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逸闻趣事接续上篇关于武则天,乾陵的民间传说

安金藏剖腹救主

武则天统治时期,对谁都不放心,总觉得有人要谋反,所以她重用酷吏、奖励告密,打压那些有想法的大臣,为此受牵连的人不仅有狄仁杰这样的宰相,甚至连她的儿子都牵扯了进来。

武则天的旧事(武则天的逸闻趣事)(1)

当时有人诬告李旦(武则天第四子,李隆基的父亲)要谋反,武则天让酷吏来俊臣审理此案。但李旦毕竟是武则天的儿子,不能直接审理,于是来俊臣先从李旦身边的人开始调查,很多人看到来俊臣的刑具都不寒而栗,准备自诬承反,只有一个名叫安金藏的乐工不为所动。安金藏说:“太子没有谋反,如果你们不相信,我可以剖腹证明。”来俊臣等自然不信,于是安金藏拔出刀子,剖开了自己的肚子,肠子都流到了地上。

有人很快将此事报告给武则天,武则天闻言大吃一惊,一个乐工居然这么忠心,于是立即让太医前去医治。太医先是把流出的肠子放回体内,又用桑皮线为安金藏缝好肚子。一天后,安金藏居然醒了,武则天亲自去探视,并对他说:“我儿子有冤屈,自己不能辩白,才让你到了这个地步啊。”随后下令,让来俊臣终止审理这个案子。

一个小乐工,以自己的方式拯救了太子,耿直忠贞苍天可鉴。

当然,李旦没有忘记安金藏的恩情,再次登基后,封安金藏为中郎将。唐玄宗继位后,又封他为代国公。

李守礼预知晴雨

武则天称帝前夕,邱王李守礼以父李贤之罪,与唐睿宗李旦诸子一同被幽禁宫中,十余年不得出庭院。幽禁期间,他常常无故遭到杖责,经常是旧伤未好又添新伤。

圣历元年(698)九月,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皇太子。

武则天的旧事(武则天的逸闻趣事)(2)

次年正月,李旦由皇嗣降为相王后,李守礼始与唐睿宗李旦诸子同时放出,但已落下许多病根。一旦天将下雨,李守礼就感到全身疼痛,从而比其他人提早知道天气即将发生变化,及至年老更显灵验。为此,岐王李范等以为李守礼有法术,便将此事报告给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于是召问李守礼,守礼回答说:“臣哪有什么法术啊。当年,臣以父罪被幽禁宫中十几年,每年动辄被杖答数回,身上伤痕累累。如今,只要天将雨雪,脊背就会感到疼痛沉闷,而当天将放晴,则会感到轻健许多。”说罢涕泪交流,唐玄宗亦颇为伤感。

驱驴宰相王及善

王及善平凡俗陋,却当上了内史,当时有人说他是“斑鸠占了凤凰池”。后来,王及善任右相,期间没有什么特别作为,只是一味地不许令史一类的官员牵驴进入官署,因而成天忙着赶驴,所以时人戏谑地称他为“驱驴宰相”。

武则天的旧事(武则天的逸闻趣事)(3)

刘仁轨当居宰相

据说,刘仁轨刚任陈仓尉时,术士袁天罡对他说:“你最终会位居宰相,不过到时你将年近九十。”后来,袁天罡的预言果然应验。刘仁轨虽然位居宰相,但从不骄傲自大,每次会见贫贱时交的朋友,不改平民时的样子。

刘仁轨计杀姜嗣宗

嗣圣元年(684),武则天以裴炎有谋反之心欲诛杀他,便派郎将姜嗣宗自洛阳出使长安,询问刘仁轨的意见。刘仁轨问了姜嗣宗关于洛阳的情况,姜嗣宗说:“我觉得裴炎举止很奇怪,有异于常很久了。”刘仁轨说:“您察觉到了吗?”姜嗣宗说:“是的。”刘仁轨又说:“我有事要向圣上禀告,请顺便帮我把奏章带去吧。”姜嗣宗应诺,返回洛阳后,将刘仁轨的奏章呈送给武则天。结果,武则天不但处死了裴炎,还在都亭驿将姜嗣宗处以绞刑。原来,刘仁轨鄙视姜嗣宗的为人,在呈送给武则天的奏章上写的是:“嗣宗知道裴炎谋反,而不上奏。

武则天的旧事(武则天的逸闻趣事)(4)

薛元超见石思祖

武则天时期,中书省官衙内有一块磐石,薛元超的祖父薛道衡担任中书侍郎时,经常在磐石上草拟制书。史载,后来薛元超担任中书舍人,每次看到这块磐石都会想起祖父,因而流涕不止,当时的人都夸他孝顺。

