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期内容话题为每日粮油对中国粮食产业问题的一次集中观点输出,如不喜欢的请绕道,同时,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本话题文字版继续做收费处理,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纯粮食喂养的好处?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纯粮食喂养的好处(从吃不饱到肉蛋奶极大丰富)

纯粮食喂养的好处

注:本期内容话题为每日粮油对中国粮食产业问题的一次集中观点输出,如不喜欢的请绕道,同时,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本话题文字版继续做收费处理。

疑问一:专家表示在中国种地亏本,大量农民离开土地出现大面积撂荒,粮食怎么可能工业充足?

疑问二:专家表示在中国种地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粮食生产面临威胁,粮食产量怎么可能连年增产?

疑问三:专家表示大量农民不再储粮,是对粮食安全的不负责,无法应对突发情况,粮食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那么,究竟是谁,在主导我们的粮食安全焦虑?今天,我们就以当前面临上市,同时也是国内粮食市场最受资本关注的玉米品种为引子,为大家一一展开讲解。

在此提示,在观看我们的内容之前,请清空大脑。

究竟是谁,在主导我们的粮食安全焦虑呢?大家好,欢迎收看这一期的每日粮油,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泡芙。今天,我们将以即将大量上市,同时也是国内粮食市场最受资本关注的玉米品种为引子,为大家一 一解开上述话题。

再次提示,在观看我们的内容之前,请清空大脑。

玉米在我国的发展简史

随着我国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也知道了玉米不是我国土生土长的粮食,而是在16世纪前后从美洲传过来的,最初的作用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满足人们对食物的基本温饱需求。

所以,从历史来看,玉米一直是主要的食用粮食品种,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玉米也一直是我国四大主粮之一,甚至在某些时间段里是被当做救命粮来用的。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化肥、农药、育种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我国粮食生产迎来了第一个高潮,局部地区还因为供应增多、消费不足,出现了一定的卖粮难现象。

在此背景下,为避免出现历史上的粮荒现象,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有关部门推出了以粮价确保农民的种粮收益、稳定粮食生产的思路,并逐渐演变成了粮食保护价政策。在当时的保护价措施下,基层的粮食收购是以镇为单位的粮管所作为一线执行单位的,大量的粮食流入到了国家手中,我们的粮食问题也从建国初期的吃不饱,转向出现了有盈余,甚至还出现了陈化粮问题。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粮食生产第一波高产潮来临时,国内的需求并未跟上来。主要表现在:一是,当时的肉蛋奶等食品对于大部分普通消费者而言,仍是难以企及的高消费,玉米饲料消费非常低;二是,在过往长期缺粮的背景下,全国上下几乎没有粮食浪费的现象,粮食主要就是食用消费,因此,在解决温饱之后,多出来的粮食便无处可去。

这种局面的叠加,导致产大于需,粮食供应出现盈余,并一直持续到2008年之前,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8年之间,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大量粮食出口的黄金时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关于传统能源危机的论调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包括欧洲、美国等多数国家和地区依据自身所具备的资源优势,提出了能源替代的概念,生物燃料市场开始兴起,其中欧洲国家选择以植物油为主原料的生物柴油替代,而美国和我国则相继选择了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

美国选择玉米是因为它自身是玉米出口大国,而我国选择玉米是因为,随着小麦、稻谷产量增加,传统的细粮消费开始普及,玉米在食品消费中的比例大幅下滑,很多基层粮所,因保管问题出现了粮食陈化现象,基于这样的条件,国家在河南、安徽、黑龙江等地选择试点企业,生产燃料乙醇,并给予国家财政补贴。

与此同时,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饲料养殖业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增长通道之中,至此,在粮食整体供应开始充盈之后,我国玉米饲料和工业消费的两大格局初步形成。

从玉米的产销数据来看,是否真的存在撂荒现象呢

随着玉米消费结构在我国的变化,我国玉米的供应结构也出现了调整。

我们知道,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各种关于农业的话题也是层出不穷,其中尤其涉及到粮食安全的话题,在市场价格存在工农剪刀差的背景下,在基层拥有广泛的市场。

但在需要真金白银验证的粮食现货市场,至少在近20年内未出现明显的供应短缺现象,我们仍以玉米为例。

在进入本世纪之后,由于粮食供应充裕,我国玉米出口市场活跃,在2008年之前,我国一直是全球主要的玉米出口国。同时,在进入新世纪之后,为避免过度的工农剪刀差,国家开始有意在稻谷、小麦市场通过最低收购价政策,稳步提高粮食价格。而在玉米市场,随着国家推行玉米燃料乙醇计划,以及国内养殖业进入飞速发展期,国内玉米消费开始显著增长,玉米也成为未在政策支撑下价格大幅走高的品种,并一度超过小麦价格。

