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话题要从我家爱旅游、爱自拍、爱发朋友圈的母后大人开始说起。”
想到要写这么个主题,是源于我妈。
我妈跟很多同年龄的阿姨一样,喜欢出去玩,也喜欢拍照,发朋友圈。为了出去玩,我妈那可真是相当专业了。冲锋衣、登山鞋、登山杖这些户外专业装备就不说了,阿姨们出门必备的什么各种纱巾,各种墨镜,各种帽子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当然,还少不了最重要的自拍杆了。
我妈以前朋友圈画风就是类似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她为了旅游,经常要坐很远的长途旅游大巴,车上啥也干不了就剩睡觉了,睡半天,导游喊醒了下车上厕所,或者就是到了地方了看看景点。由于所去的景点经常有一些寺庙,所以我经常评价我妈的旅游就是“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捎带看庙”。我想这其实也是很多中国游客共同的经历。
其实出去旅游最怕的就是走马观花,逛了半天啥也不知道,拍个照片发朋友圈就完事了。毕竟不是每个游客都能够有导游的讲解,也不是每个导游的水平都足够高,能够把一些名山古刹讲的很明白。我妈就经常是车上睡得昏天黑地,车下看个稀里糊涂,看半天也不知道有个啥就打道回府了。
我自己也曾经去过一些名山古刹,最初逛的时候还是非常好奇,后来走的多了就发现好多寺庙的建筑布局都是很类似的。我就在想,这是不是有什么联系或者说规定什么的,让佛教寺庙有了一些统一的制式布局。后来我好奇就查了一些资料,在读到郭黛姮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中,一个词汇跳入了我的眼帘,解开了我的迷惑,那就是“伽蓝七堂”。
根据《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所说的,“伽蓝七堂”其实是宋朝,尤其是南宋时期寺庙的典型格局。“伽蓝”是指的佛教僧众居住的园子,其实就是寺,而七堂其实指的是寺庙基本上都得有的七种建筑,当然,七在这里也是个虚数,寺庙内建筑数量应该不限于七个。而且具体是哪七个,各朝各代也各有分歧。
今天,本文就从“伽蓝七堂”入手,来谈谈中国古代佛教寺庙的建筑布局,希望可以让像我妈一样的游客朋友们读了以后,再去佛寺之时就能够了解更多一些,争取达到不用带导游也能看懂的境界。
中国古代佛寺的建筑布局,其实是有一个演变过程的。我国最早的佛寺应该是洛阳的白马寺,修建于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当时的佛寺造型仍然采用了印度原始佛教的伽蓝理念,即“精舍”的理念,以佛塔作为寺庙中心,在塔四周围绕僧人居住修行的居所。
后来随着魏晋南北朝佛教的传播,开始有了很多信徒“舍宅为寺”,此时的佛寺更多的开始与住宅构造相结合,开始出现塔和殿并存的情况。佛殿在寺中的地位逐渐提升,渐渐达到与塔几乎同等的地位,当时的寺庙典型结构就是这种塔殿并立的结构。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迎来了鼎盛时期,逐渐出现了以殿堂廊庑等组成的庭院单元的群落方式的寺庙,这时的塔已经逐渐淡出了寺庙的核心部位,取而代之的就是殿堂,殿堂成为了寺院的主体,而此时的寺院中出现了初步的中轴线格局。而到了宋朝,逐渐形成了以殿堂为核心,采取中轴线布局的多院落的群组布局方式,这样的方式也被明清沿革下来,形成了我们现在常见的寺庙的普遍布局形式。
图为五台山黛螺顶的寺庙布局,可以明显的看到中轴线和院落式的布局结构
我们前面所说的“伽蓝七堂”就是在宋代定型的,当然随着时代发展,七堂的内容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毕竟在南宋时期连库房浴室都放在七堂里面现在看来也太不靠谱了。我就仅以现在我们常见的寺庙布局,来说说现代版的“伽蓝七堂”所包含的内容。
