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避暑的真实故事(读书从织工到盗墓)(1)

《古代中国十二时辰:两汉之际》

庄奕杰 著

赵洪雅 译

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本书的时代背景设定为两汉之际,新莽天凤四年(公元17年)。在史料基础上构建故事,以文学性手法呈现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一方面,朝代虽已更替,但西汉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和国力强盛的印迹犹在;另一方面,在各色人等的生活中,有喜悦,也有烦恼;有憧憬,也有惆怅;有艰辛,也有收获。通过本书,与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中国古人“共度”十二个时辰,沉浸式体验古代中国的日常生活。

>>内文试读

夜晚的第八个小时(01:00—02:00 前丑时)

盗墓贼作案

在月光下,高原看似空旷无垠,长长的野草丛中却至少藏着一个人。他正小心翼翼地环顾四周,确保这里没有其他人。盗墓贼老吉非常清楚,一旦他的秘密地道被发现,将会产生什么样的致命后果。所以,在小团伙回来继续开挖之前,他早早过来勘察四周,谨防当地县衙派兵伏击他们。

老吉是偷坟掘墓的老手,但团伙中另外两个家伙经验就没有这么丰富了。看见二人沿着斜坡朝自己走来,老吉简直气得说不出话。这些傻瓜在月光下难道看不到路吗?此时皓月当空,但他的同伙居然打着灯笼,向方圆几里的所有人发出信号:这座古老墓葬周围正在进行可疑活动。

野蛮大胆是一回事——游侠往往免不了这副德行,而老吉正是一名游侠;但愚蠢到自取灭亡就是另一回事了。老吉常常身无分文,他只要一有钱,就去赌博、狂舞、纵酒,在一夜之间将其挥霍殆尽。这样才不失游侠本色。他们拒绝循规蹈矩,对道德规范不屑一顾。但老吉在下赌注时,也会小心计算赔率。在与人打斗时——对他来说那是家常便饭,则要确保自己能够赢得胜利,为此他花费了大量时间练习武术,丝毫不亚于在饮酒作乐上花的工夫。

游侠

这群无法无天的人在汉代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阶级。最初,游侠是正义的化身,在平民阶层中享有很高的道德声誉。但违背礼教的处事原则和接连不断的非法杀戮,最终让他们成为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潜在威胁。

郭解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游侠。他年少时野蛮妄为,充当匪徒的雇佣杀手,还大量参与挖坟盗墓和伪铸货币活动。随着年龄渐长,郭解收敛性情,也因彬彬有礼、善于调停而赢得了一些声誉。后来,他的门客卷入谋杀案中,最终导致郭解全家被诛。

这就是他在月光下等得如此不耐烦的原因。另外两个盗墓贼中,年龄较长的叫老朱,在他们刚刚找到这座墓穴的时候,他居然想在光天化日之下挖坟。老朱挥舞双臂,指着周围干旱的荒地质问老吉:这里有谁会看到他们。但老吉只是摇头,用另一个盗墓者的故事反驳他。那人最近刚刚明目张胆地挖了一个地道,潜进一座敕造祠堂里,和同伙偷走了一面精美的青铜牌饰。结果由于缺乏警惕,他不得不用自己的头作为交换。之后,朝廷为表达对偷盗行为的震怒,诛杀了这个人的全族。劫掠圣迹正是朝廷打击的罪行之一,即便是最野蛮的强盗,也绝不可掉以轻心。

他们并不赶时间。反正不论老朱什么时候拿到报酬,它都不会在他的钱袋里待太久。通常,用不了一个晚上,老朱就能在酒肆和赌桌上败光家财,然后重新寻找下一个勾当。所以,就算再多花两个晚上小心挖掘古墓下的盗洞,也没什么大碍。

古人避暑的真实故事(读书从织工到盗墓)(2)

西安陕西博物馆汉代兵马俑(图源视觉中国)

今夜,他们大功将成。不出半个时辰,他们就能进入墓穴之中,但老吉还不太确定他们会在墓中发现什么。他对墓穴的了解十分有限,无外乎是一些流传的秘史、谣言和当地传说。他心里明白,这些传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夸大其词,但他衷心希望那个故事是真的——在盗洞的另一头,睡着一位富有的侯爵夫人。据说那位侯爵富可敌国,不仅他的金匮中藏满珠宝,就连床上也布满黄金。

