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买椟还珠图个啥我国的包装技术起源甚早早在先秦时期,河洛先民便懂得利用陶器、青铜器、木器等各式器皿储藏食物、包装商品,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买椟还珠让我明白了什么道理?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买椟还珠让我明白了什么道理(买椟还珠傻不傻)

买椟还珠让我明白了什么道理

1 买椟还珠图个啥

我国的包装技术起源甚早。早在先秦时期,河洛先民便懂得利用陶器、青铜器、木器等各式器皿储藏食物、包装商品。

东周时期,王城洛阳的东边有个诸侯国——郑国。郑国的都城,大致在现在的新郑市一带,离洛阳很近,在地域上也属于河洛地区。

西周末年,周幽王荒废朝政,宠爱美女褒姒,烽火戏诸侯,不少诸侯起兵造反。郑桓公——郑国的第一任国君,眼见天子不成器,怕王室倒台,祸患将至,于是让郑国国民从陕西迁居到了洛河以东、黄河和济水以南。史官告诉他,这里最安全。

后来,周平王迁都洛阳,东周历史开启。当时,中原商业繁荣,王城洛阳的客商熙熙攘攘,郑国临近洛阳,生意也不差。

《韩非子》里说,有个楚国商人,去郑国卖珠宝。为了招徕顾客,卖个好价钱,他花心思把珠宝包装了一番:用珍贵的木料做包装盒,盒子上镶嵌玛瑙、翡翠,还用香料把包装盒熏得香喷喷的。

包装盒太华丽了,结果喧宾夺主,抢了珠宝的风头。郑国人觉得这漂亮的包装盒才是宝贝,居然“买其椟而还其珠”,兴冲冲地掏钱买下装珠宝的木匣,把珠宝还给了卖家。

许多人觉得郑国人傻,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分不清主次,取舍不当。换个角度来看,有人重视商品价值,有人重视精神价值,买东西嘛,开心就好,何况那木匣完全可以被当成一件艺术品。

话说回来,若是装东西的包装盒、包装袋做得既精美又可以循环使用,贵一点儿大概也有人喜欢。

2 捏根茅草去买鱼

古人擅长从自然界中就地取材,利用叶子、贝壳、葫芦、动物皮等各种绿色无污染环保材料打包东西。比如,用荷叶或芭蕉叶裹粽子,用竹筒装米,用葫芦装酒等。

这类包装简单、方便,成本低,在民间代代相传,流传甚广,大伙儿都喜欢。

最实惠、环保的包装材料,当数茅草。茅草到处都有,随便薅,不花钱。

唐代“安史之乱”爆发后,咱们的老乡杜甫不得已离开洛阳的老宅,南下避难,跑到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盖了座茅草屋。

虽然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为穷人代言,说自个儿的日子过得很惨,但据古书《云仙杂记》记载,“诗圣”当时的伙食其实还不赖,“日以七金买黄儿米半篮、细子鱼一串”。

据好事者考证,这“细子鱼一串”,其实就是用茅草穿起来的。空着手溜溜达达去菜市场,挑好鱼,将茅草往鱼鳃上一穿,便可拎着鱼回家了。

3 瓷器“长草”防破碎

古人还很擅长将人工材料和自然材料结合起来打包东西。

洛阳是唐代东都、北宋西京,唐宋时期盛产陶瓷器,洛阳也有不少烧制陶瓷的窑口。

陶瓷器防腐、避光、易封存,本身可以当容器,比如用陶壶或瓷瓶装酒、醋,用陶罐或瓷瓮装油、酱等。此外,精美的瓷器,比如瓷碗、瓷盘,本身也可作为商品出售。

唐宋时期,很多西域客商沿着丝绸之路来洛阳做生意,千里迢迢,把这里的瓷器贩卖到西域乃至欧洲。

瓷器易碎,怎么打包?

古人琢磨出的法子令人拍案叫绝:在每个瓷碗内放沙土和豆麦种(或其他草种)少许,然后把几十个瓷碗大小相套叠放,用草绳牢牢地捆绑在一起,然后将其放在潮湿的地方,不断洒水,待植物发芽长叶,疯狂缠绕,填满瓷器空隙,就算把这捆瓷器投掷在地上也不会破碎,这样就可以装车发货了。

其他瓷器,譬如瓷盘,也可以用这种法子打包。

宋代的《萍洲可谈》和明代的《敝帚轩剩语》里,有瓷器包装的相关记载,若有兴趣, 不妨一读。

关于包装,古人还有什么奇思妙想?下期接着聊,敬请关注。

来源: 洛阳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