现在我们常见的寺庙,一般都包含以下几种建筑,从入口依次是: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配殿以及藏经阁。这七种建筑我称为现代版“伽蓝七堂”。接下来我们依次说说。大家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想象一下自己作为一个游客从大门进去一直往里走,都会看到什么建筑和景色,我们就按照这个顺序讲讲。
一、山门
山门其实简单说就是寺庙的大门,有朋友说大门也有什么可说的吗?其实是有的。早期佛寺的大门就是普通的大门。到了唐代禅宗的思想逐渐盛行,禅宗中管寺庙大门叫做“三门”。啥意思呢?“三门”在这里指的是“三解脱门”,《大智度论》(东晋时期鸠摩罗什译成中文)中曾经说:“三解脱门,佛说名为三昧。问曰:今何以故名解脱门?答曰:行是法得解脱,到无余涅盘,以是故名解脱门……城有三门,空、无相、无作。”也就是从这三座门进佛教之地可以得到解脱。
寺院山门的3D模型,中间的门称为空门,两边分别是无相门和无作门
三门中,通常中间的一扇最大的门,就叫做空门,两边一个是无相门,一个是无作门。这个空门大家应该说并不陌生,所谓“遁入空门”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山门的样子很多,不同的寺庙造型不一样,有的是牌坊式的,有的是城门式的,有的是阁楼式的,还有的把山门跟天王殿合二为一了。
一般进入了山门,我们就进入了寺庙的区域了,这时候我们往左右一看,往往能够看到两座长得一模一样的楼,这就是寺庙中的鼓楼和钟楼。
二、钟鼓楼钟鼓楼这个大家是很常见了,以现在的佛寺普遍采用坐北朝南的布局为例,那么我们从南边的山门进寺,向北游览,一进门就能看到钟鼓楼。其中,往往是东边(也就是你右手边)是钟楼,而西边(你左手边)就是鼓楼。
图为大相国寺的钟楼
所谓暮鼓晨钟嘛。早上起来敲钟,提醒大家起来上班工作了;晚上回家敲鼓,提醒大家赶紧回家,最重要的是马上要宵禁了。要知道古代的宵禁可是非常严格的,宵禁了还出门容易被抓起来的。
图为西安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时期
而钟鼓楼为大家所知往往都是在城市里使用,或者在宫殿中也往往设有钟鼓楼,可是钟鼓楼是什么时候走进寺庙的呢?这个就要分开说了,因为钟楼和鼓楼出现在寺庙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首先说钟楼,钟楼出现在寺庙的时间比较早,根据学者的研究应该在隋唐就已经在寺庙中出现了,至于为什么有钟楼没鼓楼,我个人认为可能跟寺庙里是没有像城市里执行宵禁制度那么严格有关吧,爱几点睡几点睡,随缘,所以作为宵禁的重要通知方式的鼓楼有点没必要在寺庙中出现。相比之下钟楼的作用就很重要了,因为每天所有僧人都得一同早起啊,所以钟楼是必备的,而鼓楼就可有可无吧。
那么,我们前面说过了,唐代的寺庙中已经有了初步的中轴线格局了,两边是得对称的,钟楼如果进了寺庙鼓楼却没进的话,那跟钟楼对称的那个建筑是什么呢?答案是根据时代发展不一样。在隋唐时期,钟楼对面主要是经藏,也就是后来说的藏经阁。始建于唐代的泉州开元寺的《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记载:“ 东北隅则揭钟楼,其钟也新铸,仍伟旧规。西北隅则揭经楼。双立岳峰,两危蜃云。”可见唐代钟楼一般对着的是经藏。
到了宋代,随着观音信仰的逐渐普及,于是就有的佛寺开始把观音阁放在了钟楼对面了。北宋景祐五年(1038 年)五月许钦写的《大宋广州新会县仙涌山重修地藏院记》中,有对钟楼与观音阁的记载:“未数年间,众施金宝,市材佣工······观音楼暨钟楼二座三间,回廊共九间。”可见在这座地藏院中,观音楼和钟楼是相对的。
这样一直发展到了明朝,这期间钟楼的对面被安排了各种楼阁,直到明代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才正式把鼓楼请进了寺庙,放在了钟楼的对面,形成了钟鼓楼对立的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三、天王殿看完了左手边的鼓楼和右手边的钟楼,我们把目光往前看,这时往往映入眼帘的就是山门后的第一重殿——天王殿。我们前面说过,也有的寺庙把天王殿跟山门合二为一了。
