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很多人的座右铭,甚至是很多人的精神信仰,但绝大部分人都搞错了什么是“知行合一”,更不知道为什么要“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这里的“知”并不是我们理解的知识和认知,而是“良知”的知。

关于知行合一的心法(知行合一你真的理解吗)(1)

今天我不讲王阳明的心学,而是讲大部分人理解的“知行合一”,我们很多人理解的“知行合一”是既要有知识,也要积极实践,这样的想法当然没有错。但你想过,为什么非要“知行合一”,而不是“先知而后行”,或者“先行而后知”呢?我们经常也说“三思而后行”,那究竟为什么要知行合一,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讲讲这种思想背后的哲学观。这种哲学观就是:实用主义。

“知行合一”的“知”是真知,是真理,而这个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换句话说,我们通常说的的“知行合一”的思想背后,表达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哲学观,这种哲学观认为,真理或者真知,并非客观存在,一成不变的,是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变化的,真理不是唯一的。

关于知行合一的心法(知行合一你真的理解吗)(2)

那真理在哪里呢?真理只有在实践中,在“行”中才能获得,而且这里的“知和行”是同一个主体,换句话说,别人的知,和你的行是没办法合一的,所以才要“知行合一”,而不能分开来谈。我们经常也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思想的背后,是对真理客观性和永恒性的一种质疑和批判的精神,这就是实用主义哲学的思想精神。

而把这种精神提升到哲学高度的,主要是三位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詹姆士和约翰·杜威。前面我们介绍了皮尔士和詹姆士的哲学思想,他们都是美国早期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则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因为是他构建了实用主义的理论大厦,他就是:约翰·杜威。

关于知行合一的心法(知行合一你真的理解吗)(3)

杜威曾经到访过中国,还是胡适和冯友兰在美留学期间的老师,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对改革开放早期中国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很多耳熟能详的口号都有实用主义的色彩,比如: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等都有实用主义的色彩。

前面我们讲到,传统的哲学,从古希腊开始,是一门追求真理的学问,而且探寻的都是最根本、最普遍的问题,比如宇宙万物的本质是什么?真理是如何来的?我们是如何认识世界的等等这些比较抽象的问题。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和人文哲学、到中世纪的宗教哲学,再到近现代的理性哲学,哲学似乎越来越抽象和晦涩难懂。哲学的根本目的是“求真”,也就是追求真理,人们对这种思维模式习以为常了,但是很少有人去反思,为什么要“求真”呢?杜威的理论正是对传统哲学进行了反思。

关于知行合一的心法(知行合一你真的理解吗)(4)

杜威发现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并不是真正为了“求真”,只是为了过上更好地生活。在远古时代,人们从事很多精神活动,比如祭祀、宗教、图腾崇拜等等,是因为当时人们对大自然没有充分了解,产生了恐惧和不安。古人为了消除这种恐惧和不安,为了过上更好地生活,所以人们借助于这些精神活动来追求内心的安宁。所以,早期人类的精神活动,获得更好的生活才是根本目的,而这些精神活动只是手段和工具,这就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根本出发点,他的哲学也被称之为:“工具主义哲学”。

杜威对传统的哲学思维进行了改造,他说哲学不应该只关注真理问题,更不应该把追求永恒不变的 “真理”当成唯一的目标。哲学家应该回到现实,回到生活中,所以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当然,说到“知行合一”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不一样,尤其是“知”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对我国近现代的思想启蒙的确有很大的贡献,杜威1904-1930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直至退休。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教授期间,他还到过我国,见证了五四运动,还和孙中山会过面。

关于知行合一的心法(知行合一你真的理解吗)(5)

杜威强调哲学不应该只关注“真理”,更要关注哲学为生活带来的实际价值和意义,这其实也显露出了杜威哲学思想的实用主义精神。关于真理,杜威提出了著名的“工具主义真理观”。在真理问题上,杜威继承了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士的真理观,也就是判断一个理论是否为真理,在于它是否有用。杜威说:观念和思想是指导行为的工具,就像筷子和勺子是吃饭的工具一样,一种思想和理论是否为真理,在于它是否能指导人类的实践,并获得实效。

