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婚姻观的改变,很多90、00后都不将婚姻看成自己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他们觉得结婚与不结婚都一样,没有遇到真正值得的人,还不如不结婚。因此,在这种观念之下,造成了现代的年轻人对于婚姻的态度十分敷衍和随意

然而,回望过去可以发现,我国历史长河中人们对于婚姻的观念与现在恰恰相反。那时的人们,都认为婚姻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不结婚的人只有那些混子,正经人是不可能不步入婚姻的。在古代时期,婚姻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古人婚姻观爱情观(古代婚姻观真现实)(1)

两个结婚的人,一定要是门当户对,家庭都相互看重,才能交换庚帖,一步一步结成夫妻。在古代即将成为夫妻的两个人,甚至都可能互相没有见过面,只有在洞房花烛才能见上第一面。并且古代讲究“聘者为妻,奔为妾”,对于结亲对象的品行也有考究。

古人婚姻观爱情观(古代婚姻观真现实)(2)

古代有句俗语,是说“宁摘二度花,不娶七出人”,这又是什么含义呢?何为二度花,又何为七出人?古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说法呢?这些都体现在古代的婚姻观之下,反应了当时人们对于婚姻的普遍看法

古人婚姻观爱情观(古代婚姻观真现实)(3)

一、俗语的内在含义

古代时期,男子三妻四妾十分正常,只要有钱,一次性娶多个妾的人也有。但妾再多,在娶妻上也不能马虎。妻子是自己的第二张脸,男子内心深处,都希望娶一个能管家、大度、贤淑的妻子,说出去也能让别人羡慕

俗语中的“二度花”,其实是指寡妇,也就是二嫁女。而“七出”就是指古代被夫家休弃的女子。在古代人眼中,犯了七出的女子,就会被认定为德行有失,不堪为人妇,因此会被夫家休弃。而这些女子未来的生活也会变得十分艰难,抬不起头来。

古人婚姻观爱情观(古代婚姻观真现实)(4)

所谓的七出,就是指不孝顺父母、没有儿子、善妒、好淫,身有恶疾,多口舌、盗窃。只要满足其中一项,夫家就有理由休弃。而被休弃的女子,未来不仅会被娘家嫌弃,还会被左邻右舍指指点点。因此,很多被休弃的女子过得并不如意,早早就离世了。

而这句宁愿娶一个死了丈夫的女子,也不愿意娶一个被夫家休弃的女子,显然是针对古代那些没有能力娶妻的男子。有些男子游手好闲,自己又奇丑无比,还不知上进,家庭条件也不好,最后娶不到媳妇。他们的父母要不是给他们买一个媳妇,要不就是降低标准,找这些“二度女”和“七出女”。

古人婚姻观爱情观(古代婚姻观真现实)(5)

二、从一而终的婚姻观

古代人对于婚姻的观念十分奇怪,他们只限制女子要对自己的丈夫从一而终,要听从丈夫、儿子的话,要好好地侍奉公婆。但是,他们从不要求男子要爱自己的妻子,尊重自己的妻子,对自己的妻子从一而终。

在这个践踏女子的畸形婚姻观之下,只要是犯了七出之罪,那这名女子被夫家浸猪笼都是有可能的。尤其是对一些独守空房的女子,要是有偷吃的行为,那必然会跟奸夫一起游街,然后放在猪笼里投河淹死。虽然说出轨不好,但是将女子的性命看成是蚂蚁一般,可以随意碾死,未免也太过残忍了。

古人婚姻观爱情观(古代婚姻观真现实)(6)

另外,还有生不出儿子和重病两项,也属于七出之罪,这委实有些说不过去了。现代科技表明,生不出儿子,错在男性而不是错在女性。因为,只有男性体内有Y的染色体,男性要是不愿意提供的话,女性怎么可能自己生出一个儿子来。所以,男性要是没有儿子,应该先考虑自己的问题

重病在身也会被休弃,这不符合人道主义精神。人活在世上,谁能保证自己不生病,生病就是犯错的话,那女子得活得多辛苦。男子重病之时,就要求女子要时刻守在夫君身旁,给夫君端屎端尿,擦身换衣。而女子重病之时,就要赶紧拿着休书离开婆家,然后自己孤独地死去,这是何其不公

古人婚姻观爱情观(古代婚姻观真现实)(7)

总结:

可见,这句俗语深刻地反应出,在当时社会情况下,女子地位低下,根本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这种观念一直流传到70年代,对女性的毒害极深。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观念的普及,人们才慢慢意识到男女平等的重要性,严厉打击那些三观不正的,压抑女性的婚姻观。法律教会女性保护自己的权益,学会对家暴和PUA说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