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的电影我看得少,一查资料,发现原来他与原作者严歌苓同龄。两个同龄人,去说一个他们所在的年代的故事,冲着这一点,我觉得《芳华》就算拍得再不济,故事的情节还有情感的真实度,也是有保障的。

看完芳华后影评(影评芳华一对边缘男女的悲剧)(1)

我没有读过原著然后帶父母去看。我父母就是这个年代的人,虽然他们有吐槽了一下电影的梗。但还是破天荒地认为演员都演得真实。

看完芳华后影评(影评芳华一对边缘男女的悲剧)(2)

他们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因为那个年代的人,特质就那样,眼神就那样,选择也那样。等到战争结束了,文工团解散了,大家的分水岭也就出来了。经商的经商,下海的下海,出国的出国。所以才会有着不一样的结局。

(一)何小萍:寂寞的芳华

其实何小萍是电影中塑造得最完整的一个角色。无论是从她的身世背景、人生经历、心理变化。你都可以看到她一路走过来的轨迹。而导演在塑造何小萍这个人物的时候也用了很多重的对比。

1、第一组重要的对比是和大势女林丁丁还有高干子弟郝淑雯。

林丁丁被文工团里的所有男人讨好,而何小萍却遭人嫌弃,出了刘峰,谁也不愿意当她的舞伴。

郝淑雯“身份”良好,所以很多时候都以文工团的“大姐大”自居。因为自己家境好,见过些世面。所以看到什么“丢脸的事”总是很肆意地去說,包括嘲笑有汗臭味的何小萍,还说她衬衣里贴胸垫。

在“强势光鲜”的郝淑雯面前何小萍是那么的弱势、渺小、孤独和无依无靠。她的所有缺点都被人无限放大,而一切的优点都被人忽略、遗忘。

2、第二组重要对比是和有着同样身份背景的萧穗子。

看完芳华后影评(影评芳华一对边缘男女的悲剧)(3)

印象深刻的是何小萍在被窝里拿着手电筒给父亲写信,期待自己的父亲有朝一日能够平反。我们在信里知道了她为什么当兵的第一天就要偷军装来拍照,还有她一些零星的经历,比如妈妈改嫁了,继父对她不怎么样,所以她十分期待父亲的平反和归来。

其实何小萍的妈妈改嫁也是为了她,因为那个年代讲究“身份”,如果你的父亲“身份”不好,那何小萍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当上女兵进入文工团的。

可惜父亲却没能等到这一天,在劳改场里去世了。但萧穗子的父亲却得到了平反,而萧穗子因为文章写得好,所以在组织上也得到了重视。而失去对父亲希望的何小萍,从此只能感受更多的孤独,特别是在刘峰被调离文工团后,无法排遣的孤独和疏离感让她对人性更加绝望。

这两个人,一个重获了身份的认同,一个人却没有,从此彼此的命运也就更不一样了。

看完芳华后影评(影评芳华一对边缘男女的悲剧)(4)

失忆后的何小萍跳起舞的时候,真是美丽得让人感动。因为忘记了过去的悲伤,所以她的笑容是如此得清澈,就像是当兵的第一天去拍得那张照片里的笑容一样,觉得找到了组织,找到了依靠,没人可以再去欺负自己的感觉。

熟悉的音乐唤起了她熟练的律动。原来在文工团的这些日子里,舞蹈成为她生命中的一朵花,因为音乐而被唤醒。人的大脑可以失去记忆,但肢体的记忆却唤起了她的艺术灵性和对舞蹈的热爱。

米兰·昆德拉在《不朽》中写着:“她的手势如同灵巧地泡醋了一只五色彩球,轻盈而美妙,带有无尽的遐思。”而就在那个瞬间,那个在舞台上跳舞的何小萍,給人的感觉真的是那么美好的。仿佛她经历的所有伤害,都一下子愈合了。

{二)刘峰:落寞的芳华

文工团应该是一个很美好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里面的人,即是军人,也是艺术家。双重身份。而且不用上战场,只管跳舞训练。搞文娱活动。算是一件比较轻松的差事。电影里能够看到,陈灿和郝淑雯都是高干子弟。除了何小萍,刘峰的身份也比较尴尬,所以,他是电影里的第二个主角。

刘峰在电影里的角色定位,应该是一个中国式的好人。就是在那个时代背景和氛围下,大部分的人,在他的认知里面,都是“无论这个世界如何对你,你都依旧愿意去拥抱世界”的那种理念。

谁的芳华里没有爱情呢?

