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小墨【本文原创首发于个人读书公众号:深夜书桌】

我是小墨,说出来有点丢人,这篇文章本来是准备30周岁生日那天发的,结果文章写到一半,拖延症发作了,一转眼半年就过去了。

30岁的我还挺想隔空和20岁的我喊话:

“我知道你在看《拖延心理学》,很想克服拖延症,但是告诉你一个坏消息:10年后的你,拖延症更加的肆无忌惮和心安理了哟!”

哈哈哈哈哈。

不过这也是好消息,你总是在做你当下最想做的事,对于暂时没那么想做的事情,已经可以自由地任性地拖延了,人生受制于人的程度很低。

说回正题,我还是想坐下来好好写完这篇文章,是因为二字头变成三字头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生时刻,我不想错过这个绝佳的自我梳理和总结的时间节点。

记得十几岁和二十没几岁的时候,啥也不懂,就特别想弄懂人生是怎么回事,世界是怎么回事,到底现在应该怎么做才能在未来收获一个更好的我和更好的生活,因此特别迷恋那些过来人的经验。

一不小心,我也30岁了,看了一些书,经了一些事,做了一些思考,达成了一些目标,从一个懵懂的女孩变成了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标准成年人,对人生是怎么回事也有了一些体会。

我不敢说我现在已经弄懂了人生是怎么回事,真的还蛮想坐下来好好总结一下那些时间教给我的事,尤其是那些我20岁的时候不懂,30岁才明白的事。

01

成长跟上年龄增长就不会因为变老而慌张

30岁了还有多少时间浪费(一不小心我也30岁了)(1)

30岁了,我看到很多人的反应是抗拒和焦虑,但我一点年龄焦虑都没有,我对时间只有感恩,因为没有这些时间的积累,就没有现在的我。

30岁的生日蛋糕上,我写着:30岁了,I feel damn good!真的,我从来没感觉这么好过。

30岁了还有多少时间浪费(一不小心我也30岁了)(2)

为什么?因为我靠自己的努力克服掉了大部分二十几岁的时候不喜欢的处境,达成了我原本构想中30岁的理想状态。

什么是我不喜欢的处境?

第一是穷。

贫穷就像荆棘丛一样,从它中间穿过去,你身上很难不留下一点伤。

我的成长之路,就像是一条必须穿过荆棘丛的路。

贫穷带来的局促感、匮乏感、屈辱感、自卑感、不安全感,是我很长一段时间的内心肖像。

我30岁生日就是除夕那天,我有自己的家庭以前,我的除夕体验从来都不是幸福快乐,而是寄人篱下,如履薄冰,小心讨好。

我最深的记忆之一是每一年我们姐弟买新衣服就像乞丐乞食一样。

我幼年丧母,爸爸和叔叔合伙做小生意,叔叔完全掌握财政大权,每一年快过年了我们还没有新衣服,都会更卖力地帮家里干活,然后趁着他们高兴的时候,陪着小心,暗示“快过年了”或者小心翼翼地问“今天有没有空,可不可以带我们去买新衣服”。

其实我知道,不是他们没有空,而是他们不愿意给我们花钱。

最后他们会不情不愿地带我们去买衣服,虽然有时候可能只要一件外套。我们终于得到了新衣服,也不是开心,而是如释重负,心情竟然和走过悬崖上一条狭窄的木桥差不多。

因为要衣服、买衣服的过程,他们随时可能翻脸,随时可能大发雷霆,我们随时可能被斥责和抱怨。

我已经30岁了,但是只要回想起来,小时候的那种胆战心惊还会回到我的身体里。

那可不可以不要衣服呢?小孩子一年一年长起来,旧衣服会变短变窄变破啊。除夕是我们唯二买新衣服的机会,我们会过年全部一百多块的压岁钱小心地存起来,等天气转热的时候买夏天的衣服。

