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我们的名字(一连就是我们的名字)(1)

征途。

满载荣誉,这是千里高原运输线上一座屹立不倒的“堡垒”——

边防军人眼中,联勤保障部队汽车运输某团一营一连是个了不起的尖刀连队。在党支部带领下,连队一次次顶风冒雪为雪域送来温暖、送来希望。

这群汽车兵用一次次的出征和抵达,将他们的忠诚底色镌刻在雪域“天路”。

他们的青春平凡也非凡,他们的青春属于一连。这个英雄连队,有着一往无前、无惧险阻的红色根脉。

历史,初心的试金石。战火中疾驰而来的一连,车辙碾过的是一场场弥漫硝烟的战斗。

1950年12月,连队在鸭绿江边组建,及时开赴抗美援朝前线,党支部带领连队官兵立下赫赫战功。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出征,是汽车兵永远不变的使命。

战场归来,连队移防到边陲。1963年,连队刚完成战斗任务,再次接到命令远赴边疆开展运输保障。

从战斗走向战斗,一连汽车兵从来无惧风雪。那个年代,常年奔波运输线,许多官兵“家都没安”,更多战友“有家不回”。面对突如其来的任务,他们总是“说走就走”。

“打起背包就出发”,这句具有时代烙印的歌词,既是那个年代汽车兵的无悔选择,也是几代汽车兵不变初心的写照。

对于已经66岁的连队老兵朱清民来说,这句歌词更是浓缩了他和战友“耀眼闪光的人生记忆”。

“‘天路’见证我的青春,‘天路’就是我的故乡。”瘦高个,挺拔的腰身,身穿旧军装的朱清民看起来十分精神。

这位胸前佩戴军功章的老兵,也是连队荣誉的书写者。

18岁当兵到了一连,在朱清民印象中,一连党员是有“特权”的——做任何事情,党员必须冲在前!

冲锋,军人至高无上的荣誉。

那次出征前,党支部要求每名战士给亲人写信,内容大抵是:这次任务时间长,不能联系,不要牵挂……

3个月后,朱清民回到连队才看到父亲寄来许久的回信:“既然穿上军装,保家卫国,便要懂得责任,不辱使命。”

对一连官兵来说,听党话、跟党走,就是最大的责任和使命。昔日如此,今日更是如此。

“人在路上,也就把一切给了路。”像老汽车兵朱清民一样,如今一连官兵仍然在路上。走过多少路,涉过多少险,他们早已记不清,但午夜梦回,梦中总是那一条条向前延伸的“天路”。

梦中的“天路”,有时会穿越花海,有时会穿越大洋……在官兵看来,那些现实中永远无法抵达的“风景”,象征着他们对未来的希冀、对梦想的理解。

去年5月,正在高原驻训的一连,接到团队的命令。

那是一次远赴某哨点转运物资的急难任务。“团长,让我们去!”一连党支部第一个写下请战书,誓言无声,映照着那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和他们一颗颗平凡的初心。

“我们的名字属于一连,一连就是我们的名字!”这一刻,仿佛穿越时空。当生死考验再次摆在汽车兵面前,他们的选择一如往昔。

那个夜晚,星光熠熠,星河横亘。一次次踏上征途,一次次奔赴远方,他们只为守护脚下的“天路”、仰望头顶的星空、珍藏心中的山河。(本报记者 陈小菁 特约记者 卢海波 雷大伟)

来源: 解放军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