所以,杜威的真理观并不是探讨,“真理是什么”这样的话题,而是关注我们追求真理背后的价值和意义。简而言之:真理是行动的指南。那如何从实践中获得真理呢?杜威写过一本书《思维的本质》,在里面杜威提出了:反省思维,才是思维的本质。哲学家和思想家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而这里的审视,我们可以理解为反省。换句话说,未经反省的人生也是不值得过的。

关于知行合一的心法(知行合一你真的理解吗)(6)

杜威说,只有走出思维的舒适区,摆脱本能的思维,你才能走向卓越。反省思维能让我们摆脱本能和惯性,通过举一反三进行推理,并赋予了事物更多意义。杜威提出了反省的五个逻辑步骤。第一步是“暗示”,发现困难的情景,或者说发现问题;第二步是“问题”,也就是确定困难或者定位问题;第三步是“臆说”,也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第四步是“推理”,也就是推理各种假说的结果,看看哪种假设可以解决问题;第五步是“试证”,就是去验证自己的假说,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这其实是一个不断反思和实践的循环过程。这个思想跟经验主义哲学家培根,在《新工具》里面提出的归纳法三个步骤非常类似,里面也蕴含了反省思维。

但杜威的经验主义和传统的经验主义相比,“经验”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太一样,传统的经验主义者所说的“经验”是指纯粹的个人认知,是独立的和静止的。但杜威认为,经验应该是动态和变化的。另外经验不仅仅是个人的认知,还应该包括个人感受到的喜悦、苦痛、兴奋等等个人情绪,以及当时人们对某一情境的整体反应,这一点和威廉·詹姆士的“纯粹经验论”是非常类似的。

关于知行合一的心法(知行合一你真的理解吗)(7)

总之在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中,经验不是静态和固化的,是动态的,经验也不仅仅是实践经验,还包括个人感受,以及人和环境的互动关系,杜威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历程”。这个“历程”是综合,有理性也有感性,而且这个“历程”是循序渐进的,也充满了随机性。其实,杜威的这种哲学思想,是受到了当时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杜威1859年出生,而这一年达尔文发布了著名的《物种起源》,在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基本法则。生物进化充满了随机性,也是一个缓慢变化的“历程”,生物是在环境中,不断提高适应性,获得进化。所以,杜威也提出,人类获得知识和真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历程”,知识或真理,也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并非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根据环境调整策略。

关于知行合一的心法(知行合一你真的理解吗)(8)

总之,“经验”与“历程”是杜威哲学思想两个基本的概念。一方面强调实践活动和反省思维的重要性,另外一方面,也强调真理只是人类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并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杜威把知识或者真理看成一种工具,但这个工具并非固定的,他不赞成传统上对知识的“旁观论”的说法。通常我们认为,经验和知识一旦形成,就可以作为指导未来行为的工具。但杜威认为,知识和真理并非客观存在的,知识无法脱离认知的主体而独立存在。知识不像一台电脑,一把锄头一样的工具,这是一种“旁观论”的视角,这种想法完全忽视了认知者与知识之间的互动关系,所以,他把“知”和“行”结合在一起,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为什么知行要合一?是因为知和行本来就无法分离,知和行的主体是同一的,我们脱离主体去单独谈论“知”和“行”就没有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盲目模仿别人成功的原因,因为成功者的经验和知识,只是对成功者来说是有效的,甚至只是对当时来说是真知,我们无法拿着别人的“真知”,去指导我们的“行为”,真正的成功是无法简单复制的,这就是“知行合一”背后的哲学逻辑。

好了,今天我们介绍了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哲学思想,介绍了知行合一背后的哲学观。下一篇文章,我们再来总结一下实用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和观点。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点赞、收藏、并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