第二是没有爱。

从贫穷中穿过去,一定会受伤害吗?不一定,如果有很多很多的爱保驾护航就不会。

熊猫先生的家境也很差,但是他心里没有多少与此相关的痛苦记忆,因为他的妈妈很爱很爱他。

两三岁就被寄养,不给起名字,不给上户口,回到自己家里后不被父母疼爱,而被弟弟妹妹当成外人排斥,然后母亲去世,爸爸变得酗酒荒唐,又开始过寄人篱下的生活……

这个世界上有爱我的人吗?以前我会问自己这个问题,然后感觉自己是荒野里孤零零的一棵树。

我有零星点点地得到一些好心的同情和关心,来自老师、朋友、亲戚、陌生人,但是真的没有人帮我当成一个重要的人,一个长期会关注的人来爱。

第三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很多人虽然在大城市里没有房子,但是老家的省会,老家的小城市,县城,哪怕村里,是有房子的,而我家里爷爷奶奶留下的唯一的房子随着村民外迁,随着村子被遗弃而被遗弃。

所以我从小的记忆,要么是寄人篱下,要么是租房子住,当别人很自然地说“回家”的时候,我是很心虚和迷茫的,哪里是我的家呢?

我对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归属感。寄养在亲戚家,在亲戚家是客人,回自己家也是客人,租房子住也始终有一种流浪感伴随着我。

第四是自卑。

贫穷会让人自卑,没有人接纳、没有人重视、没有人爱、被抛弃会让人自卑,颠沛流离会让人自卑,还有容貌上的自卑,我过去一直是自卑和局促的,我不喜欢自己的自卑和局促。

但是现在这些东西统统都被我克服了,我克服了自己的命运。

我找到了自己喜欢、觉得有意义的读书事业,做到了擅长,也用自己最擅长的事帮助我的读者和学员,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并且靠这份事业的收入在杭州买到了自己的梦中情房;

我找到了视我如珍宝、很爱很爱我的熊猫先生,有了聪明可爱,也很爱很爱我的小房子,再加上周到体贴的婆婆,我的第二家庭就像一个港湾一个怀抱。

外部的进展其实是内部成长的结果,最重要的是: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向内看,不断地向外学,不断地向前走,一点一点地克服自己的弱点,一点一点地敞开自己,一点一点放下对命运的怨怼,慢慢变成一个内心充盈、坚定、自信、积极、温暖、柔软、自我接纳的人。我学习做一个温暖、真诚的人,也遇到了温暖真诚的同伴。

我走了很长很长的路,终于走过人生的荒年,走到了人生的丰年。

时间教给我的第一件事是:一个人的成长跟上年龄增长,就不会因为变老而慌张。

因为你知道这些年你都没有虚度,因为这些年每一年你都有所成长,因为你知道要达成现在的样子,必须要经过时光的淬炼,你就只会感谢时光,而不是抗拒时光 ,因为时光让你变成了更好的人。

这些年我每一年都有清晰的目标,每一年我都鞭策自己去做一些突破,去做一些之前不敢做或者没做到的事情,为了推进目标,我做了高频率的反思和复盘,做了大量的阅读和思考,我始终把自我实现当成最重要的事情来做。

很多人会想回到18岁,回到二十刚出头的时候,我是一点都不想的,我是走了多远的路,才走到今天啊,我才不要回到原点呢。

反过来,如果你只是虚长年龄,虚掷光阴,没有成长,你自然就会慌张。

就像我们如果一天过得充实有意义,我们就会安稳睡去,坦然地迎接明天,如果一天荒废了,到了睡觉时间我们就会慌张和焦虑,想通过熬夜的方式延长这一天,会后悔,会想重来。

从这点看,过一天和过10年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我总觉得,因为年龄增长而慌张,与其说是对未来的焦虑,还不如说是对逝去时光的亏欠。

所以,去做点什么吧,要对得起时光。

02

和原生家庭和解不一定是和原生家庭和好

30岁了还有多少时间浪费(一不小心我也30岁了)(3)

对于童年不幸福的人来说,原生家庭是成长必须要跨过的一扇门。

最近在看一本书,里面有一个觉察练习是: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自己的父母,你会用哪三个?为什么?

