子,

同时,开始暴露“自恋狂”的本性,

他自恃门第高贵,才华出众,又常称自己也是一个英雄豪杰,

对于这样恨不得四处“发光”的桓玄,更别说其他门阀开始嘀咕,朝廷为此也有了疑虑

他们对于当年桓温把权时的状况仍心有余悸,

谁愿意桓氏再出个雄心壮志的少年郎?

桓玄越嚣张,就越不被重用,桓氏子弟在朝廷都被安排为各种闲散的官员。

但是,桓玄真的继承桓温的风范了吗?

一次,桓玄去参加琅邪王司马道子举办的宴会,当时宴会现场宾客满座。

突然,司马道子醉醺醺地对众人说:“桓温晚年想造反,是不是?”

司马道子这突如其来的一声质问,现场顿时鸦雀无声,

桓玄也吓得汗流浃背,当即拜伏在地,不敢起身

好在,谢重“救场”回答说:“桓温废昏立明,功过伊尹、霍光,人们的种种议论,应当有所识别。”

本就没想问罪的司马道子点点头,认可了这个说法,桓玄这才爬了起来。

从此,桓玄的心中更加惴惴不安,对司马道子恨得咬牙切齿。

后来,桓玄郁郁不得志,曾登高眺望愤懑叹息说:“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

干脆弃官回了老家。

回到老家的桓玄,还是感觉很憋屈,为此,他还特地上书孝武帝司马曜,从先祖到父亲论起,

论他们对东晋的贡献,总之,是表达心中各种不平,

但是,司马曜仿佛没读过这份奏表似的,对于桓玄的“吐槽”,是各种“无应答”.......

其实司马曜是真没闲工夫搭理桓玄,他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弟弟司马道子身上,

虽说皇族很艰难地夺回了大权,但权力一直被弟弟把持,

司马曜心中很不舒服,

他正想方设法再把权力从司马道子手里夺回来,哪有心思跟桓玄论过去,

不幸的是,没等兄弟俩分出个高低,

孝武帝司马曜却被嫔妃张贵人用被子捂死了,死得十分憋屈.......

继位的司马德宗,也是个白痴皇帝。

一时之间,司马道子成了东晋权势滔天的人。

桓玄彻底成了个“无业游民”,整日在荆州老家晃悠。

羽毛未丰

齐桓公如何成为霸主(能力配不上野心的桓玄)(3)

