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津‬实验‬中学‬李延军‬

有这样一道题:

《竹节人》一文语言特色鲜明,试结合文章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这样的语言赏析题在大大小小的语文测试中经常出现,而很多孩子们或是老虎啃天,无从下嘴,或是答非所问,不得要领,或是少东缺西,要点不全,白白地丢兵弃甲,无法问鼎中原。

怎么做这类题呢?

笔者认为赏析语言必须要在自己的大脑里装得下“语言特色有哪些”才能在大脑这个“仓库”中提取出来。

语言特色有哪些呢?查阅各种资料,说法不一,我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清新,就是不落俗套。

如老舍先生的《草原》,开篇写初入草原所见秀丽风光:“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血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作者运用精妙的比喻,动静结合的手法,把千里之碧的草原写的精美而多情,而且还不俗气,这就是老舍先生语言清新的特点。

质朴,就是不加修饰,平易近人。

我们还是以老舍先生的《草原》为例:“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族"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这两段文字,运用纪实的描写,不事雕琢,就表达出草原人民的淳朴、热情和各民族间的团结、友爱。

绚丽,就是文采飞扬。

我们以纪伯伦的《花之歌》为例:“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 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本诗运用奇特的想象,绚丽多彩的辞藻,描绘出了失意时不顾影自怜,得意时不孤芳自赏积极向上的花的形象。

简洁,就是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

如我们敬爱的毛泽东主席写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逶迤”与“细浪”,“磅礴”与“泥丸”“暖”与“寒”,开头的“只等闲”与结尾的“尽开颜”等,可谓字字珠玑,凝炼无比,改一字也不可。

含蓄,就是意在言外。

幽默,就是运用大词小用、夸张、比喻、歇后语方法等使语言有趣。

生动,就是多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格,把人或事或物写出来,让人具体可感。

多用短句,就是多用简短的词句,来渲染一种气氛。

“含蓄”“幽默”“生动”“多用短句”这四种语言特点的精妙之处在哪儿呢?下面我们结合范锡林先生写的《竹节人》来体会一下:

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只要有一个人做了一件新鲜玩意儿,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风靡全班,以至全校。

有一段时间,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

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

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

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而现在,这些裂缝正好用来玩竹节人。

仔细想来,那个发明这竹节人的家伙,准也是坐这种课桌长大的。

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有时其中一个的线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

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

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把“金钩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

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给那竹节人装上,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

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技高一筹,给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擦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一有机会,便得意扬扬招呼大伙儿来观摩。谁知弄巧成拙,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

其实,竹节人的动作压根儿不由扯线人做主,那不过是在竹节间的线一紧一松间的胡乱耸动而已,可看上去,却挺像是那么回事。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人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下课后,眼巴巴看别的同学重新开战,玩得欢,不禁沮丧得要命,便一起悄悄溜到办公室窗户下的冬青丛里转悠,希望老师能像往常一样,把没收的东西扯散了,随手扔出窗外。

蹲着身子,瞪大眼,可一无所获。正悻悻然准备离去,却见同桌趴在窗玻璃旁看得津津有味。

我也凑过来,一探头,咦,看见了什么?

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他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模样。

于是,我跟同桌相视一笑,虽两手空空,但心满意足,轻手轻脚地溜了。

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欣赏《竹节人》的语言特色:

语言婉曲,意在言外。如“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一句,言外之意是“我们”看到老师玩竹节人那专注的神情,跟“我们”一模一样。这让“我们”感受到老师与“我们”志趣相投,心灵相通,内心感觉到喜悦、满足与自豪,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自然就没有了。

大词小用,夸张幽默。如“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等词语,都是大词小用,突出表现游戏的乐趣,增加了语言的幽默效果。

多用修辞,生动形象。如“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们比作“鸟兽”,一哄而散,生动幽默,十分逼真。

短句连用,营造氛围。如文章中“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作者连用五个短句,五个感叹号,以及运用“咚锵”等拟声词,营造出了一种紧张、激烈的气氛,突出表现了孩子们玩竹节人的热闹场面。

文章的语言特色还有“准确、豪放、婉约、多用长句”等等,这儿不一一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答题须要按一定的模式,否则就有可能漏了得分要点。语言特点的一般模式是:语言特点是什么,举例子一到二个,从内容和结构上说一下作用(有的先说表面上的含义,再说深层含义),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什么特点。我们还是以《竹节人》为例:

题:《竹节人》一文语言特色鲜明,试结合文章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语言含蓄,意在言外。如“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这句“我们”的毛笔都用来做竹节人了,因为做得多,所以毛笔就“丢”得多,卖毛笔的生意当然就好了。两相对比,显示出“我”的窃喜与得意。从侧面表现“我们”对竹节人的迷恋,也表现了儿童的顽皮可爱,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含蓄性。

需要强调的是:文章的语言特色,一定要结合全文来体会而不是断章截句。

如何赏析一篇文章(如何赏析一篇文章的语言特色)(1)

(注:图片:网络;参有这样一道题:

《竹节人》一文语言特色鲜明,试结合文章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这样的语言赏析题在大大小小的语文测试中经常出现,而很多孩子们或是老虎啃天,无从下嘴,或是答非所问,不得要领,或是少东缺西,要点不全,白白地丢兵弃甲,无法问鼎中原。

怎么做这类题呢?

