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教培行业教师何去何从?,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双减后自我感觉良好?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双减后自我感觉良好(双减后的隐性)

双减后自我感觉良好

“双减”后教培行业教师何去何从?

2021年7月中国“双减”政策出台,明确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

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宁波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更关注如何让教培行业教师回流公办学校。

她说,此前,在“双减”政策的严格监管下,不少机构因经营困难,纷纷裁员。不少曾从学校“出走”并在教培行业任职的教师“又迫切希望重新回到公办学校”。调研发现,部分地区的教育部门开辟“绿色通道”,允许这些脱编教师“重新建档”取得事业编制。

张咏梅表示,让优秀的教培行业教师以合理的方式补充到公办学校是一条可行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但如何在帮助他们再就业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其他在职教师的权益仍值得深思。她建议,要科学设置教师招考条件,公办教师编制“逢进必考”的原则不应被打破。可通过定向招考等方式,将优质教培机构教师填补到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和学校。

此外,张咏梅提出,还要充分考虑在职教师权益。“如若这批教师带职称、教龄回归学校,必定对原有在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产生‘挤出效应’。”

在教龄认定方面,她建议,重新进编就要教龄归零重新计算。在职称评定方面,带职称回归的享受相等待遇,但不占用其他教师职称名额,或适当上调所在学校职称比例,让更多年轻教师安心从事教育事业。

“双减”真的减负了吗?

除了教培教师的归属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韩平关注的是“‘双减’之后,学生为什么还累,教师负担为何增加”。

“‘双减’之下,校外培训机构的热度下降了,但家长的焦虑还是存在。”韩平说,关键在于考试招生制度仍未改变,分数依然是升学的刚性指标。

他建议,“双减”要综合施策,下一步需联动教育评价改革,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在中高考的应用。如中考阶段提高优质高中分配名额,高考录取参考综合素质评价。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实际使用中并未得到高校和高中的完全认可。”韩平建议,应加快高校录取方式改革,可选择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试点,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同时,要打消高校的顾虑,控制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高校招生录取“硬挂钩”后可能带给高校的风险,教育行政部门应对高校作出的录取结果充分信任。此外,还应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上升通道,完善职教高考招生制度。

谢盼盼 童笑雨(摘自中国新闻网)

来源: 今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