说起荆州,一直有“得荆州者得天下”一说,

三国时期,袁术、孙坚、曹操、孙策、刘备都要争荆州这块地盘,可谓是兵家必争之地,

荆州不仅是长江中游最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中原、东吴、巴蜀三块地盘的交界处。

荆州是桓氏发迹之地,此前,荆州刺史一职多是在桓氏家族内部流转

桓冲死后,继任的桓石虔也死了,原本司马道子命王国宝弟王忱为荆州刺史,取代桓氏,掌握荆楚强兵,坐镇上游,

但司马曜可不乐意,于是又委派殷仲堪作了荆州刺史。

桓氏在荆州这块地盘,影响力有多大自是不用多说的,桓冲此前也是深受荆州父老爱戴,

为此,殷仲堪这个刺史,也是不敢随意招惹桓氏的。

但我不惹你却拦不住你来惹我,

闲来无事的桓玄,堂而皇之地跑到殷仲堪厅堂前跑马挑衅,还各种比划手势,

摆出一副要刺杀的架势。

当时殷仲堪身边的一名参军实在看不下去了,出言怼了桓玄一通。

桓玄当即就拉下了脸,看看那名参军没说话就走了,

殷仲堪见状,赶紧安排这名参军逃离荆州,幸好跑得快,才躲过了桓玄的刺杀。

朝廷那边,大权在握的司马道子整日沉迷酒色,不问政事,

很宠信自己的大舅哥王国宝。

这王国宝虽然是谢安的女婿,但口碑很差,一直得不到谢安的认可,他后来投靠了自己的堂妹夫司马道子。

都说人以类聚,谢安看不上的女婿,到成了司马道子眼前的红人。

王国宝为了讨好司马道子,出了个“馊主意”——削弱方镇兵权,加强中央实力。

没想到这消息就如同长了翅膀,传得人尽皆知,

手握重兵的官员将领们再也坐不住了,包括手握重兵的殷仲堪。

此时桓玄也一改纨绔子弟的面目,他觉得时机到了,

就跑去找了殷仲堪,一针见血地指出他的处境,意思是说:你没根基没背景,还是被先帝司马曜推任的,

先帝已经死了,你就是王国宝的首要目标,

现在你只有秘密联合王恭起兵,我们也会追随你,这样你才有生机。

在桓玄的一番劝说之下,殷仲堪答应了。

于是,王恭以讨王国宝、王绪为名起兵,司马道子没有办法,被迫杀掉了王国宝。

但是司马道子也不甘心就这么被胁迫,他启用王国宝的兄长王愉为江州刺史,防殷仲堪东下,牵制王恭。

这一举动再次激怒了王恭等人,于是再次起兵向建康进军,桓玄、殷仲堪一齐响应,共推王恭为盟主。

同时,殷仲堪拨出五千军马交给桓玄,又命南郡相杨佺期与桓玄同为先锋,自己率兵二万殿后。

司马道子一看,不打也不行了,命其子司马元显为征讨都督,率军御敌。

司马元显比起其父司马道子可强了不止一小半点,

他深知正面防御己方也占不了多少便宜,于是动心思说服了原北府兵的将领刘牢之背叛王恭。

原本刘牢之就入不了王恭的眼,在司马元显高官厚禄的许诺之下,他真就做了叛徒,

王恭对此毫无防备,终究被俘,送入建康处死。

盟主死了,殷仲堪、桓玄、杨佺期等人对北府兵很忌惮,只得撤兵。

这时,桓冲之子桓脩给司马道子出了个主意,就是:

任命桓玄为江州刺史,杨 佺期为雍州刺史,桓脩为荆州刺史,而贬黜殷仲堪为广州刺史。

说来说去,吃亏的只有殷仲堪一人。

殷仲堪岂能乐意,根本不听诏令,他令桓玄和杨佺期继续进军,

哪知这两人得了好处,说什么都不出兵。

殷仲堪无奈,只得带兵回了荆州,

还一一通知分拨给桓玄和杨佺期的荆州兵众,若不赶紧回来就杀光他们的家人。

桓玄等人吓得不轻,赶紧撤回荆州。

虽说桓氏根基深厚,但也架不住兵多的殷仲堪,初出茅庐的桓玄此时羽毛未丰,需要殷仲堪相助;

而殷仲堪被夺去荆州刺史一职,现在也需要桓氏的声望。

三人重新结盟,桓玄被推为盟主,大家共同约定,不接受朝廷诏命;又联名上书朝廷,为王恭伸冤,要求处死司马尚之,刘牢之等人。

在这三方中,桓玄野心最大;杨佺期为人骄横跋扈,常常自高身份。

同时,为了防备桓玄,殷仲堪与杨佺期结为姻亲。

杨佺期出身于北方高门弘农杨氏,但这个他引以为傲的出身,却时常被桓玄嘲笑,

这深深刺痛了杨佺期的自尊心,他暗地里有了想法,终有一天他要除掉桓玄。

而杨佺期的心思,同样也被桓玄察觉,他在暗中也有了吞并他的打算。

朝廷没办法,只得重新任命殷仲堪为荆州刺史。

吞并殷、杨

齐桓公如何成为霸主(能力配不上野心的桓玄)(4)

但是,没过多久,原本就不牢固的三人联盟,在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的挑拨下,时刻走在濒临崩溃的边缘。

朝廷先是将杨佺期管理的地盘,分出了一部分给桓玄和桓伟,

这让杨佺期顿时火冒三丈,

虽说司马道子父子的诡计实属老调重弹,但是,事实证明这一招很管用,

杨 佺期顿时开始调集人马,打算联合殷仲堪去攻打桓玄。

殷仲堪这时也有了自己的小心思,比起两人的关系,三角关系似乎更牢固一些,

若是桓玄失势了,自己也没能力抵御杨佺期,所以,他不仅没支持杨佺期,反而劝阻他不要动武。

杨佺期也畏惧桓玄的势力,没有殷仲堪加入,他孤掌难鸣,只好忍气吞声,偃旗息鼓。

奈何,天不遂人愿,

没多久荆州遭受了很大的自然灾害,殷仲堪把粮仓内的粮食全都发放给了饥民。

这仿佛给桓玄创造了难得的机会,

他趁着这场灾难,率兵攻打殷、杨,

这里没有所谓实力的比拼,此刻拼的就是粮草,最终殷、杨二人因为粮草奇缺,兵败被杀。

80天的皇帝

齐桓公如何成为霸主(能力配不上野心的桓玄)(5)