我第一时间跳出来的三个词是:抛弃、偏心、自私。

原生家庭是我的一个心结。

父母为了逃计划生育生男孩,我两三岁就被寄养,本来想送给姑姑的,姑丈不要,所以变成寄养。

不给起名字,不给上户口,人家养只狗都给起名字,生个孩子不给起名字应该就是不打算要。因为一旦给了名字,就会有感情,这就是为什么监狱里不叫犯人的名字要叫号码,这就是为什么《阴阳师》里安倍晴明说名字是最短、最强大的咒。

后来姑丈去世,姑姑自己孤儿寡母,养不了我了,我被领回家。爸爸妈妈偏心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也把我当成外地人来排斥。我在哪里好像都是多余的,不被接纳的。

然后母亲去世,父亲酗酒荒唐,又开始过寄人篱下的生活……

……

过去许多年后,我终于经济独立,有了自己的家庭,先生和我一样都是穷孩子。我和时间赛跑,要赶在小房子上学之前攒首付买房,什么困难都和爸爸说了。

他说:“你随便什么时候结婚,钱先给弟弟买房子”,我买了房和他说,他回答:“几百万的房子都买得起,弟弟买房就没钱”,全然不提弟弟买房的钱里将近三分之一是我的结婚彩礼金。”

同样是孩子,弟弟就珍贵一点。

……

我和原生家庭的关系有一条主线,就是我对父母失望的不断累积。

读张爱玲的《小团圆》,对爱情线完全无感,但对母女线感同身受,就是一点点的爱和很多很多的失望,不断积累,最终关系破裂。

当然,讲这些,不是诉苦,也不是索要同情,我已经过了那个阶段了,我想讲的是我怎么走出来。

这10年,我和原生家庭的关系经历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蒙昧阶段

虽然因为过度偏心和多次被抛弃而痛苦,但是从来没想过父母有什么不对。大人们说我性格孤僻,难相处,我很委屈,总是偷偷哭,我也想过我可能就是一个性格很让人讨厌的小孩。

后来懂事一点了,妈妈去世,爸爸酗酒荒唐,家里很困难,读书的目标很单纯地就是想让爸爸过上好日子。

但偶尔想起小时候的事,和亲近的朋友讲起小时候的事,没有一次不是泪流满面。

第二阶段是:觉醒期

归功于对重男轻女家庭女孩处境的公开讨论,看了一些围绕新闻、影视剧、生活帖子进行公开讨论的文章,对我冲击比较大的是电视剧《都挺好》播出的那波,和电影《我的姐姐》那一波。

我开始意识到:

原来我不是一个人,我是许许多多的女孩中的一个。再回望自己一路怎么长大的,我终于知道怎么解释我的经历,不是因为我有问题,我性格孤僻,我是讨厌鬼,我不配得到爱,而是因为重男轻女,这是个体家庭里的不公平,也是系统性的不公平,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被剥夺感。

原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是不对的,原来什么都紧着弟弟是不公平的,原来我是有权利说“不”的,我是有资格指出那些亏待的。我拒绝不合理的要求,我拒绝牺牲自己,我不用自我谴责,不用觉得自己自私和丑陋。

然后我卡住了。

这个阶段,我和原生家庭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我等着你说对不起,你等着我说谢谢。

可是,爸爸是不可能跟我说对不起,他也不过是环境的产物,他甚至篡改了抛弃我的记忆,他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你就一个弟弟,你要知道疼啊”、“你要多帮着点他”、“你弟弟以后就靠你们姐妹俩了”。

上一个这么做的姐姐是他的姐姐,他要生男孩,就把我丢给了他姐姐。他也不可能更新观念,反思自己。

我也不想说谢谢,这条长大的路太痛苦了,我实在做不到像那些在爱里长大的孩子一样,轻松说出这两个字。

第三阶段:和解期

这是去年下半年的事,我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

一直以来我弄错了,和原生家庭和解,不等于要和原生家庭和好啊。

我一直以为和好才算和解,然后天真和自以为是地想把这些东西摊开和我爸爸讲清楚,翻篇,然后开始新的关系。

结果他恼羞成怒,我的理解就是恼羞成怒,他的理解可能是我忤逆不孝,所以和我断绝了关系。

我非常非常痛苦,觉得这个问题是无解的,我可能要带着这个痛苦活下去。

但突然有一天,我意识到,和解不等于和好呀,我找到了出路。

和原生家庭和解,不等于非要和原生家庭和好。其实我早就和解了。

第一,我从来没有把婚姻、事业、性格……人生中每一个过得去、过不去的坎,怪到原生家庭身上。

我真的见过很多人都三四十岁了,还在怪原生家庭导致自己现在怎么怎么样。我觉得原生家庭无论带给我多少伤害,它都决定不了我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我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我可以按照我自己的意愿雕刻我自己,按照我想要的方式设计和规划我的生活。