仅以玉米深加工为例,至2007年我国玉米深加工一年消耗的玉米产量规模约为3000-4000万吨,工业消费开始在玉米总消费中占据重要位置。

在国内消费大幅增长并带动价格出现上行趋势的同时,2007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全球经济危机,也给当时的全球粮价构成重要冲击,国际谷物、油脂价格纷纷创出历史新高,但数据也显示,同期中国的粮食价格是全球涨幅最小的地区之一。

从国家统计数据来看,这一时间段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也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势头,这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初期玉米工业、饲料消费同步大幅增加,谷物进口数量整体不大的背景下,国内粮价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主因。

更多数据还显示,在托市收购政策最初实施的几年内,托底价格本来是市场的托底价格,只有当市场价格低于这个价格时才启动,但实践中由于粮食连年丰产,产量供大于需,导致托市价一度成为市场最高价。

这些客观现实虽然在投资市场具备广泛的基础,但在非专业领域,或者说与所谓的意见领袖们心中的粮食危机论不符,因此并未获得广泛的传播。那些年粮价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的走高,在危机论者眼中,被认为是粮食减产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一时期在能源概念的炒作下,玉米工业属性显著增强,本身价值在能源替代的需求下面临重新定位,市场价格大幅走高,为避免工业消费增长过快对玉米饲料消费构成负面影响,国家在这一时期也首次提出了工业不与人争粮的调控措施,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尚未立项的玉米深加工项目全部被取消。

更为现实的是,在2008年3月份之后,伴随着新世纪第一波粮食危机的落幕,玉米工业消费受到抑制等因素影响,国内外粮价出现了大幅回落,国内玉米价格也一度从1元以上的位置,大幅回落至0.7-0.8元的位置。

为此,一方面是来自市场的粮食危机论愈来愈有市场,另一方面也是稳定国内农民的种植收益,国家将粮食价格支持政策从小麦、稻谷拓展至玉米、大豆、油菜籽等市场,我国政策性粮食收购进入全面大跃进时期。

在这一时间,大量的粮食被收购进入国有粮库,同时进口粮食开始迅速打开国门,占领因国产粮食进入粮库所产生的市场缺口中,大宗粮食进口品种却从最初的大豆,逐步拓展至大麦、高粱、DDGS等市场,最高年份里,大麦、高粱、DDGS等玉米替代品的年度进口总量达到3000万吨的规模。这些粮食的进口,在粮食危机论中,同样被认为成粮食撂荒或者减产的有力证据。

在这段时间里,在粮食危机论下,国家财政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去修建粮库,越来越多的粮食被收进粮库之中,而进口也在持续放大。同时,由于大量粮库的建设,导致原粮市场收购紧张,为抢得粮源,不少粮库提价收购。但在终端市场,由于供应充足,米面销售价格持续保持低迷,这也导致当时市场一度出现“稻强米弱”、“麦强面弱”的局面,造成粮食流通市场“搞加工的干不过搞贸易的”。

最疯狂的年份里,2015年国家临储玉米收购数量高达1亿吨以上,全国一半的玉米产量进入国家粮库。按照一吨粮食保管一年80元计算,仅这一亿吨玉米每年的保管费就高达80亿元——关键是,玉米临储库存在2016年春季时,总量已经达到了2.6亿吨。

这时候我们发现粮食作为食品消费,除了越保管质量越轻、品质越差外,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越保管越贵。

除了玉米有大量库存吃财政资金外,截止2015年底,托市小麦库存数量大约为8000-9000万吨,稻谷数量我们没有特意收集,预计也在1.5亿吨左右——这些粮食都不是偷来抢来的,都是从我们自有的耕地上种出来的,在我们持续关注进口、担忧粮食危机的时候,更应该学会算一算经济账。

这就是我们这些年我们真实的粮食供需市场,可惜的是,没有任何调研数据的危机论却能赢得广泛的基层市场,而真金白银去验证的现货市场却从未得到关注。

供给侧改革之后玉米的缺口问题

我们的粮食市场确实有危机——但这个危机与我们的上述专家毫无关联,他们甚至都不知道真正粮食危机的来临。

在2015年年底,我国粮食高库存问题首次被国家重视,尽管我们在早些年取消了陈化粮的概念,但我们注意到,直到2017年,市场上还有2013年收的粮食在国家粮库中。面对着粮食可能变质,以及庞大的财政负担,国家开始在2016年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措施,并针对玉米市场实施了去库存计划。

随着2016年的玉米去库存计划的实施,先是玉米深加工这个在2007年引发玉米价格大涨的产业再度重启,使得玉米需求迅速放大,随后,在需求可能大幅增长的背景下,镰刀湾地区逐步实施玉米种植调减计划,并在东北三省一区,通过生产者补贴计划,扩大大豆、减少玉米的种植面积。需求增、供应减,这使得大豆之后,国内第二个主粮品种面临供需失衡的风险。

