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过年,晚饭后家人一起出去散步,途中遇到一位经常跟我妈她们一起打牌的老人。

我妈招呼对方,“哎呦,王奶奶嗦,咋个好久没来打牌了喃?哦去女儿家里啊!新年快乐哈!新年快乐!”

和奶奶的日常对话淮南话(过年七天趣谈之二)(1)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谢谢!

对方也乐呵呵的回应起来,夸我们一大家人热闹,羡慕父母好福气。然后看着偎在我妈身边的女儿,摸摸头,直夸小姑娘好漂亮

我妈听得喜笑颜开,连忙教女儿,“XX,喊王奶奶,祝王奶奶新年快乐!”小姑娘很听话,甜甜的喊了,于是大家都更加热情高兴。

挥手告别,又走了一段路,小姑娘突然朗声问我,“爸爸,为什么刚才那个王奶奶,奶奶要叫她奶奶,我也要叫她奶奶?

和奶奶的日常对话淮南话(过年七天趣谈之二)(2)

图片来源于,侵删,谢谢!

大家都听得一愣,然后哈哈笑起来。

天南地北,虽然去过全国很多地方,但都是工作的缘故,并没有深入体会过当地的民风民俗,不知道其他地方是否也有这种“奶奶的奶奶叫奶奶”的习惯。在我们老家,这就是“跟到喊”,意思就是按照儿女或者孙子孙女的辈分来称呼对方

比如表兄弟两个,年轻时你叫我哥,我喊你弟。等到其中一个当了爸爸,那么这个当爸爸的在跟另一个打招呼时,就可以依照着儿女喊对方表叔或表伯伯。再过几十年,又升级了,当爷爷了,那么就可以依照儿女或孙子孙女,称呼对方为表叔表伯伯或表爷爷!

于是,有趣的一幕出现了。当了几十年表兄弟的两个老头,白发苍苍,村头相遇,你叫我表伯伯,我喊你表爷爷!

我曾经认真分析过这种习俗形成的原因,不知道对不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探讨一下。

第一个原因是表示尊重对方。举个例子,我在老家辈分比较高,好多年龄比我大的人都得喊我叔。以前没有小孩的时候,跟他们打招呼是让我很头疼的事。对这些年龄大得多,甚至满头白发的晚辈,如果一见面就喊大侄子长,大侄女短的,那只能说情商太低。直接喊名字吧,也不太合适。只能是不带称呼,“哦,好久没看到了,吃饭了!”诸如此类。

有小孩后就比较好解决了,依照女儿的辈分,该叫哥的就叫哥,该叫姐的就叫姐。对这些上了岁数的晚辈,既尊重了他们的年纪,也不失辈分,简直一举两得!

第二个原因,是为了变通。比如怎样招呼女婿的妹夫?真正论起来双方并没有直接的亲戚关系,但中国人讲究的是五百年前是一家,只要拐弯抹角能扯上关系,那就是亲戚。何况以前的农村,亲戚邻居来往频繁,老丈人跟女婿的妹夫一家多有接触这很常见,所以如何称呼确实是个难题。有孩子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老丈人依照外孙称呼女婿的妹夫为姑爷,女婿的妹夫则依照侄儿侄女称呼对方为“家家”。这是先辈们的一种变通,充满生活的智慧,也充满人情味。

第三个原因,我认为是一种骄傲自豪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农村老辈人来说,人丁兴旺,儿孙满堂就是骄傲,就是自豪!两个老人见面打招呼,一个只能用自己的辈分称呼对方,而另一个可以用自己的辈分,儿女的辈分,孙子的辈分,任意切换,那简直就是妥妥的降维打击啊!那种在别人骄傲自豪面前的苦涩感,我在一个亲戚脸上正好看到过。

曾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有外国人来到中国,看到一群农村老头老太太聊天,这个叫叔叔,那个叫爷爷的,直接懵圈了,表示无法理解。想想也是,这些外人怎么理解得了,这里面包含的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因素和质朴的情感

和奶奶的日常对话淮南话(过年七天趣谈之二)(3)

图片来源于,侵删,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