之前遇到一个读者,说原生家庭怎么怎么样,所以恐婚恐育,可是我的想法不一样,那个我无法选择的那个家庭既然不够理想,那我就亲手建造一个理想的家庭。

原生家庭里得到的伤,不一定要在原生家庭里治,我们可以自己亲手构建的第二家庭里被治愈。

第二,我理解爸爸,并且对他不再有所期待。

我理解爸爸,我活在女性力量崛起的年代,我受过良好的教育,我是我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的产物,他自然也是。他的观念是一种系统性不公平的产物。

我理解爸爸,他只是普通人。

先是被中年丧妻的厄运打垮了,不像课本里塑造的父亲那么坚强。但这种一蹶不振背后是巨大的痛苦和他对妈妈的深情。

他也疼爱自己的孩子,只是有点懦弱,有点平庸,有点想逃避责任,有点自己的小算盘,抗压能力有点差,处理不好自己的情绪,对人生也缺乏规划,不是我小时候想象的超人。

可是要求他无比坚强,要求他像一个超人,其实是有点过分的要求。

也不能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无私地爱着自己孩子的父母,就不切实际地要求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是这样。他也有自己的困境和心魔。

我接纳这件事。

但是理解,不代表伤害和我一直背负的痛苦就消失了,我很想说我不介意了,我不痛苦了,但是我必须对自己诚实,我还是介意,我还是会感到痛苦,我和爸爸之间的隔阂只凭我自己的努力恐怕无法消弭。

可能是我的修为还不够,也许等我40岁的时候就好了,听说心理学家有一种说法,伤害持续多久,愈合要用同样多的时间。

但我学会了和这些经历共处,把它当成我生命体验的一部分,当成“我”的一部分,我甚至学会了从中汲取力量。

比如我的高度敏感,对写作者来说简直是超能力,这种能力来自我必须察言观色才能生存的童年和青春期,我不会假惺惺地说感谢这段经历,但既然这么过来了,就往前走不回头。

我花了一个下午梳理,把从小到大对原生家庭的失望时刻写在了一个不公开的日记里,我答应自己以后让过去留在过去,留在这个日记里,不再想,不再重复地为发生过的事失望,不再重复地被已经发生过的事反复伤害。

这个方法很有效。

我不再期待他的爱,也不再因为他偏心、不为我考虑、不够爱我而伤心。我不再乞讨和争取他的爱,我也过了需要的年纪。

所以我决定,不再期待亲密的父女关系,好好承担赡养义务,他给了我生命和一些爱,不是很多,但有的,这应该感谢。

每年端午、中秋、春节、生日给钱,我和他没话说,就让先生打电话,他生病、做手术要花钱,我和弟弟妹妹平摊。如果以后有他想要和需要的东西,也买给他。

如果他不满意,我也没有办法,世间许多事没有因果,唯独关系有确定的因果,在关系里总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一个关系疏离的女儿也许就是他过去选择和行为的代价,也希望他能和解。

关于和原生家庭的关系,重新达成自洽和平静,是我30岁很大的一个收获。

这是时间教给我的第二件事:和原生家庭能够完全解开心结,和好,当然很好,如果不能,不勉强也是一种放下。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不勉强和逼迫自己和别人做做不到的事。

03

追求成功、金钱、影响力、名校、容貌

本质上都是在追求生命自由度

30岁了还有多少时间浪费(一不小心我也30岁了)(4)

20岁的时候,知道成功、金钱、影响力、更吸引人的容貌,都是人人追求的好东西。

虽然当时除了年轻一无所有,对这些东西都是求而不得,觉得可望不可即,但心里总有一份扭捏,感觉追求名利、容貌是贪慕虚荣,在我们崇尚淡泊的传统里是一种不够高尚的目标。

30岁和20岁不一样的地方是,我明白了追求成功、金钱、影响力、容貌、名校,意义不在于在与他人对比中胜出,在人群中获得优越感,它的本质是在追求生命的自由度。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开始用另外一种视角看待这些东西,我也因此更坦荡地面对自己的欲望,以及更宽容地看待其他人的选择。

拿容貌来说,最近公众号好姑娘光芒万丈的号主老妖分享自己的整容经历,让我感触很深。

她说,她过去几年最大的心结就是觉得自己丑,然后前前后后花了52万在面部整容上,可是花了这么多钱,并没有变成大美女,只是从“有点难看”变的“普通”。

30岁了还有多少时间浪费(一不小心我也30岁了)(5)

30岁了还有多少时间浪费(一不小心我也30岁了)(6)

那她为什么一定要整容呢?

