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和其他猫科动物不同,狮子是唯一的一种群居猫科动物,有着所有群居动物中最复杂的社会结构。那么,为什么猫科动物中只有狮子拥有群居习性呢?这个问题困扰了人们很久,有科学家团队用了40多年时间,总共研究了28个狮群,掌握了大约5000只狮子的数据,终于找到了答案。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是位于非洲坦桑尼亚的一处非常有名的国家公园,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其中生活着数百万只大型哺乳动物,狮子更是其中最有特点的动物之一。著名的盖伦盖蒂狮子研究项目就在这个地方进行。
该项目始于1966年,1978年起由世界顶级的狮子研究专家克雷格·派克(上图右)指导。40多年来,克雷格团队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经历,收集了大量的研究数据,这些数据为研究狮子为何是群居性猫科动物提供了重要依据。
1.合作捕猎是狮子群居的原因?这是克雷格团队进行的第一项调查。合作捕猎曾被人们广泛认为是狮子群居的重要原因,因为合作捕猎可以捕捉到更大的猎物,且成功率要比单独捕猎高30%左右,这是其他独居的猫科动物不能与之相比的。
但是,合作捕猎也会遇到分配猎物的难题。事实上,一旦猎物被捕获后,一个狮群的狮子们便不会表现得如捕捉猎物时那么团结,而是变得自私又残忍,争抢食物、冲着同伴咆哮……一切合作捕猎的假象似乎都消失了。为了弥补猎物不够分配的难题,狮群常常通过捕获更大的猎物来弥补。也就是说,狮子对大型猎物斑马、水牛等的爱好,是一种弥补分配不均的方式。
和老虎、豹子等其他猫科动物相比,狮群的合作捕猎拥有不少优越性,但是科学家认为,这一点并不能驱使狮子进化出群居的特性。
2.哺育幼崽、共同防御是狮群群居的原因?这是克雷格团队进行的第二项调查。要知道,在非洲大草原上,强者如林,单独哺育幼崽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对于独居生活的花豹和猎豹而言,它们的幼崽大多会被狮子鬣狗等动物杀死或吃掉。而生活在一起的一群母狮,就可尽最大的力量抵抗外敌,特别是那些和幼崽没有血缘关系的成年雄狮。
要知道,一旦幼崽被外来雄狮遇到,就很有可能会被其杀死。但是一群母狮通过共同防御,形成保护墙,就可以随时抵抗雄狮的入侵,并将其赶走,防止幼崽被杀死。
那么,狮子群居的一个原因是为了保护后代吗?表面上看起来这个观点似乎成立,但是仍有一些疑点。
接下来,克雷格团队又研究了狮子群居的各种可能。多年来,包括很多动物学家在内,很多人对这些理论深信不疑,但是,克雷格团队对这些理论都产生了质疑。最后,他们把研究的方向转移到了狮群的栖息地。
3.栖息地才是狮群群居的根本原因?通过研究狮群中各个个体在领地里的各种生活习惯,或许有助于解决这个世界级难题。幸运的是,科学家终于有了重大突破。
克雷格团队用了40多年,总共研究了28个狮群,掌握了大约5000只狮子的数据,发现一个特点就是:狮群之间最激烈的冲突,总是为了领地。
狮群会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而采取各种各样的行动,例如在领地内吼叫,宣示自己的主权,或用“气味标记法”标记领地,警告其他试图入侵的动物。狮群最为团结的时候,往往是当领地受到外敌侵犯的时候。这个时候,狮子们可以为了守护领地冒着生命的危险与外敌搏斗。
从本质上来讲,狮群是一个母系社会,因为狮群中的母狮是基本不变的,而雄狮则经常发生变化。从一些方面来看,狮群的领地就像是一个宝贵的家族遗产,后代们必须全力保护它的完整,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由此可见,对狮群而言,领地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更具说服力的是,科学家们把这28个狮群的栖息地绘制在一张图上,终于发现了各个狮群之间一个显著的特点——它们的领地都以河流的交汇点为中心。
狮子看似一种傻傻的猫科动物,其实充满着智慧。在河流的交汇点处,水源充足,狮群能够更好地度过干旱季节。丰富的水源还能吸引到更多的猎物,狮子的食物就有了充足的保障。此外,在水源充足的地方,狮群的幼崽也能更好地隐蔽起来。综合各种因素,在非洲大草原上,河流交汇处是再好不过的领地选择。
科学家通过各种严谨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狮子群居习性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狮子的行为,而是狮子进化的地理环境和栖息地直接导致的。
关于狮子的群居习性,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留言讨论。欢迎关注“大猫来了”,每天为你分享精彩的猫科动物故事。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