图为西安青龙寺的天王殿
天王殿别看不大,供的神可是不少,统计一下一般得有六尊神。他们分别是四大天王和弥勒佛、韦陀。
首先当然是四大天王,天王殿当然要供四大天王嘛。四大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当然我们老百姓更习惯叫他们魔礼海、魔礼青、魔礼寿、魔礼红(顺序一一对应),这个其实是《封神演义》的小说之言。因为《封神演义》中所有的佛教神都被起了道教的名字,比如燃灯古佛就被称作燃灯道人。所以这四大天王本来是佛教的护法神,结果也被拉进了道教,本来四大天王的名号挺响亮,结果换成魔家四将这那什么格感觉马上低一块了。
在佛教中,四大天王是各自率领部众位居东南西北共同镇守佛教二十四天中第一重天。这里多说一句,其中这位北方多闻天王与中国神话的联系最为紧密,关于他的故事请出门左转关注头条号“懒龙说”的文章《大哥金吒二哥木吒,三弟为什么不叫水吒?4个问题让你秒懂哪吒缘起》。
天王殿的四大天王一般都是这个造型的。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四位手中的东西都是有一定寓意的。南方增长天王(魔礼青) 法宝:青云宝剑,宝剑嘛都是很锋利的嘛,所以就寓意“风”,东方持国天王(魔礼海) 法宝:碧玉琵琶,琵琶那玩意你不得调好弦才能弹嘛,所以寓意“调”。北方多闻天王(魔礼红) 法宝:混元珍珠伞,伞当然是下雨才用,所以寓意“雨”。 西方广目天王(魔礼寿) 法宝:紫金花狐貂,貂这个皮毛很顺滑嘛,所以寓意“顺”。这四个合起来就是“风调雨顺”。说实话,我看到这个说法我都觉得古人为了凑哏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啊。
天王殿虽然叫天王殿,但是四大天王却不能坐殿正中间,那正中间坐的谁呢?是两个神一块坐的,前面坐的往往都是大肚子弥勒佛。
辽宁义县奉国寺天王殿内的弥勒佛
其实原来的弥勒佛不长这样,人家弥勒佛也跟释迦牟尼佛似的,端坐莲座上,也是非常平静慈悲的庄严造型,就像这样的。
那么后来咋就成了大肚子哈哈笑的样子呢?其实这个形象是源自五代后梁的高僧契此,他就长这样,也被称为布袋和尚,至今在南方还流传着布袋和尚的传说。他去世的时候,曾经有一篇谒子:“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人们这才知道他原来是弥勒佛转世,从此以后寺庙里的弥勒佛逐渐成了这样了。
其实这个形象也挺受大众喜欢的,神佛的形象,要么就是像世尊释迦牟尼佛一样宝相庄严安静慈悲的样子,要么就是像四大金刚一样怒目圆睁青面獠牙的,老百姓也确实觉得有点高高在上,有这么一个和和气气开怀大笑的形象,大家觉得比较亲切。
绕道弥勒佛背后,我们还能发现一尊神像,那就是韦陀金刚。
北京大觉寺的天王殿弥勒佛背后的韦陀金刚
前面的弥勒佛向着山门的方向,表示普度众生,而后面的韦陀面向寺庙内部的方向,则是寓意护卫佛法。韦陀是佛教一位著名的菩萨,手中一般都拿着金刚伏魔杵,表示护持佛法,降妖除魔的意思。
关于这事还有个段子,据说原来韦陀是坐天王殿正殿的,朝山门方向的,可是因为他法相有点凶恶,手里又拿着个伏魔杵,很多信众老百姓一看他的样子就吓得不敢进寺了,长此以往寺庙香火严重下降。于是领导决定换人,把韦陀给掉个,冲前改成冲后了,又把哈哈笑大肚子弥勒佛给放在前面冲着信众,老百姓一看弥勒佛笑呵呵的样子都乐意进来拜拜,后来寺庙的香火就逐渐上来了。这只是个传说啊,可不是真事啊,大家听个乐。
穿过天王殿,我们面前就会出现一座宏伟的殿宇,那就是整座寺庙的核心建筑,也往往是寺庙中最大的建筑,那就是——大雄宝殿。
四、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也有称为大殿或者正殿的,是整个寺院中毫无疑问的最核心的地方。之所以叫大雄宝殿,是因为这里往往供奉的是佛祖释迦牟尼,这个大雄就是佛教信众对于释迦牟尼佛的尊称。
金山寺的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一般有两种供奉方式,一种是只供奉释迦牟尼佛的,一种是供奉三世佛的。
先说只供奉释迦牟尼佛的。就是类似这样的。
苏州灵岩山寺大雄宝殿供奉的释迦牟尼佛