“因为我从青春期开始就一直活在被别人嫌弃外貌的待遇里,永远都只有我暗恋别人的份,很少有人喜欢我,只要我跟人表白,人家就说你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我也有谈过恋爱,但是跟我谈恋爱的男孩子对我也非常的敷衍,就我没有体会过那种很多女孩子有过的被男朋友捧在手心里宠爱的感觉。

我处在这种明晃晃的歧视里这么多年,我非常非常渴望变漂亮。我如果能变得更漂亮一点,是不是就会有更多的人喜欢我,是不是我喜欢别人的时候也可以收到回应,我以为只要我整了容就会变漂亮,所以我努力赚钱然后把钱拿去整容。”

20岁的时候,我可能会无法理解,觉得这么在乎外貌,在乎别人的看法是病态的,但现在我会觉得这是“未经他人苦”的一种自以为是,女生追求容貌,本质上追求的是一种择偶自由。

美女喜欢一个人,单箭头很容易就变成双箭头,可是一个被认为丑的女孩,她在感情上会遇到的挫折别人无法想象。我们都希望有一个人会不在乎我们的容貌,穿越人海来爱我们的心灵,可是容貌永远都是第一关,过了这一关才有后面的故事。

她现在走出来了,放下了心结,坦坦荡荡地说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但我觉得这得她自己去经历、去放下,其他人可以鼓励她,但是没有谁有资格对她说教。

拿金钱来说,有一部纪录片叫做《真实生长》,这部纪录片拍了10年,拍的是北京超级名校十一学校的几个学生的成长经历,里面有个学生的名字叫做陈楚乔,她的家庭家庭条件不一般,然后别人问她你有压力的时候你通常干什么?她:“我好像从来都没有。”

30岁了还有多少时间浪费(一不小心我也30岁了)(7)

(陈楚乔)

有家庭兜底,她没有任何压力,最重要的是他不需要做什么妥协。

喜欢创作,高二的时候就写自己的小说,也可以拍自己的微电影,也可以在高中后直接去留学,现在也依然在从事自己喜欢的创作相关的工作。这就是人生自由度,她可以自由地尝试任何她喜欢的事情。

换个小孩,可能家长就觉得小孩沉迷写小说毁了,不是家长不开明,是穷人家或者普通家庭的孩子试错成本太高。写出头了当然皆大欢喜,写不出来耽误高中3年,人生真的可能毁了。

这是人生选择的自由度。

追求成功、金钱、影响力、名校、容貌,本质上都是在追求生命自由度,金钱带来物质生活的自由度,生活方式的自由度,影响力带来人际交往的自由度,名校带来择业的自由度,容貌带来择偶的自由度,这些东西人人竞相追逐,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它们都是能够提升生命体验自由度的好东西。

但,重要的是我们生命自由度,是我们的生命体验,而不是这些东西本身,他们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在追求这些东西的过程中,被裹挟,被绑缚,被执念蒙住心智,获得极其糟糕的生命体验,反而更不得自由,那就是本末倒置,是愚蠢。

比如,为了更多金钱,把工作填满所有清醒时间,比如,因为不满意自己的容貌,因为没有得到异性的爱,陷入巨大的容貌焦虑,完全否定自我的价值,付出巨大的代价去获得容貌的改善,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维持美貌,而错过生命里很多美好的事。

04

生活规划,应该和事业规划一样认真对待

30岁了还有多少时间浪费(一不小心我也30岁了)(8)

说实在,到我这个年龄阶段,身边还没有结婚对象的朋友是很焦虑的。

我并不是说,一个人一定要在什么年龄结婚,世界上不止一种生活方式,世界上也是没有正确的生活方式,只要不违法不伤害别人,每个人爱怎么活都是自己的事。

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是你顺着社会时钟的节奏走,是走得最轻松的,没跟上社会时钟就需要很辛苦地去达成自洽。

什么样才能达成自洽呢?