作为我国粮食市场的观察者,我们在2017年通过数据的初步罗列,指出未来玉米供需缺口将高达7000万吨左右,并在2018年年初将这一数据修正至4000-5000万吨。此后,玉米市场价格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稳步走高,2018年挖玉米临储库存超过1亿吨。

我们注意到,这一时期由于大量国储库存陈粮流向市场,甚至市场一度充盈着六七年的陈粮,这一时期少见地,没有专家跳出来强调粮食危机论,当然,他们也更给不出产业危机来临之前的预警,对于向来凭感觉、从不进行数据研究的他们来讲,危机只在自己能看到的那一亩三分地里。

不过,随着玉米等粮食价格的再次走高,2019年专家们还是找到了久违的感觉,于当年再次提出了粮食危机论,同时,在新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这些专家也从后台走向前台,逐步封神——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看到了我国粮食产业的问题所在,因为他们提出粮食危机的理论依旧建立在“农业劳动力少、种地不赚钱、大面积撂荒”等话术之上。

从我们的角度看来,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是农业劳动力减少的根源,农业不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多年富力强的劳动力转向了其他劳动市场去创造更高的价值,而种地不赚钱的根源则是现代工业社会对小农经济所造成的必然结果,至于大面积撂荒,一是不能靠自己所看到的一亩三分地去凭感觉推测,粮食库存和价格是最真实的表现,二是在粮食整体供应充足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再站在道德高点上,把农民再牢牢地按在丘陵、山地,这些本不该被大量耕种的土地上,真正关心的话,给他们提供一份更好的收入来源才是正途。

返回我们的粮食话题,真正令玉米产生危机的是来自缺乏顶层设计的粮食工业需求,而导火索则是2019年的养殖业大跃进——当年我们做有相关评述,持续关注我们的应该看过这个结论。

2019年上半年由于非洲猪瘟以及散户养殖的退场,导致当年猪肉价格出现历史性的上涨,随后有关部门提出了生猪养殖扶持措施,从中央到地方给予养殖补贴。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地产业受到抑制,生猪养殖一下子成为朝阳产业,在所谓的智慧养殖、5G养猪等包装之前,一大批生猪养殖明星企业纷纷借机走向前台,同时,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导致国内生猪养殖规模快速扩张。

猪多了,自然是要吃粮的。

数据显示,2020年除了剩余的5600多万吨的临储玉米被全部消耗之外,一次性储备玉米大约也向市场投放了1000万吨,当年进口玉米首次突破1000万吨,比上年增长135%。至2021年玉米进口再度攀升至2800万吨的水平,同时,由于临储玉米清空,大量的小麦被用于饲料领域替代玉米,据我们的初步估计,这部分数量大约在4000万吨左右。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伴随着疫情、地区冲突、通胀等宏观因素,国内外粮食价格纷纷走出历史新高。关于粮食危机的理论再一次赢得市场。

如何看待当前我们的粮食供应问题

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不做过多的延伸。从这两年的粮食供需来看,我们需要明白一些真实的现象:

1.这些年我们的粮食消费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除了养殖业外,核心在于工业。与传统的农产品消费不同,工业生产存在着规模越大、效益越高的特征,这对于未来的粮食消费来讲,若缺乏顶层设计,将是一个无法预估的市场。这也是自2017年以来我们持续看多玉米市场的主因之一。

2.粮价的上涨与进口的增多并非来自撂荒的压力。正确的认知才能有效解决问题,从我国耕地和水资源,以及未来养殖、工业消费规模来看,如果我们将未来的粮食安全寄托在复耕更多的耕地上来,将是十分危险的。

我们注意到,今年多地出现退林还耕,部分地区取消前几年刚刚实施的休耕轮作计划,这些措施可能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段内会缓解我国的粮食供应问题,但长期来看,过度的耕种对我们本就紧张的淡水资源、耕地资源以及生态环境都是巨大的压力。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回答开篇时专家们的质疑了。

疑问一:专家表示在中国种地亏本,大量农民离开土地出现大面积撂荒;而包括美国农业部在内的国内外机构数据却显示,中国粮食生产全球最高。

疑问二:专家表示在中国种地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粮食生产面临威胁;而统计数据却显示,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在中国粮食生产领域的机收率已经高达90%以上,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模式早已退出历史舞台。

疑问三:专家表示大量农民不再储粮,是对粮食安全的不负责,无法应对突发情况;而现实却告诉我们,中国是当前全球粮食库存最高的国家,除了中央地方三级储备体系外,还巨资建设了粮食应急保障体系,确保关键时刻有米有面吃,而不是捧着未磨制的小麦、未脱壳的稻谷充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