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时候,我曾经住过一段时间的一楼,个中滋味,至今难忘,也让我心底留下深刻的烙印,只要还有选择,就不要住一楼。

我成长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小县城,彼时中国开刚刚开启住房商品化,广大民众要么住在自建房里,要么住在单位发的筒子楼。我读小学时,爸爸调到一所中学任教,当时我们家在县城并没有住房,只好暂时住在一间学校提供的平房里。由于这所中学是新筹建的,有许多像我爸这样的青年老师,于是上级部门决定新建一批集资房以解决这批人的住房问题。也许是我爸资历浅,也可能是他发扬舍己为人的风格,反正我们家是被分到了一楼,不过当时能有处自己的住所就很幸福了,让我记忆尤新的是爸领着我和哥哥去正在施工的工地“视察”,并满怀憧憬的向我们哥俩畅想以后美好的生活。

一线城市高层住宅现状(不受待见的一楼变成香饽饽了)(1)

老房子的一楼

那时我们一家挤在平房里,天天盼着住进新家,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我们正在吃晚饭,突然听到“轰隆”一声巨响,我们认为是打了个打雷,也就没人去深究原因,全不知死神刚刚从我们身边划过,第二天爸告诉我屋后的一颗被蛀空的大梧桐树禁不住大风拦腰折断了,万幸的是倒下的方向是和房屋平行的,才没有砸向我们。有了这次惊吓,我们是盼星星盼月亮的住进新家,好在集资房按时完工,我们也顺利的住进了新家。

人是不知足的动物,在享受着新房的舒适的同时,我们开始嫌弃它的不足。首先是户型设计不合理,进门的走道过大,浪费了很多面积;然后卫生间居然没有窗户,导致上完厕所后的味道惨不忍睹;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是一楼,那时的一楼是真正的一楼,不像现在的一楼通常是架空层、车库、门面或杂物间。一楼的缺点有多少?我可以列出很多条:

1、毫无隐私可言。屋外的人可以一览无遗窥视你在家干什么,尤其是在晚上,只能一天到晚拉上窗帘。

2、蚊虫巨多。不但蚊子多,还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生物,包括不限于老鼠、蜻蜓、黄蜂、四脚蛇、蛇等。

3、夏天无法在地板上打地铺睡觉。没有空调的夏天是难熬的,把凉席铺在地上再美美睡上一觉是种享受,不过老妈总是告诫我一楼的地板有地气,是不能直接打地铺的。

4、可能是和我家附近建筑物的布局有关,一旦到起风的日子,大风就会把各种垃圾吹到我们家门口,奇怪的是,我们家对户一点没事,全堆在我家这边,学校操场上散落的各种零食袋很多,有时我回到家,得拨开堆得像小山的垃圾才能开门。

5、回南天问题。南方的春天返潮特别厉害,墙上、地板上、镜子上,凡是温度低于室温的物体上都是一层水珠,尤其是一楼,真是犹如住进了水帘洞。

一线城市高层住宅现状(不受待见的一楼变成香饽饽了)(2)

回南天

以上种种,让我对一楼有着刻骨铭心的厌恶,好在党的政策如春风吹来,几年后,老爸单位又迎来一次集资房的机会,这次我们坚决选择了三楼,永远告别了一楼的烦恼。

时光荏苒,十几年后,我已经参加了工作,单位是一家老国企,幸运的是单位还有福利房可分,尽管是又小又破的老房子,不过我已经很知足了。分房是按个人积分高低选房,轮到我时,好房源已寥寥无几,备选方案里,可以选择高楼层的小房子,也有一楼的稍大户型,我们积分相仿的同事私底下聊了一会,大家对一楼都抱有深深的成见,不约而同地避开了一楼,最终我选择了五楼的小房子。

谁也没想到,现在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让一楼翻了身,许多年轻人为方便老人起居,都想买或租一套小房子给父母居住。在这种潮流下,如果是步梯,那么出入方便,不用爬楼的一楼到成了香饽饽,同栋房子,一楼的售价或租金都要比高楼层要高一些,这让我们这些选择高楼层的房主后悔不迭。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正处于社会快速变革的时代,用老观念来衡量新现象难免做出错误的判断,只有不断学习,吸纳新知识,才能不被时代抛弃。

注:本文提到的楼房均指多层步梯,不包括电梯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