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即因此得名。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桐城最有文化的地方(安徽省桐城派文化)(1)

桐城派的基本理论是从方苞开始建立的。他继承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的形式技巧。包括结构条理,运用材料、语言等。言有物,说文章要有内容;言有序,说文章要有条理跟形式技巧。他对于文章,要求的是“雅洁”。

刘大櫆发展了方苞的“义法”说,提出了“神气”、“音节”、“字句”为文章要素的理论。所谓“神气”,即指漾溢于文章字里行间的气势所体现的风格特征。神气是抽象的,是文之最精者;而音节、字句则是文之稍粗者和文之最粗者,所以抽象的神气要通过具体的音节、字句去把握和表现。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继承了方、刘的理论。他的古文主张,在提倡“义理(内容合理)、考据(材料确切)、词章(文词精美),三者不可偏废。”因而他的文章往往发挥文理,辅以考证,故较之方、刘更为笃实谨严,形成叙事精确的风气。

桐城最有文化的地方(安徽省桐城派文化)(2)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在文风上,是选取素材,运用语言,只求简明达意、条例清晰,不重罗列材料、堆砌辞藻,不用诗词与骈句,力求“清真雅正”,颇有特色。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顺通畅,尤其是一些记叙文,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

论点鲜明,逻辑性强,辞句精练;写景传神,抓住特征,细节盎然,寄世感叹;传状之文,刻画生动辞;纪叙扼要,流畅时晰。平易清新,是整体流派特点。

编辑于 2018-03-06

创意写作硕士

中国文学

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