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时间的碑林里,总有一些人、一些事,铭刻在那里。

他们是革命者、拓荒者、奋斗者,更是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但他们从来不是天生就矗立在那里。他们的每一步,都是激昂、坚守与担当。他们如丰碑般树达与铭刻,也如帛书般耐读与沉思。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衡阳市委网信办、红网衡阳站联合推出“衡阳风华·70年70人”网上展览活动,利用红网、“衡阳发布”等网络平台,通过系列报道、集中展览、网上互动、对外宣传、结集成册等,对历史致敬,发时代宣言,向先进学习,为衡阳聚力,将精神承扬。

为省域副中心而聚力,为最美地级市而奋斗,继往开来,砥砺前行,让我们走近那些人、那些事——

毛朝晖 衡阳(衡阳风华70年70人毛远耀)(1)

红网时刻记者 梁丽芳 整理报道

毛远耀(1912.10.18-2013.06.20),这个从韶山冲里走出来的老共产党员、百岁老人,却与衡阳有过三年又八个月的深深情缘。1949年10月8日,衡阳解放,毛远耀成为第一任中共衡阳市委书记、衡阳市人民政府市长。在衡阳工作期间,毛远耀铭记堂叔毛泽东的教导,同市委、市政府一班人紧密地依靠当地干部,紧密地依靠民主党派及民主人士,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将一个遭受严重破坏、经济萧条的旧衡阳,建设成为初步改观的新衡阳。

临危受命接管衡阳

1949年10月8日,衡阳获得解放,掀开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崭新篇章。翌日,毛远耀率领一批南下干部从省城长沙赶到衡阳进行接管。当他们从樟木寺经过合江套、来雁塔到达蒸水河边,青草桥已被国民党军队炸毁破坏,过往行人都用小木筏摆渡。毛远耀率队强渡蒸水,进入城区,临时住在中山北路原国民党衡阳县政府旧址(后来的衡南县人民政府驻地)。那里只有少数破旧的办公桌椅,其他家具一概没有,他和所有干部全都睡在地板上。几天之后,由中山北路搬到府正街(即现在的市府路)原国民党市政府旧址,也是除了一些破旧房屋、部分破烂办公用具,别无所有。靠后面的一排房屋,原来还是难民收容所。他们接收过来后,略加修建改造,充作办公之用。

毛朝晖 衡阳(衡阳风华70年70人毛远耀)(2)

因为毛远耀的批示,来雁塔作为衡阳古迹之一,得以保留。

正当年富力强的毛远耀,从此在衡阳开始3年多的执政重任。“我们接管衡阳市,实际上无所谓移交和接收。当时国民党市政府的人员四散逃跑,他们的市长也被桂系军阀裹挟到桂林去了。我们所接管的衡阳市,湘江、蒸水不仅没有桥,连专用的渡船也没有。仅有的几条市内主要马路,坎坷不平,商业萧条,给人以路断人稀、满目荒凉的感觉。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开展工作,我们只能依靠‘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精神,来恢复与重建衡阳市。”多年以后,毛远耀在《庆祝衡阳解放四十周年》一文中如是说。

经过长达48天的衡阳保卫战,衡阳几乎成为一片废墟,民众伤亡惨重。毛远耀接管衡阳市时,市区只有7.2万多人口,绝大部分房屋是砖木结构的平房。他牢牢铭记毛主席的教导,同市委、市政府一班人紧密地依靠当地各方力量,全身心投入衡阳的建设中。

艰苦创业渡难关

解放初期的衡阳市,社会上潜伏着极不安定的因素:一是特务多,据调查,潜伏的特务在400人以上;二是国民党的散兵游勇多,估计不少于1万人。毛远耀首先抓紧处理国民党的散兵游勇,由警备司令部出面,公安局协助,成立一个收容团,把够当兵条件的招进来,作为我军的兵源补充到部队;对老弱人员原则上动员回家,无家可归者予以控制,帮助其寻找职业。据统计,经过这样处理的就有6500多人。