薛元超平生三恨

薛元超自幼丧父,9岁袭封汾阴县男,后累迁至太子舍人,参与编修《晋书》。唐高宗即位后,薛元超被握拜为给事中,多“次上书朝廷指陈时政得失,后改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有此一生应该算是功成名就,但薛元超仍不满意,晚年他曾自述平生有三大憾事:一是没能参加科举以进士及第,二是未能娶山东五姓士族中的女子为妻,三是不能参与编修国史。

杨再思不究盗贼

史载,杨再思在担任玄武尉时,有一次赴京公干,不巧在客栈遇上了盗贼。盗贼欲偷取杨再思的行李,被当场抓获。盗贼本该送官处理,但杨再思不但没将他送官,反而说道:“你也是因为贫困才来偷东西的,这样吧,你把我的公文留下,其他的都拿走。”事后,杨再思没向旁人提及此事,只是借钱返回县里。

武则天的旧事(武则天的逸闻趣事)(5)

车夫骂宰相

杨再思担任宰相时,京城长安发生严重水灾,城中泥泞不堪,他毫无对策,只是闭门祈福。一日,杨再思上朝途中遇到一辆牛车陷在泥中拉不出来,车夫不禁口出怨言:“痴宰相不能调和阴阳,招致水灾发生,又闭门不出,使得我们行走艰难。”杨再思听后也不生气,只是派随从去对车夫道:“这主要是因为你的牛瘦弱无力,可不能全怪宰相啊。”

杨再思谄媚张氏兄弟

武则天晚年宠幸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杨再思作为宰相不思谏阻,还对二张及其亲属阿诀奉承,丑态百出。张昌宗以美貌著称,时人都说他面似莲花,杨再思却道:“不是六郎(张昌宗小名)似莲花,而是莲花似六郎啊。”

司礼少卿张同休是二张的兄长,他在司礼寺宴请公卿大臣,酒酣之时笑对杨再思道:“您长得很像高丽人。”杨再思不但不怒,反而满面笑容,甚至还将剪纸贴在头巾上,反披紫袍,摇头晃脑地当场跳起了高丽舞,惹得满座公卿无不鄙笑。

两脚野狐

武则天时期,司刑少卿桓彦范弹幼罢免张昌宗,武则天欲为张昌宗开脱,便问宰相杨再思:“张昌宗对国家有功劳吗?”杨再思迎合圣意,答道:“张昌宗曾炼制神丹,陛下服用后圣体安康,这就是莫大的功劳。”武则天大喜,让张昌宗官复原职。时人皆因此鄙视杨再思,左补阙戴令言作《两脚野狐赋》嘲讽杨再思竟被贬官降职,时人对杨再思更是讥笑不已。

章怀太子与《摘瓜辞》

在《全唐诗》中有章怀太子李贤的一首《摘瓜辞》,也叫《黄台瓜辞》,诗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尤尚可,四摘抱蔓归。”

那么,这首诗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呢?据说,武则天为攫取权力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残害自己的亲生骨肉。首先是在与王皇后的斗争中为取得有利地位而扼死一个女儿(此事有争议),进而嫁祸王皇后。其次是借故鸡杀长子李弘(此事亦存疑),又因次子李贤在政治上崭露头角而忌恨在心。李贤预感到武则天会对他下毒手,便写下了这首《摘瓜辞》以瓜喻人,望其能心生哀悯,不要残杀骨肉,落得后继无人。但遗憾的是,李贤最终没能逃过此劫。

武则天的旧事(武则天的逸闻趣事)(6)

不过,关于太子李弘和李贤之死,史学界尚有争议,这首《摘瓜辞》的真实性也值得怀疑。

武则天猜字谜抓裴炎

唐高宗逝世后,武则天因故废黜唐中宗李显为庐陵王,后又让李旦做傀儡皇帝,自己临朝听政,大权独揽。唐王朝部分宗室成员和旧臣愤愤不平,他们暗中联络,伺机反击。李勋之孙徐敬业等以“匡复”为名在扬州率先起兵发难,消息传到神都,武则天召集群臣商讨对策。有大臣主张发兵讨伐,可中书令裴炎迟迟不发表意见,只是说:“皇帝年长却不能亲理朝政,所以叛贼才以此为由,如果太后还政给皇上,叛贼则不讨自平。”武则天听后心中不悦,她没想到自己颇为信任的裴炎竟然说出这样的话,便怀疑裴炎有异心,所以朝议一结束,便派人把裴炎监视起来。说来也巧,不久之后,徐敬业派人来拉拢裴炎。经过几番交涉,裴炎答应与徐敬业里应外合,共同反对武则天。裴炎写了张字条让来人带给徐敬业,结果可想而知,来人刚一出门就被逮个正着。字条被搜出,虽然上面只有两个字“青鹅”,但裴炎还是被武则天以通贼谋逆的罪名关进牢房。但仅凭“青鹅”两个字就定裴炎的罪,大臣们百思不得其解。这时,武则天才不慌不忙地解释道:“‘青’字拆开是‘十二月’,‘鹅’字拆开是‘我自与’,这

