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孤立,你的人生就EMO了吗?

|专栏:「链接」何方集

|作者:「链接」胖嘟小方

|编辑:「链接」奉山公

|出品:「链接」喜喳喳有声剧社

家,是每个人一生都会魂牵梦绕的港湾。而乡愁,在成长的过程中,则变成一张张回家的车票。就像“春运”每次出现在新闻中都会勾起那更久远的童年一样,每次回家,习以为常的日常普通话,则会被家里的乡音包围,瞬间变回父母身边的小娃娃。

春节回家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过年回家更想家)(1)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那时,我还是个扎羊角辫的小豆丁,坐在妈妈的腿上拼命想稳住被火车抛来抛去的小身体;那时,回家的火车还是绿色的,每次都要在长长的铁轨上欣赏好几个小时的沿途风景;那时,就算好不容易排队通过了安检,随着乘车人流到了月台,还会因为人太多我太小挤不上去回家的车。

妈妈既要顾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又要操心让我抓紧时间上车,就只能咬牙使劲把小小的我从火车窗口塞进去,坐在窗口的叔叔伯伯们也热情,七手八脚把我顺进车厢。等妈妈手忙脚乱找到我时,我小小的手里已经塞满不知道是哪些人给的零食,嘴里还在念叨着:“我姥姥说不让我吃别人家的东西。”

稚气的话语逗得同车厢的人哄堂大笑,妈妈则不好意思地把那些吃的又放回小桌子上,“孩子不懂事,让你们笑话了。”这时候,也总会有一些好心人帮妈妈把行李放好,想办法腾出点儿地方让她挤一挤。

有时候运气不好会坐到闷罐车,就是那种平常用来拉货,春节时临时充数拉人,门要是一拉上里面黑嘛咕咚的啥也看不见。上车就开始睡觉,毕竟也只有在临停站时才能拉开车门透透气,但这也挡不住回家的期盼。

春节回家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过年回家更想家)(2)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那时的火车,无论多少人、多少行李,人和东西都放在一个车厢里,有些小孩子三急忍不住了,也只能被大人拉到车厢角落解决。所以那时的列车员会在窗口留一个小缝用来透气,又怕有人把火车门拉开跳车,总是守在门口,用瘦弱的身体挡着。

每到一站又会噼里啪啦上来好多人,这种情况是最恐怖的,如果这节车厢里小孩子比较多,就会听到此起彼伏撕心裂肺的哭声和叫喊声。

所以列车员的“超能力”这时就会体现出来,大部分时候,列车员都会在“最合适”的时间开门放人上车,可人和行李总是很多、车厢空间又总是很少,总之不是车上哭声一片,就是车下哭声不断。

小时候一说春节要坐火车回家就会很开心,这意味着可以在火车上吃到平常吃不到的东西,因为妈妈平常工作很忙,没有多少时间做饭,唯独春节回家时,妈妈开始展现她的手艺做很多好吃的在路上吃。

蒸包子、炸丸子、炸茄盒、炸菜盒、炸肉盒……从坐上火车开始嘴就没停,一直吃到快下火车才算告一段落。无一例外的是,每次出了火车站到了爷爷奶奶家便开始吃午饭,下午大多会成功地上吐下泻发高烧,千万别问,问就是吃多积食了。

到了晚上都是小孩子最爱的放烟花放鞭炮环节,大人们各种花式地放,小孩子们则又好奇又害怕地躲在一旁看,看绽放出五颜六色灿烂的烟花,就拍着手蹦蹦跳跳地笑得开心的不行,可要是麻雷子、二踢脚忽然“哐嘡”一声炸了,那完了,被吓哭的娃谁也哄不好,只有爷爷出来训了哪个闯祸的人,娃娃才能止住眼泪。

如今,我也不用再去凑“春运”的热闹,亲近的家人都在身旁,已经故去的家人应该也对如今康健的我放心了。

春节回家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过年回家更想家)(3)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每年大约有四十天的时间,上亿的中国人如候鸟般迁徙。中国人对家的执着,让春节成为一年中最重要的为数不多的团聚时刻。这也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情结,正是因为这样,才让我们每当从决定回家时,就开始更加的想家。

归乡的路比以前好走了太多,交通工具和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不变的依旧是归心似箭的思念,无论成功与失败,百经挫折的人都不要忘记了,有个灯光温馨的地方,叫做家,那里总有人在等你回家。

春节回家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过年回家更想家)(4)

我是用文字记录内心视象的胖嘟小方,一个在网络世界耕耘二十多年的码字民工,我们下次接着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