毛远耀在城市接管方面思路清晰,措施得当,诸如建政、清匪、反霸、肃特、土改均亲力亲为,同时非常看重文教这条重要的战线。解放前,衡阳市有23所中学,其中3所公立,其余均为私立。市政府将原县、市立中学接管后,合并为市立中学,配备干部和政治教员,将80余所小学改为完全小学,让中、小学教员分别成立联合会,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城市上空整日飘扬着欢歌笑语——衡阳的天是明朗的天。

1950年3月至1951年5月,毛远耀还兼任过市政府劳动科科长。后来,劳动科改为劳动局,他兼任局长至1952年11月。其时正是抗美援朝时期,毛主席说:新接收的城市,中心任务是抓好生产,保障供给,支援战争。衡阳市可说基本没有工业,商业也很萧条,失业群体比较多,资金、技术、设备更是无从谈起。毛远耀首先督促粤汉、湘桂铁路和公路、邮政、电讯、电厂、飞机场等公营单位尽快恢复生产,稳定工人情绪,让他们及其家人的生活得到保障。同时,采取公私合营的办法,把一些个体工场和小厂联合形成稍大的厂子,衡阳织布厂、针织厂和机械厂(即后来有名的衡阳探矿机械厂),都是由十几家小厂合并而成。有几个曾经做过炸药的工人,在青草桥北部建了个小厂,结果发生爆炸事故,死了七八个人。毛远耀闻讯立即赶赴现场,指导他们处理事故,改进生产,扩大规模,使之成了有名的大利化工厂(即国营向阳机械厂前身,现在是湖南天雁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至1950年底,全市拥有3000家私营商店和前店后场(厂)的小手工业,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疏通了渠道,度过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难关。

毛朝晖 衡阳(衡阳风华70年70人毛远耀)(3)

经过解放初期的大力建设,衡阳城区重新焕发新生机。

高瞻远瞩拓城区

在衡阳,毛远耀除领导全市人民恢复生产、巩固人民政权之外,还主持决策修筑了解放路,并对市政建设作出了宏伟规划。

为使城市迅速恢复到正常轨道上来,毛远耀以高瞻远瞩的气魄,把城市建设与支援解放大西南、恢复衡阳对外联系结合起来。仅仅用了40天时间,便修建好了湘江铁路便桥,贯通了湘桂铁路。其时湘江东西两岸几无交通可言,除了汽车有公路局的轮渡,过往行人则没有,因而叫苦不迭。毛远耀调动各方人力和物力,首先修建好两岸的码头,再在两只木船上安装发动机搞小轮渡。草桥被日寇炸毁后,以木桥代替,木桥被洪水冲垮,只好架设一座浮桥通行,后来连浮桥都没有了,长沙至衡阳的公路无法连接,市内交通也极为不便。修桥没有钱怎么办?毛远耀召集各界头面人物开会商议,发动全市各界捐助善款,1949年底动工,次年3月竣工。木桥通车那天,老百姓欢天喜地,敲锣打鼓放鞭炮以示庆祝。

毛远耀经常深入市区街巷踏勘地形,与工程技术人员反复研究,把原有小街小巷裁弯取直,扩宽延长,拆除了沿江路的城墙与城门,并提出经纬分明、三横九直的道路骨架。尽管由于当时物力、财力有限,没有全部实现,但是如今他的心愿已经实现了。

毛远耀为衡阳留下了诸多的宝贵财富。1950年4月28日,他在市建字第98号文件上批示:“来雁塔系衡阳古迹之一,此塔应暂不拆毁。”这座古塔因而得以保存至今,以其为中心的湖南华侨城来雁新城文旅综合项目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即将成为衡阳又一崭新名片。

毛朝晖 衡阳(衡阳风华70年70人毛远耀)(4)

衡阳城新貌。

1953年初,毛远耀调离衡阳,任湖南省工业厅厅长,并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1960年1月26日,毛主席乘专列路过衡阳,在445部队停留一天,随行的毛远耀“看到衡阳大变样了,心里由衷高兴”。1983年3月再到衡阳,“看到衡阳市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心里更是激情满怀。”

(推荐单位:衡阳市党史办 感谢甘建华先生提供稿件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