分明就是裴炎与徐敬业约定他将在十二月做内应啊。那么,这难道不是裴炎谋逆的证据吗?”群臣恍然大悟。不过,至于此事的真伪,以及裴炎是否真心谋反,史家早有结论:“此皆当时构陷炎者所言耳,非其实也。”

武则天夺锦袍

武则天的旧事(武则天的逸闻趣事)(7)

武则天称帝后,一次在洛阳龙门组织百官进行诗歌比赛,由她亲自命题,然后看谁写得快,奖品是一袭锦袍。比赛开始后,有一个叫司马虬的官员第一个完成,武则天便把锦袍给了他。没等司马虬穿好,第二名也写完了,此人正是著名诗人宋之问。武则天一看,宋之问的作品明显比司马虹的好,而且旁边的人纷纷附议,她便要司马虬把锦袍脱下来。司马虬不干,申辩道:“陛下当初说的是看谁写得快,没说比谁写得好啊。”武则天见司马虬不愿脱下锦袍,就走下宝座指着他的鼻子让他脱。但司马虬护住锦袍左闪右躲,死活不愿脱。武则天急了,也顾不得许多,就亲自动手去扒司马虬身上的锦袍。经过一番拉扯,总算把锦袍脱了下来,然后改穿在宋之问身上,在场之人无不敞怀大笑。

武则天禁止宫中养猫

据说,武则天身为昭仪的时候非常喜欢猫,曾经养了一对波斯猫。后来,武则天独宠于唐高宗,受封为皇后。被废为庶人的王皇后和萧淑妃实在气不过,就暗中勾结拉拢唐高宗,企图夺回失去的权势。这件事被武则天发觉后,令人立即杖打王、萧二人各一百下,这样还不解恨,又断去她们的手足,将她们放在酒缸中,几天后才将她们折磨死。王皇后死的时候唯唯诺诺,但性情刚烈的萧淑妃就不一样了,她当着武则天的面破口大骂:“武贱人,你狡诈如鼠,我死后一定要变成一只猫,一口咬断你的喉咙!”从此武则天竟然对猫产生了莫名的反感,再加上心理作用,她总是感觉皇宫鬼影绰绰,还经常梦见披头散发的王、萧二人向她索命,搞得她心神不宁。于是,武则天下令宫中禁止养猫,并且命令处死自己养的那对波斯猫。可无论是绞杀还是杖杀,武则天都有点于心不忍,毕竟它们陪伴了她那么多年,于是她改变了想法,说:“从来刑罚不可妄加,还是将它们逐出后宫贬到民间吧,这样还可以为民除害。”从此,民间开始饲养这种波斯进贡的猫,因为它来自皇宫,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天子妃”。

武则天的旧事(武则天的逸闻趣事)(8)

朱前疑献媚武则天

武则天对祥瑞特别在意,一次有个叫朱前疑的人上书说:“臣梦见陛下寿满八百。”武则天听了很高兴,当即授予他拾遗一职。

不久,朱前疑又上书说:“臣梦见陛下的白发变黑了,掉落的牙齿又长出来了。”武则天又提拔他当驾部郎中,掌管全国的马驴牛羊及武则天出行的车乘驿马。又一次,朱前疑出使归来,上书说:“臣返京时途经嵩山,听闻嵩山大呼陛下万岁,声音响彻云霄。”武则天听后喜不自胜,嵩山乃五岳名山,如此好兆头实在难得,于是她赐给朱前疑一个徘鱼袋。按当时有关规定,这可是五品以上的朝臣才有资格佩戴的。然而,朱前疑仍贪心不足,后来又想故仗重演。当时唐军出征契丹,下令京官每人捐一匹马,捐献者加封五品官。朱前疑认为官运来了,便买了一匹马捐出,然后等着封官。不过,这一次朱前疑失算了,马捐出后迟迟没有回音,他实在忍不住,就多次上书要求加官。其实,对于朱前疑的种种小仗俩,武则天早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只是由于她当时登基不久,立足未稳,需要有人为她登基做皇帝制造舆论,所以才对朱前疑一忍再忍。到了这时,武则天已经大权在握,不需要这种虚假的阿诀奉承了,而且她对这个贪鄙无厌的小人也实在是厌烦了,就命令退还他捐献的马匹,并将前面所赐的官爵全部免掉,还勒令他滚回老家。