大家可以看到,一般单独供奉释迦牟尼佛的,佛祖旁边还站了两位弟子,这两位一位叫阿难,一位叫迦叶。他们就是《西游记》里唐僧取经在大雷音寺要走唐僧紫金钵盂的二位。
这两位都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中的,其中阿难被誉为“多闻第一”,而迦叶被誉为“修无执着行第一”;阿难是记录佛祖事迹和语言最多的弟子,而迦叶是在佛祖涅槃后继续率领弟子们修行的人。所以后人连他俩一起尊奉了。他们三位也被称为“一佛两弟子”。
还有一些寺庙不只供奉释迦牟尼佛一尊佛,而是供奉三尊佛,很多游客走进去有点懵圈:“释迦牟尼佛”不是就一个吗?这供奉的就是三世佛,也就是不只供奉释迦牟尼佛一尊佛的,而是要供奉三尊佛。类似这样的。
南山寺的三世佛
三世佛在汉传佛教中有两种,分别称为“横三世佛”和“竖三世佛”,其中横三世佛指的是按照空间上分布的,竖三世佛则是按照时间来分布的。
横三世佛指的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中央婆娑世界释迦牟尼佛,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
其中阿弥陀佛应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因为所有的僧人都得口诵“阿弥陀佛”或者“南无阿弥陀佛”。这里的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尊,因为“阿弥陀”在梵语中意思是无量,所以也被称为无量佛、无量光佛或者无量寿佛。阿弥陀佛在过去曾经发下大愿,建立西方极乐净土,广度无边众生。所以阿弥陀佛在汉传佛教中地位很高,因为他也主要是接引迷途亡魂往归极乐,所以也叫作接引佛祖。汉传佛教有一个分支叫做净土宗,就是专修阿弥陀佛法门的。
释迦牟尼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佛祖,也是我们所说的佛教的创始人。他所在的世界也就是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在佛教中叫做中央婆娑世界,也叫作大千世界。一般意义上说,婆娑世界众生比较罪孽深重,要忍受很多苦难烦恼,也被称为五浊世间。佛经中认为:释迦牟尼佛本来已经成佛了,但是他无法舍下婆娑世界的众生,所以还是留在这里继续教化众生。因为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佛,其他世界的佛我们也没见过,都是听释迦牟尼讲才知道有这么些佛。所以佛教徒又把释迦牟尼佛称作本师释迦牟尼佛。
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也有叫药师琉璃光如来,或者叫药师琉璃光王佛。既然是药师,当然是可以医治病的,佛家的病指的也就是贪嗔痴之类的,这些药师佛全能。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是这样描绘净琉璃世界的:“然彼佛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亦无恶趣及苦音声,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于其国中,有二菩萨摩诃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悉能持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正法宝藏。”据佛经说人得病的时候,诵念《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能够有点效果。
这三位就是西方、中央、东方三个世界的最高教主,但是有时候他们也不单独出来,也会带一些属下,也就是菩萨,而且往往是一个佛带两个菩萨。这样一佛两菩萨的出场方式就被称为“三圣”,也就出现了“西方三圣”、“婆娑三圣”、“东方三圣”。
