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美国明尼阿波利斯5月25日电 非洲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在白人警察膝下“无法呼吸”而死的骇人场景,是美国人权史上又一页耻辱。
在弗洛伊德去世两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重访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悲剧发生之地,倾听弗洛伊德家人、目击者和普通市民的心声。美国种族主义积弊难除,在政治极化、社会撕裂、贫富不均等问题的催化下愈发刺痛。
“我无法呼吸……”
2020年5月25日,一家便利店外,弗洛伊德胸口朝下被按在地上。白人警察德雷克·肖万用膝盖抵住他的后颈,超过9分钟。弗洛伊德断断续续恳求多次,直至陷入昏迷。这段视频一经曝光,在全美乃至全球广泛传播,见者悚然。
弗洛伊德遭跪颈的视频截屏
“我当时就察觉不太对劲。”目击者凯文·布朗告诉记者,他看到警察把弗洛伊德按在地上,警察后来还找他问话,“目睹这件事给我带来终生难愈的创伤。”
作为悲剧新闻的主角,“乔治·弗洛伊德”是众所周知的名字。而对安杰拉·哈勒尔森来说,她更喜欢直呼他的中间名“佩里”。听闻外甥去世的消息,哈勒尔森当时简直说不出话来,整个人都麻木了。她同情弗洛伊德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虽然日子不好过,仍对生活抱有“更美好的向往”。
“我不知是否因为太震惊而不愿相信,我不能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她告诉记者。
5月22日,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拍摄的乔治·弗洛伊德广场。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哈勒尔森说,希望非洲裔有一天走在美国街头,不用再举着一块“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标语牌,而只用堂堂正正做自己。“平等可不是会员制的,是出生就该享有的权利。”她说,“坐公交车、投票、受教育,对非洲裔来说都曾经是违法行为。这样的悲剧不能再重演,我们必须改变。”
如今,当地已将事发地命名为乔治·弗洛伊德广场。随着弗洛伊德忌日到来,陆续有人前来悼念。过去一年半来,费伊就在广场附近担任社区志愿者。他说,就算警察暴力执法在美国不是什么新闻,但目睹弗洛伊德之死的惨状仍如此令人愤怒、不安和沮丧。
乔治·弗洛伊德广场北侧有一条“悲伤走廊”。地面上的名字,属于一个又一个丧命于美国警察暴力执法的少数族裔。在弗洛伊德事件发生后的三个月里,当地艺术家玛丽·曼斯菲尔德每周末都来这里,添上几个受害者名字。没想到,人们还在不断给她发信息,要求增加新的名字。
“我们要争取公正,誓不罢休。”曼斯菲尔德说,“对每个明尼阿波利斯人、尤其是有色人种来说,只要看到警察肖万的脸就会勾起可怕的回忆,就会深感恐惧。”
放眼全美,弗洛伊德式悲剧依然频繁上演,非洲裔“无法呼吸”之感依然强烈。美国民调机构盖洛普去年一项民调结果显示,近三分之二受访者认为针对非洲裔的种族歧视在美国普遍存在。另据美国网站“警察暴力地图”统计,2021年死于美国警察手中的美国人中,非洲裔占28%,而非洲裔占美国总人口比例仅有13%。
2021年4月20日,民众手举“有罪”的标语聚集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的法庭附近。新华社发(本·布鲁尔摄)
弗洛伊德事件一度在美国掀起数十年来最大规模的抗议和骚乱。美国总统拜登曾表示,弗洛伊德之死让世界看到系统性种族主义是美国“灵魂上的污点”,称判决肖万是“美国走向正义的一大步”。那么,肖万被判二级谋杀等罪名成立,最终获刑22年6个月,正义得到伸张了吗?美国民权活动人士马奎斯·鲍伊给出的答案是“不”。用他的话说,别忘了,弗洛伊德已失去生命,再也回不了家拥抱自己的孩子。更何况,像弗洛伊德一样的悲剧,并非偶然。
一本前不久出版的弗洛伊德传记反思了美国种族主义如何限定他的人生轨迹。作者之一罗伯特·塞缪尔斯说,弗洛伊德遇到的制度性困难和障碍几乎可以发生在所有美国非洲裔身上,这一点令人感到恐惧。
美国非洲裔民权组织人士卡隆迪·威廉姆斯感慨道,每当种族不平等事件获得全美关注,人们就愤怒地走上街头,但随着媒体焦点转向,关注度也会下降。美国专栏作家查尔斯·布洛直言,两年转瞬而逝,实质性改革被证明是一场幻想,而当前通货膨胀、俄乌冲突等话题的受关注度早已压过种族问题。
2020年5月31日,抗议示威者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被警察逮捕。乔治·弗洛伊德2020年5月遭白人警察暴力执法后窒息死亡,引发全美大规模抗议。新华社发(安格斯·亚历山大摄)
说到底,“无法呼吸”之“痛”在于美国制度之“不通”,而舆论关注和社会思潮的“移焦”在于华盛顿“不作为”。
正如美国畅销书作者安布萝·穆布埃所言,肖万压出弗洛伊德最后一口气前,事实上美国制度过去数十年来一直在消磨他的生命,那些导致弗洛伊德之死的大环境依然存在甚至还在恶化,“正等着下一个受害者”。
明年就是美国非洲裔人权斗士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演讲60周年,也是美国前总统林肯发表“民有、民治、民享”论160周年。然而,美国给有色人种的“空头支票”依然如马丁·路德·金所言,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而只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华盛顿,可谓“金有、金治、金享”的代言人。
社会喧嚣过后,政客表演完成,悲剧一再重演,污点根深蒂固。(记者:孙丁、刘杰、胡友松;剪辑:王玉珏;编辑:孙浩、鲁豫)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