就是主动地选择某种生活,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正走在那条路上。

最怕的是什么呢?做生活规划的时候太短视,走一步看一步,对人生一点掌控感都没有,结果非常被动地陷入自己不想要的境地。

我发现很多人,对事业懂得提前规划,但生活就习惯边走边看,我觉得应该像规划事业发展那样规划自己的生活。

比方说,你明明是一个非常渴望家庭,渴望婚姻,非常想要小孩的人,那你需要把这些东西提上日程,积极主动地去争取和促成,就不能太被动地等待,就像童话里的公主等待着王子来拯救你一样。

我23岁那年遇到熊猫先生,我觉得我能和他修成正果,很大的一个因素是那一年我把脱单当成一个重要的年度目标。我当时为了以适郑重,每一年回老家过年都会把年目标写在孔明灯上放风。

我很早就想清楚了我的原生家庭不幸福,老天安排给我的家人带给我的更多是痛苦的记忆,如果我想要幸福的家庭,就只能是我亲手建立的第二家庭,带给我幸福记忆的,就一定是我自己寻找、挑选和创造的家人。

所以我就把这件事当成一个人生项目来完成了,我积极主动地去社交,所以才没有错过熊猫。

当然了,我们想要的不一定都能得到,但被动等待,如果结果不尽如人意,会后悔。主动争取,就算结果不尽如人意,也更容易接纳,因为你尽力为自己争取过了。

如果一个20岁的女孩子站在我面前,我会对她说什么呢?我会说:

想要就积极主动去争取,不要等到得不到的时候为了挽尊哄骗自己说“我不想要”,不想要就大踏步地向前走,聚焦到对你更重要的事情上。

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要早点搞清楚,想不想结婚,想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喜欢什么样的相处方式,要早点搞清楚。

为什么我用的是“搞清楚”,而不是“想清楚”呢,因为很多时候想出来的答案、问出来的答案不一定是真正的答案,要像小马过河一样亲自去试试看,在尝试中找到的答案,才是真正的答案,在尝试中探索出来的生活方式,才是你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

05

极致自律,不一定是最好的生活状态

30岁了还有多少时间浪费(一不小心我也30岁了)(9)

20岁-30岁,这10年,可以说是我追求自律的10年,我一直以为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是极致自律。我要追求的理想自我是极致自律的自己。

所以这10年来,我不知疲倦地push自己,让时间被最充分地利用,让效能最大化。我不允许自己浪费一点点时间,甚至连正常休息都没办法无愧疚地进行。

为了做到这一点学习了一堆的时间管理,精力管理和效能管理的技巧,在自己身上试验各种各样的自我管理方法。

然后我发现,我总是周期性地自律系统崩溃,状态最糟糕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干,昏天暗地地追剧、刷手机,报复性地做一切不自律的事。

我拼尽全力去无限接近极致自律,但越来越发现它对我来说更接近于自虐,自我PUA。

我的弦绷得很紧,片刻不敢放松,我总是处于对自己的不满意当中,总是在自我攻击和自我谴责,我体验的痛苦远远多于幸福,我才发现这并不是我理想的生活方式。

30岁和20岁比,我最大的一个长进就是学会了无愧疚地休息,明白了Sometimes it's important to do nothing.我们需要闲暇,需要花一些时间做和效能、和产出无关的事。

可能只有和我一样努力上瘾的人,才能明白为什么我需要花费那么长的时间学习和练习,才能做到无愧疚地、心安理得地休息。

但是,我的这种转变并不是因为我领悟到了某种人生智慧达成的,我的这种转变是因为我的人生终于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为什么我努力上瘾,为什么我片刻不敢放松,为什么我一休息就愧疚?