后来发生孙恩叛乱,被北府兵镇压,

矛头又指向了桓玄。

对于朝廷所谓的“罪行”,桓玄概不接受,并且反诉司马元显 的罪行,举兵声讨。

而北府兵的将领刘牢之,因为在朝廷屡受排挤,再次做了叛徒,投靠了桓玄。

有了刘牢之的加入,桓玄实力大增,不仅攻进了建康城,还将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及其党羽贬黜杀戮

元兴二年八月,桓玄自称相国、楚王,加九锡。

十二月,逼晋安帝司马德宗让位于己,将他迁往浔阳,自立为皇帝,改元永始,以楚为国号。

顺利夺得政权后,桓玄“过河拆桥”,打算除掉北府兵这一威胁。

桓玄解除刘牢之的兵权,用为会稽内史。

刘牢之长叹道:才刚刚开始而已,便削夺我的兵权,不久以后,大祸将会降临了!

当时,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在此之前返回京口转移家室,逾期未还。

刘牢之以为他被杀害,便心灰意冷,上吊而死。

不久,刘敬宣返回,来不及吊哭安葬刘牢之,便急忙投奔高雅之,

而桓玄再次出人意料地做了件没水准的事:下令开棺,将刘牢之斩首,还将尸体暴露在街市上示众。

桓玄的注意力放在了刘牢之身上,他却忽略了平定孙恩叛乱的刘裕。

桓玄称帝建楚后,刘裕认为反击桓玄的时机成熟,于是以拥戴司马氏相号召,纠合原北府兵百余人于京口起兵

同时,另一批北府兵刘毅、孟昶及刘裕弟刘道规等也同时在广陵起事,

桓修以及桓弘皆被杀害。

齐桓公如何成为霸主(能力配不上野心的桓玄)(6)

桓玄根本就打不过北府兵,只得带着晋安帝逃往桓氏老巢江陵。

逃亡之路有多艰辛,经常要忍饥挨饿,从小就没受过这种苦的桓玄,悲哀不止。

但是,他并没想过如何抵抗刘裕,反而盯上了“起居注”

他自己记载说,自己是算无遗策,只因诸将违背节度,以致造成败局,并非用兵的过错云云。

历经万难的桓玄,终于逃回了老巢,

仿佛深陷皇帝梦不愿醒来,现在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御敌吧,

桓玄却匆忙重新署置百官,意图在荆州搭建小朝廷,什么御敌方案,他是一概没想过。

但是,没多久,刘裕的追兵赶到,桓玄自然又吃了败仗,

此时他已走投无路了,想来想起,还可以逃到梁州投奔桓希,

这天深夜,桓玄刚刚出城,便被身边人砍中,这个刚刚打起精神要出逃的队伍顿时乱作一团,

桓玄心惊胆颤,勉强逃到船上。

一路躲避各种追杀的桓玄,怎么也没料到,自己到底是被身边的冯迁杀害了,

他留在世上最后一句话便是:你是什么人?敢杀天子!

他听到的最后一句回答是:我杀天子的贼罢了!

桓玄死后,桓氏一族几乎都砍杀殆尽。

桓玄的成功有相当大的偶然性,并不是桓玄自己有多强,而是“天时、地利、人和”三样都占了。

司马氏昏庸无能,世家门阀也再无滔天权势,区区一个世家公子桓玄,并没有什么出众的才能,

他游走在各种矛盾的夹缝之中,侥幸篡位夺了权。

但是他的能力却配不上他的野心,

即使短短80天的皇帝生活,他都不遗余力地纵身于玩乐,

遇到叛乱根本无力应对,

所以,桓玄篡位不过是史上很乌龙的一件事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