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李先生的宝宝今年4岁

他发现宝宝在一场感冒之后,对声音的反应变得迟钝了,于是前往医院就诊

检查发现宝宝听力下降的罪魁祸首

是前庭导水管扩大

医生介绍,这是一种遗传性耳聋疾病

李先生很困惑

夫妻双方听力都是好的,宝宝出生时听力也是好的

感冒后才出现的听力下降,怎么是遗传性耳聋呢?

遗传性耳聋难道不是一出生就耳聋的吗?

孩子突发性耳聋怎么治疗(孩子听不见声音了)(1)

遗传≠先天! 正确诊断很重要

遗传性耳聋和非遗传性耳聋,二者都可能表现为先天发病。表现为先天发病的非遗传性耳聋与孕期应用耳毒性药物、孕期感染(梅毒、病毒、细菌等)、新生儿缺氧、产伤、高胆红素血症、噪声接触、分娩时头部外伤、放射线照射等多种因素相关。

遗传性耳聋是由于基因突变所致,致聋基因会通过多种遗传方式遗传给下一代。父母双方可为遗传性耳聋患者,也可以是表现正常的耳聋突变的携带者,也就是李先生家这样,父母都没问题,孩子却出现致病表现。中国人群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的携带率高达5-6%,正常听力的父母如果携带遗传性耳聋基因,会将突变基因遗传给下一代,面临生育聋儿的风险。我国每年新增的3万多聋儿,其中80%为听力正常父母所生。

听力下降的年龄可以发生在人生的任何年龄阶段:出生时可能就有严重的听力障碍,也有许多孩子在1-11岁还会发生听力下降直至耳聋,这部分孩子占全部聋儿的7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是,父母一方中若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耳聋患者,那么子代就有50%的患病概率,家系呈现“代代患病”的特征,且与性别无关。

孩子突发性耳聋怎么治疗(孩子听不见声音了)(2)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耳聋特点是,如果父母双方均为正常人,但是各携带一个基因的致病突变,那么子代就有25%的概率患病。在我国,最常见的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GJB2、SLC26A4就主要表现为隐性遗传方式。

线粒体遗传性耳聋通过卵细胞传递,即总是由母亲传递给后代,该基因突变的女性患者将100%遗传至下一代。目前最常见的线粒体基因为12SrRNA。此类基因突变人群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尤其容易致聋,所以有“一针致聋”的说法,又称药物性耳聋。目前,我国药物性耳聋发生率占遗传性耳聋人群的4.4%。

遗传性耳聋怎么发现?

遗传性耳聋的家族史搜集是非常重要的,但更多依靠耳聋基因检测。必须认识到的是,耳聋基因的检测是有限的。国内成熟的用于耳聋基因诊断的主要集中在GJB2、SLC26A4、常见线粒体遗传及GJB3基因,这些基因也是目前发现的最常见的耳聋基因,检测主要适应于听力损伤儿童、听力损伤成年人、婚检人群、孕检人群和新生儿。

01听障夫妇

可通过耳聋基因检测提供遗传咨询和指导,符合适应证者,可在妊娠早期通过产前诊断预判胎儿听力情况,避免聋儿出生。

02第一胎为听障儿童的家庭

可通过耳聋基因检测提供遗传咨询和指导,符合适应证者可通过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妊娠第二胎不携带耳聋基因的宝宝。

03遗传 药物的听障儿童家庭

部分遗传性耳聋与药物相关,也就是常说的“一针致聋”的“易感人群”,此类患者对某些耳毒性药物尤其敏感,若通过耳聋基因检测查明病因,可在今后的生活中避免此类药物的使用保护残存听力。

04遗传 其他因素的听障儿童家庭

对于像李先生的宝宝那一类型的综合征耳聋患者,也是常说的“一巴掌致聋”的“易感人群”。通过耳聋基因检测及CT确诊后,要告知今后避免剧烈运动、避免撞击、避免感冒从而保护残存听力,避免进一步的听力下降。

同为遗传性耳聋 治疗也会不一样

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遗传性耳聋最为常见,除外大前庭导水管听力急性下降期的积极用药外,其他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办法。根据患者听力下降的严重程度选择适配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而药物性耳聋的患者,则还需要注意禁用药物:

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类为主,这类药占所有药物性耳聋的40%以上,常用药品有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小诺霉素、妥布霉素等;除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外,其他可以引起耳聋的抗菌药物还有红霉素、米诺环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等。

有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消炎痛等);抗疟药(磷酸氯奎、奎宁、乙胺嘧啶):利尿药(速尿、利尿酸);麻醉药及抗心律失常药等;

包括长春新碱、顺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氮芥、米索硝唑、博来霉素等。

指导专家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梅凌云 教 授

贺楚峰 副教授

蒋 璐 副教授

审核:胡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