刘峰肯定也有啊。可是他从没有想过自己的苦命是因为林丁丁的一纸判决。刘峰是一个中国式的好人,为了第一眼就喜欢的姑娘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他连表白也是挑林丁丁通过考核成功入党后才告诉她的。只很可惜在那个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一个谣言足以吞噬一个人的未来,淹没一个人的所有功绩。谣言并没有止于智者,而是让一个雷锋活不过来了。

看完芳华后影评(影评芳华一对边缘男女的悲剧)(5)

连郝淑雯也说了,不过就是一个拥抱而已,用得着真么较真么?

但林丁丁却咬牙切齿地說,谁都可以耍流氓,就是刘峰不行。

因为刘峰被贴上了“雷锋”的标签。

后来刘峰被拎去做调查,调查员让他老实交代子乌虚有的“耍流氓”的过程,我们的活雷锋终于发疯了。他推开调查员,嘶吼着說,我没有你们这么龌龊,我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

这让我想起了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面的陈清扬在跟组织交代她和王二“搞破鞋”过程时候的情景。真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

刘峰离开文工团的时候,把所有的奖状的都扔掉了。何小萍问他,都不要么?他说都不要了,都印上了字。何小萍说但都是好字啊。

对啊,自己做了那么多好事,可是那些“好字”却不能证明自己是个“好人”啊!

不知道原著里是怎么安排的,但影片中的林丁丁一开始的反应我觉得挺正常的。那个年代突然间被一个人抱着说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就喜欢上你了,你说能不惊么。就算是调查员来审查刘峰,说上一堆“小细节”,我也觉得从剧情发展过来,林丁丁是不需要污蔑刘峰的。但如果没有了这次的污蔑,刘峰的命运就不可能迎来转折。

但这个情节的过度还是显得不太自然。我觉得里面的角色,大部分都是靠演员的演技去支撑起来的,很多东西没有交代清楚。比如说,经历了拥抱事件之后,刘峰的心理变化是怎么样的呢?有没有变化?你怨恨林丁丁么?还无怨无悔地喜欢这个姑娘么?电影中隐约有那么几个片言只语的,但非常含糊。仿佛这个拥抱事件有些突兀,或者是因为省略了太多的细节,在人物的心理变化上有点承接不上来。

(三)一代人的芳华

看完芳华后影评(影评芳华一对边缘男女的悲剧)(6)

文工团最后的一次演出,是为了慰问从越战归来的英雄。可是英雄都在哪里呢?台下坐的都是一堆精神病人,也许下面会有被弹片割掉耳朵的农民?一个被炸飞了双手的搬运工?一个还谎报17岁上战场但被炸得全身溃烂的小男孩?看着那些伤员,文艺兵的歌舞真的能安慰到他们么?

电影的最后,何小萍問刘峰,这些年你过得好么。

刘峰说,那得看跟谁比了。如果跟躺在墓园里的弟兄比,我敢说过得不好么?

然后旁白响起,“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入股,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

看完芳华后影评(影评芳华一对边缘男女的悲剧)(7)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父母的芳华早已恍如隔世。那个年代里发生的很多故事,遗憾的太多。其实电影的整个感觉还是挺不错的,只是整个故事应该是描写两个边缘人的悲剧,而不是缅怀大多数人的热血青春。

也许电影有两个主题吧,或者小说的原意是一个,作者的原意又是另外一个。我还不太清楚,先驱看看原著吧。总体来说,还是值得推荐的,难得我父母喜欢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