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不同语种之间的无障碍沟通,

是人类的梦想之一。

由此,机器翻译的设想产生了。

什么是机器翻译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MT)是将一种自然语言(源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自然语言(目标语言)的过程、技术和方法。

  视频来源于“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机器翻译的发展历程

  机器翻译,是计算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之一。1933年,法国科学家阿尔楚尼(G.B. Artsouni)提出了机器翻译的设想,还获得一项翻译机专利;1954年,美国乔治敦大学首次完成了机器翻译试验,正式拉开了机器翻译研究的序幕。我国是继美国、苏联、英国之后,第四个开展机器翻译研究的国家。早在1956年,我国便把机器翻译研究列入了国家科学工作的发展规划。

  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信息论、语言学等学科的发展紧密相关。从早期的词典匹配,到词典结合语言学专家知识的规则翻译,再到基于语料库的统计机器翻译,随着计算机能力的提升,机器翻译技术逐渐走出象牙塔,开始为普通用户提供实时便捷的翻译服务。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硬件能力的提升和算法的优化,机器翻译迎来了空前繁荣。目前,机器翻译研究主要以语料库法为主,其中又以神经网络法最为典型。神经网络是通过对人脑的基本单元——神经元的建模和连接,探索模拟人脑神经系统功能的模型。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模拟人脑神经的层级结构,可以自动从语料库中学习翻译知识。相比之前的机器翻译技术,质量有飞跃式的提升。

机器翻译的应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机器翻译技术在促进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智能机器人成冬奥手语“翻译官”

  腾讯3D手语数智人“聆语”作为央视频AI手语翻译官,为2022年2月5日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决赛提供了手语翻译解说服务,见证了中国队在本届赛事中首枚金牌的诞生,让处于无声世界中的特殊人群也能感受到中国举办冰雪赛事的盛况,进一步提升了听障人士的观赛体验。腾讯3D手语数智人“聆语”由腾讯云小微联合AI等技术团队共同打造,整合多模态交互技术、3D数字人建模、机器翻译、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等技术,让“聆语”的手语表达能力接近真人。

冬奥语音及语言服务平台:提供面向冬奥场景定制优化的机器翻译等多种能力

  对于北京冬奥会,科大讯飞科研团队研发定制了具有冬奥特征的多语种智能语音及语言服务平台,提供面向冬奥场景定制优化的语音识别、语音合成、机器翻译、自动问答等多种能力。该平台支持60个语种语音合成、69个语种语音识别、168个语种机器翻译和3个语种交互理解,其中重点语种翻译准确率不低于95%,平均每句翻译响应时间不超过0.5秒。

免费 翻译引擎(今日热搜机器翻译)(1)

国内首个蒙古语AI合成主播问世

  2020年7月,国内首款蒙古语“奥云AI合成主播”由蒙古文智媒体技术联合实验室(内蒙古大学、内蒙古日报社)与内蒙古奥云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共同研发成功。“奥云AI合成主播”采用蒙古语语音合成、蒙汉机器翻译、人脸关键点检测、人脸特征提取、人脸重构、唇语识别、手势姿态合成等多项前沿技术,并结合语音、图像等多模态信息进行建模训练后,生成与真人无异的蒙古语AI分身模型,进而提高信息表达和传递的效率。

  视频来源于内蒙古日报

在日常交流时,机器翻译的表现的确可圈可点。

但是机器翻译也“翻车”过,

2021年,

谷歌翻译曾将一份英文药物说明

译出“您可以根据疼痛程度使用

尽可能多的反坦克导弹”的句子。

这就引起了人们

对于“机器翻译会否取代人工翻译”的讨论。

专家观点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宗成庆

  机器翻译不可能完全替代人,尤其在需要中高级翻译的情况下。机器翻译的工具属性更强。人机应该是互助关系,在一些简单场景、不太重要的场合,机器翻译可以快速处理,帮助人们提高效率。而对翻译质量要求高的地方,如文学作品、重要国际会议等场合,还需要人工翻译。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王华树

  机器翻译跟人工翻译不是取代与否的问题,两者是一个翻译的共同体,甚至说是命运的共同体。在数据主义或机器主义崛起的舆论中,我们既要认识到机器的优点,同时也要发挥人的特质,把人文主义和数字主义结合起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数字人文主义,这样一来,你会发现机器翻译跟人文精神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相通的,都是为了帮助人类创造更美好的世界,两者在根本上并不冲突,也从来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两者是共生的关系。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科学报、羊城晚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