因为我是一个穷孩子,我一无所有,我对未来充满恐惧,我的内心是滚烫焦灼的生存焦虑,我唯一能把握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努力程度,我必须聚焦于对自己的未来有帮助的事。

我没有心思听风看云,我无法享受闲暇,只有把闲暇填满才能缓解我的焦虑和恐惧。我没有可以回去的家乡,没有可以提供支持的家人,我害怕自己无法在城市里留下,害怕孩子得不到好的教育,害怕变成城乡夹缝里没有立足之地的孤魂野鬼。

一个人被恐惧推着往前走的时候,她是无法享受当下的,当下正是她想逃离的地方,她只想奔赴更加光明的未来。

所以对这个阶段的我来说,追求极致自律,不断push自己,不算好的生活方式,但重来一次,我可能还是要这么过十年。

一切因为我买房,因为我收入的大幅度提升得到改变,我好像终于熬出头了,虽然不是一劳永逸的熬出头,虽然人生总是千难之后有万难,但我终于觉得自己有资格追求更好的生命体验,有资格去探索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我刚开始很不习惯自己的这种转变,怀疑自己是故步自封,是失去奋斗动力,是想要躺平,后来我发现并不是。

这种转变可以用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解释,处于不同需求层次的人,所认为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不同的,他们的内驱力来源、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也是不同的,他们甚至是无法互相理解和互相说服的,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30岁和20岁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内心少了很多自我谴责和自我攻击。神奇的是,不再追求极致自律,不再拼命把时间填满,不再把休息等同于懈怠,不再觉得时间没有产出就是浪费,活得更放松一点,我反而比以前更自律,或者说没有对自己步步紧逼,自律反而变得容易了。

比如早起,现在几点起来我都无所谓,反而7点之前起床对我来说,变得很容易很常见。我不再像一个严苛的监工一样盯着自己,反而能更聚焦目标,更轻松更快乐地做事。

06

接纳自己,不要总把自己的不同之处当成不足之处

30岁了还有多少时间浪费(一不小心我也30岁了)(10)

要说30岁比20岁的成熟的地方,有一点一定要讲,那就是:更加地接纳自己,不再总是把自己的不同之处当成不足之处。

比如:内向。

以前我把社恐、内向当成自己的缺点,想要改正,可是我现在接纳了自己的社恐和内向。

我不认为这种特质是不足之处,只不过是我和世界相处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而已。

它们的正面意义是让我喜欢独处、喜欢深度思考、喜欢钻研、容易专注。这些特质多年后成就今天的我。

而一个人活得最自在、最幸福、最不拧巴的方式,就是过和自己的性格相适应的生活。

我社恐,我就通过写文章这种方式让别人认识、了解我,然后吸引别人来找我;我内向,我就花大量的时间独处,然后阅读、思考、写作;我不喜欢费力经营很多关系,我就维持少量真诚的、深度的关系。

我的社交圈子是极简化的,里面没有任何我需要辛苦维持的关系,也没有任何我需要费力讨好的人,我过得非常轻松和自在。

比如:高敏感。

我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情绪容易起伏,以前会觉得这是缺点,觉得情绪稳定才是优点。可是我现在觉得高敏感对我这样一个写作的人来说简直是超能力,因为细腻的感受力,笔下才有细腻动人的文字。

20岁的时候,就是有意无意地去迎合某一种优秀的标准,很容易就把自己的不同之处当成不足之处,但成熟之后,就会慢慢地接纳自己,不再逼自己去做不喜欢做的事,做出和自己性格相适配的选择,慢慢摸索出和自己性格相适配的生活方式。

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是一生的功课,我以前一直以为人生就是自我雕刻之旅,把自己慢慢雕琢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但或许人生更是自我接纳之旅,慢慢地爱上自己的本来面目,不再轻易被某种外部的标准裹挟。

30岁了还有多少时间浪费(一不小心我也30岁了)(11)

我不敢说我现在已经弄懂了人生是怎么回事,也不敢说我总结出来的就是人生真相,但我喜欢时光对我的雕刻,喜欢越活越通透的过程,喜欢热腾腾的生活,我会继续大步地向前走。

我知道我会解锁更多新鲜的感受和对人生新的体会,我不知道下一个人生阶段会遇到什么,但我充满期待。

- The End-

李小墨,“吸血鬼读书法训练营”创始人,樊登读书签约讲书人,畅销书《请停止无效社交》作者,公众号《深夜书桌》。 小声提醒,深夜书桌菜单栏里有个“完整书单”,里面放了将近200本书的深度解读,非常便于查找和学习。另外我还整理了非常值得读的理财、心理、育儿、名著、传记、历史、时间管理、豆瓣250等500 本书,欢迎爱读书的你来,期待和你一起读书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