笔者认为赏析语言必须要在自己的大脑里装得下“语言特色有哪些”才能在大脑这个“仓库”中提取出来。

语言特色有哪些呢?查阅各种资料,说法不一,我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清新,就是不落俗套。

如老舍先生的《草原》,开篇写初入草原所见秀丽风光:“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血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作者运用精妙的比喻,动静结合的手法,把千里之碧的草原写的精美而多情,而且还不俗气,这就是老舍先生语言清新的特点。

质朴,就是不加修饰,平易近人。

我们还是以老舍先生的《草原》为例:“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族"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这两段文字,运用纪实的描写,不事雕琢,就表达出草原人民的淳朴、热情和各民族间的团结、友爱。

绚丽,就是文采飞扬。

我们以纪伯伦的《花之歌》为例:“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 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本诗运用奇特的想象,绚丽多彩的辞藻,描绘出了失意时不顾影自怜,得意时不孤芳自赏积极向上的花的形象。

简洁,就是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

如我们敬爱的毛泽东主席写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逶迤”与“细浪”,“磅礴”与“泥丸”“暖”与“寒”,开头的“只等闲”与结尾的“尽开颜”等,可谓字字珠玑,凝炼无比,改一字也不可。

含蓄,就是意在言外。

幽默,就是运用大词小用、夸张、比喻、歇后语方法等使语言有趣。

生动,就是多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格,把人或事或物写出来,让人具体可感。

多用短句,就是多用简短的词句,来渲染一种气氛。

“含蓄”“幽默”“生动”“多用短句”这四种语言特点的精妙之处在哪儿呢?下面我们结合范锡林先生写的《竹节人》来体会一下:

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只要有一个人做了一件新鲜玩意儿,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风靡全班,以至全校。

有一段时间,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

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

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

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而现在,这些裂缝正好用来玩竹节人。

仔细想来,那个发明这竹节人的家伙,准也是坐这种课桌长大的。

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有时其中一个的线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

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

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把“金钩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

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给那竹节人装上,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

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技高一筹,给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擦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一有机会,便得意扬扬招呼大伙儿来观摩。谁知弄巧成拙,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

其实,竹节人的动作压根儿不由扯线人做主,那不过是在竹节间的线一紧一松间的胡乱耸动而已,可看上去,却挺像是那么回事。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人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下课后,眼巴巴看别的同学重新开战,玩得欢,不禁沮丧得要命,便一起悄悄溜到办公室窗户下的冬青丛里转悠,希望老师能像往常一样,把没收的东西扯散了,随手扔出窗外。

蹲着身子,瞪大眼,可一无所获。正悻悻然准备离去,却见同桌趴在窗玻璃旁看得津津有味。

我也凑过来,一探头,咦,看见了什么?

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他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模样。

于是,我跟同桌相视一笑,虽两手空空,但心满意足,轻手轻脚地溜了。

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欣赏《竹节人》的语言特色:

语言婉曲,意在言外。如“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一句,言外之意是“我们”看到老师玩竹节人那专注的神情,跟“我们”一模一样。这让“我们”感受到老师与“我们”志趣相投,心灵相通,内心感觉到喜悦、满足与自豪,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自然就没有了。

大词小用,夸张幽默。如“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等词语,都是大词小用,突出表现游戏的乐趣,增加了语言的幽默效果。

多用修辞,生动形象。如“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们比作“鸟兽”,一哄而散,生动幽默,十分逼真。

短句连用,营造氛围。如文章中“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作者连用五个短句,五个感叹号,以及运用“咚锵”等拟声词,营造出了一种紧张、激烈的气氛,突出表现了孩子们玩竹节人的热闹场面。

文章的语言特色还有“准确、豪放、婉约、多用长句”等等,这儿不一一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答题须要按一定的模式,否则就有可能漏了得分要点。语言特点的一般模式是:语言特点是什么,举例子一到二个,从内容和结构上说一下作用(有的先说表面上的含义,再说深层含义),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什么特点。我们还是以《竹节人》为例:

题:《竹节人》一文语言特色鲜明,试结合文章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语言含蓄,意在言外。如“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这句“我们”的毛笔都用来做竹节人了,因为做得多,所以毛笔就“丢”得多,卖毛笔的生意当然就好了。两相对比,显示出“我”的窃喜与得意。从侧面表现“我们”对竹节人的迷恋,也表现了儿童的顽皮可爱,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含蓄性。

需要强调的是:文章的语言特色,一定要结合全文来体会而不是断章截句。考资料:《教材全解》和《今日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