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得到了一颗珍珠,光泽耀眼,十分的漂亮。他想着拿到郑国去卖,一定可以卖到一个好价钱。他想着,这么漂亮的珍珠得用一个精致的盒子装着,才能衬托它的名贵,也能卖上一个更好的价钱。

解释成语买椟还珠(成语买椟还珠)(1)

于是他找了一个精美的木盒子,又用了不同的香料熏了好久,把盒子熏得非常香,接着又用一些珠宝镶嵌在盒子表面,并且在盒子表面又添加了一些精美的图案。

就这样,这个楚国人到了郑国人来人往的集市上,他拿出装珍珠的盒子放在桌子上,瞬间很多郑国人就围了过来,纷纷议论着他装珍珠的盒子。有的说这盒子多么精美,多么漂亮;有的说这个盒子非常香。眼见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楚国人心中暗暗高兴。这个时候,一个文质彬彬的郑国人,从人群中挤到楚国人的面前,他端起盒子,左看看右摸摸。于是,郑国人便问楚国人:“请问,你这盒子多少钱?”楚国人笑着说:“哎呀,这可是好东西,贵啊。”接着,郑国人又说:“你告诉我多少钱就行了,我买了。”两人一番对话之后,楚国人笑着说:“好,成交!”楚国人乐呵呵地帮郑国人包好盒子。但是,珍珠一直放在盒子里,都没来得及展示珍珠,就被郑国人买走了。郑国人拿着盒子一边走一边观赏着盒子,嘴里赞不绝口。突然,郑国人听到盒子里发出声音,便打开了盒子,发现盒子里面还有一个珠子,他便想,是不是卖家遗漏在盒子里的吧?郑国人就赶紧转身回去找,把珍珠还给了楚国人之后,高高兴兴地转身便走了,嘴里还在不停地赞美这个盒子的精美。楚国人愣愣地看着郑国人走远的背影,他想不明白,本来是想把盒子弄得精美一点,衬托出珍珠名贵的价值,结果郑国人只要走了盒子,却没要里面名贵的珍珠。

所以才有了“买椟还珠”的故事了,原意是郑国人买了装着名贵珍珠的木盒子,却退还了珍珠。现在用来做贬义词,比喻没有认清实际,取舍不当,主观认为次要的事物比主要的还要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