老吉心急难耐,看到同伙到来,他只是瞪了对方的灯笼一眼,随后没好气地指了指盗洞入口。他已经把掩盖洞口的荆棘丛移开了。

盗洞又黑又窄,三人像蚂蚁一样排成一线向洞中爬去。老吉打头阵,老朱和新手小万紧随其后。老吉知道小万一进墓穴就紧张得要命,他满脑子都是关于干尸和尸体的迷信故事。那些尸身被浸泡在棺椁中的防腐液里,宛若刚刚过世一般,似乎尚有生气。而且它们还会睁开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打扰自己安息的强盗。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所有洗劫过的墓穴中,老吉从来都没有见到过那些传说中的毒气和机关。尽管从死人身上偷东西会遭到诅咒,但他至今仍毫发未损。他曾向小万耐心地解释过,他们将会找到一具棺椁,希望这具棺材能像所有祠堂一样施有漂亮的彩绘(因为这意味着墓主人非常富有)。理想情况下,尸体会穿着一套玉衣,而玉石不管在今生还是来世都价值连城。尸体旁边放着一只玉蟾,比小万怀里藏着的小盒子还大一些。他们可能还会发现剑和镶嵌着贵重宝石的匕首,或者其他数不尽的财宝。你永远不知道墓穴里都埋着些什么。

一行人来到上次黎明前他们停工的地方。那时,老吉挖完最后一镐土,他的同伙则把墓土清到一边,以防墓土阻塞盗洞。老吉跪在地上,一只手放在他面前的死胡同上,另一只手在身侧的墙面上轻轻拍打。前方的土壁毫无动静,盗洞侧壁却传来低沉的闷响。回声极其轻微,对老吉来讲却像咆哮一般响亮。“这儿一定就是入口,”他说,“咱们明天就打开它。”

现在,他们心跳加速,期待着今晚能满载而归。老吉用手清理积土时,小万提着灯笼替他照亮。然而,令老吉非常不安的是,他发现挖出的墙壁是砖砌的。他一直期待的是柏木,由柏木筑造的墓壁是所谓“黄肠题凑”的一部分。这种结构被用于汉代贵族阶层的墓穴中。汉代皇室认为,柏木是建造死后永生之所的最佳材料。砖室墓则说明墓主可能是一位富有的朝臣,但不是他们期待的那种几乎拥有无尽财富的大贵族。

老吉没好气地在墙上敲出一个洞,然后伸手阻止老朱爬进去。“等里面的浊气散干净再进。”墓穴中煞气袭来,老吉对此很有经验,得等阴冷的空气从长期密闭的墓穴中释放出去,才能安全地进入墓穴。黑夜中,一股闷浊的气流从他们身边拂过,他们似乎被迫等了一辈子那么久,可实际上,浊气片刻就散尽了。

老吉一马当先爬了进去。他把灯举得很低,以免点燃墓墙后面的任何可燃物。待他瞥见墓顶的彩绘壁画,便把火把举高了。在老吉的犯罪生涯中,他曾去过附近不少地方,尽管大字不识,却对自己造访过的祠堂和墓穴中的古物愈发迷恋。无论是敬拜还是盗窃,他都喜欢停下来欣赏自己遇到的绘画和其他艺术品。

他从未受到过良心的谴责,也从不后悔自己选择的这门营生。然而,他非常清楚,盗墓的确是“没有出路”的行当。从精神上来说,盗墓意味着坠入永恒的黑暗,这里既没有出口,也没有未来。但是,凭什么他此刻所见之美只供死人享用呢?他曾在繁忙的街市上偶然听到一堂课,至今时常能回想起那时的只言片语。课上,老师一直在讲述盗窃的危害,一名学生却引用了《庄子》中的一句话:“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古人避暑的真实故事(读书从织工到盗墓)(3)

汉朝风格建筑(图源视觉中国)

>>作者简介

庄奕杰,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中国考古学副教授。剑桥大学考古学博士,北京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硕士,西北大学考古学和博物馆学学士。主要研究兴趣在于中国古代用水系统和农业史,进行过大量实地调查。

作者:庄奕杰

编辑:金久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