西方三圣,指的是西方主尊阿弥陀佛带着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观世音这不用我多说,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都知道,这里的大势至菩萨要介绍一下。大势至菩萨又称为大精进菩萨,他跟观世音菩萨一样,据说是菩萨中修行达到最高阶段的其中一位,按照佛经里说的应该就是即将成佛的最高级菩萨了,有的佛经说他跟观音菩萨都是阿弥陀佛的儿子,后来父亲修行成佛了,儿子们跟着就修成了菩萨了。大势至菩萨在汉传佛教中比较少见,在藏传佛教中位列八大菩萨之一。
而婆娑三圣,是释迦牟尼佛带着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
这两位菩萨基本上大家也很熟悉了,只是有一点,这观音菩萨不是西方三圣里的吗?怎么又跑到婆娑三圣里了?我个人觉得可能是因为婆娑世界和西方极乐世界之间还是业务往来比较频繁的(毕竟咱这边老得往人家西方那送人啊),所以可能观世音兼任两边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是玩笑啊,说正经的,观世音虽然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成圣,但是对于婆娑世界众生还是无比慈悲,愿意待在婆娑世界承担普度众生的光荣任务,这也体现了他大智大勇的一面。
至于地藏王菩萨,这个我简单介绍一下,地藏菩萨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得名。他曾经发下大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他是掌管地狱之主,本来已经可以成佛了,但是因为这个大愿未成,所以还得继续以菩萨的身份弘法。《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曾说佛祖释迦牟尼佛指定地藏菩萨在自己涅槃之后,到未来接班的弥勒佛出世之前,所有的佛和菩萨都由地藏菩萨教化,这可以说是类似“代理佛祖”的地位了。
最后说说东方三圣,是指东方药师琉璃光王佛带着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
据佛经说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是药师佛的两个儿子,父亲修行成佛以后,两个儿子也都修成了菩萨。有一些寺庙中会设立药师殿,其中供奉东方三圣,可以消灾除厄,去病延年。如果大家见到可以去拜拜。
上面说了这么多,其实主要说的是“横三世佛”,所谓横三世佛是按照空间来的,西方、中央、东方这样的顺序。三世佛还有一种“竖三世佛”,是按照时间关系来的,也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顺序,下面也简单讲讲“竖三世佛”。
“竖三世佛”指的是过去佛燃灯古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
燃灯古佛,因为“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燃灯”也叫作定光佛或者锭光佛。他老人家是释迦牟尼之前的佛,所以叫做过去佛。燃灯古佛曾经在过去为释迦牟尼授记,《金刚经》里,释迦牟尼回忆当年燃灯古佛给自己授记的时候曾说:“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所以可以把燃灯古佛认为是释迦牟尼之前的佛界领导人。在《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就经常跑到燃灯古佛哪里跟他讲经。
现在佛释迦牟尼我就不多说了,前面说过了。而未来佛弥勒佛则是释迦牟尼指定的接班人。也有叫弥勒菩萨的,之所以叫菩萨可能是因为未来才成佛,现在还没成佛的原因。但是也有佛经认为他现在已经成佛了。不过,释迦牟尼已经都选定了他作为将来的佛界领导人了。《佛说弥勒下生经》中说:“尔时弥勒菩萨。于兜率天观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应从右胁生。如我今日右胁生无异。弥勒菩萨亦复如是。兜率诸天各各唱令。弥勒菩萨已降神生。是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身黄金色。”在佛经中,他居住在欲界的第四层天,叫做兜率天。