武则天更换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帝王用以纪年的名称。中国历史上自汉武帝刘彻开始使用年号起,到最后一位封建皇帝宣统止,都有自己的年号。不同的是,有的皇帝一生只用了一个年号,有的则用了几个甚至几十个。武则天从690年改唐为周,到705年去世,在位15年,竟用了15个年号。加上她正式称帝前,临朝称制时用过的3个,共用了18个年号。而在高宗朝时,武则天又14次改元,这样合起来,共更换年号32次,数量之多是其他帝王望尘莫及的。

684年,唐高宗撒手人寰,临终留下遗言“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听天后进止”。武则天有了这柄尚方宝剑如虎添翼。唐中宗李显在龙椅上尚未坐稳,就被武则天找借口赶下台,改立睿宗李旦,并宣布年号为“文明”。时隔8个月,武则天又别出心裁,更换了部分官署名称,改旗帜为金色,换年号为“光宅”。次年,平定徐敬业叛乱后,大赦天下,并颁布一种新刑法《垂拱格》,于是更换年号为“垂拱”。4年后,武则天侄子武承嗣为了讨她欢心,献上一块所谓瑞石,石上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字,武则天便更改年号为“永昌”。相隔数月,又改夏历为周历,换年号为“载初”。

武则天的旧事(武则天的逸闻趣事)(9)

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登基称帝,改唐为周,由于此前薛怀义等人伪托武则天为弥勒佛转世,所以换年号为“天授”。天授三年(692)四月,为了进一步表示对佛的尊重,武则天下令禁止屠杀生灵,并改元为“如意”。这一年,武则天已经73岁,却新长出两颗牙齿,于是又改元为“长寿”。到了694年,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建明堂,铸造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又加号为越古金轮圣神皇帝,为了纪念这两件事,改元为“延载”。不出一年,又在尊号前加了“慈氏”二字,更换年号为“证圣”。后来,薛怀义纵火烧了明堂,武则天内心惊恐,以为上天在惩罚她,于是去掉封号前的“慈氏越古”四字。九月,武则天亲自到南郊祭祀社稷,改号为“天册金轮圣神皇帝”,改元为“天册万岁”。696年,祭封中岳嵩山之神,改年号为“万岁登封”。次年,因平息了契丹族李尽忠的叛乱,改元“神功”。

698年又改为“圣历”。隔了不到两年,武则天害了一场大病,痊愈后大赦天下,改元“久视”。701年,深知武则天崇尚佛教的一伙囚徒在司刑寺里伪造了一个五尺长的大脚印,武则天闻之,改元“大足”。同年十月,武则天率文武百官还师长安,并举行了许多祭祀活动,同时改元“长安”。直到武则天去世,都用这个年号。

武则天禁屠宰

史载,武则天时期有一年全国各地旱灾严重,信佛的武则天下令账灾,同时颁布了一条禁屠令,禁止全国屠杀牲畜,违者正法。禁屠令颁布不久,一位姓张的左拾遗得了一个儿子很高兴,想悄悄地庆祝一下,就偷偷地杀了一头羊,请几个关系好的同僚来吃饭。一个叫杜肃的人也被请了去,但这个人很不厚道,吃完饭就把张拾遗给告发了。第二天上朝,武则天不动声色地问张拾遗:“羊肉好吃吗?”张拾遗吓得面如土色,“扑通”跪在地上连连叩头谢罪。武则天说:“朕的确下令禁止屠杀,但你得了个儿子,此乃天大的喜事,杀头羊不算过分,但你这个糊涂虫,交朋友也要有眼力,请客也要有选择,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交,什么人都可以请啊!一些白眼狼就没必要交往了。”张拾遗连连称是,而杜肃脸红一阵、白一阵,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武则天大肚能容

武则天之所以能从一个普通官宦家的女儿做到大周女皇,巾帽不让须眉,肯定有着许多过人之处,而大肚能容就是其中之一。史载,武则天为以禄位收买天下人心而推行“试官”制度,由于延揽的“人才”太多太滥,以至于各个衙门官满为患。一个叫沈全交的举人看不下去,写了一首打油诗进行讽刺:“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

武则天的旧事(武则天的逸闻趣事)(10)

耀(四齿耙)推侍御史,碗脱校书郎。评事不读律,博士不寻章。糊心存抚使,眯目圣神皇。”前面四句是别人做的歌谣,后面四句是沈全交添加的。全诗的意思是补阙一车一车地运,拾遗满斗满斗地量,四齿耙耧出来的侍御史,碗模子倒出来的校书郎,这些人没有真才实学而胡乱评事判案,博士先生不研究典章,把他们都弄来当官,负责推荐的人真是浆子糊了心,咱们的皇帝也奔拉着眼皮装作没看见。

若是遇到其他皇帝,这个沈全交恐怕定死无疑了,因为诽谤皇上可不是小罪。但武则天知道后并没有把这个“大胆狂徒”怎么样,只是笑了笑说:“只要你们有真才实学,又害怕天下人说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