海南南山寺的弥勒殿所供奉的弥勒菩萨,正是身处兜率天的状态
等一下!这个兜率天听起来好熟悉,好像不是《西游记》里太上老君的住所吗?是不是搞错了?没搞错,按照佛经里的说法,弥勒菩萨确实是住在兜率天,而《西游记》中把兜率天强行给了太上老君了,所以按照佛经本源的说法,居住在兜率天的应该是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也是藏传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前面我们也说了,五代后梁的契此,被认为是弥勒的转世,所以汉传佛教中,弥勒佛也常常以大肚子哈哈笑的形象塑造。
大雄宝殿两侧一般都是十八罗汉,这里就不多赘述了。看完了大雄宝殿我们接下来走出去,一般就会看到后面的其他殿了。
五、后殿、配殿等其他殿以及藏经阁其实走完了大雄宝殿,整个寺庙的最核心的部分就已经基本看完了,但是在其他的殿阁我们还可以有一些有意思的收获。
一般来讲,按照中轴线由南向北一路走过去,过了大雄宝殿一般就是佛堂、法堂或者是藏经阁了。但是整个寺庙除了中轴线的建筑,其实在两边还有一些殿,这些殿往往也称为配殿。不同寺庙中的配殿,所供奉的神佛各不相同,其所起殿名也大不相同。比如有罗汉堂,供奉十八罗汉或者五百罗汉;有文殊殿或者普贤殿,供奉文殊菩萨或者普贤菩萨;有弥勒殿,专门供奉弥勒佛;有观音殿,供奉观音菩萨;有地藏殿,供奉地藏王菩萨;有药师殿,供奉东方三圣;有祖师殿,供奉自己本寺所持的派别的祖师;有的还有济公殿,供济公长老。
不过上面这些还算是至少是佛教的神,下面这些可能我们很难想到出现在佛寺里吧。
比如财神殿。
海南南山寺的财神殿
再比如伽蓝殿。这个听起来好像还是佛家的神。
别着急,进去看看,里面供奉的是伽蓝菩萨。我们看看伽蓝菩萨的长相。嗯?怎么有点眼熟?
这不是关老爷嘛!全世界都知道啊!怎么又成了佛教的伽蓝菩萨了?其实这主要归功于佛教的天台宗。据说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到荆州,遇到了关公显灵,结果大师一点不害怕,反而点化了关公,让他成为了佛弟子,成为了佛教的护法。当然,这个故事也就只是个故事而已,真实原因是佛教为了吸引信众从而吸收了中国民间的一些神仙信仰,前面的财神庙也是这个意思。一句话,都是为了涨粉啊。
中轴线上最北端的往往是藏经阁,这里一般都是存放佛教经典和举行法会的地方,一般游客去游玩是不开放的。所以我们的旅程到这里也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开封大相国寺的藏经阁
——————————————————————————————————
不知不觉,这篇文章已经写了8000多字了,我想看到了这里,读者朋友应该对于佛寺的正确打开方式已经有很多了解了。随着大家对于传统文化的日渐推崇,越来越多的人也愿意去我国的名山古刹多走走多看看,我相信那些像我母亲一样喜欢出去旅游的读者朋友们再出门旅游游览佛寺的时候,应该会比从前盲目转悠更加有目的性了,也更加有收获了。当朋友们带着本文中所提到的一些知识去从更深的角度去近距离了解我国的汉传佛教文化的时候,应该会有一些以前可能不会涉及的新的心得体会。
这篇文章仅仅是抛砖引玉,我借此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我国的佛教文化,因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若能有人读此文能稍有所得,我也就于愿足矣了。
参考文献
1、《大智度论》、《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经》、《地藏菩萨本愿经》、《金刚经》、《佛说弥勒下生经》等
2、《中国佛教寺院钟鼓楼的形成背景与建筑形制及布局研究》 玄胜旭 清华大学学术硕士学位论文
3、《20个中国汉传佛寺的平面布局研究》 杜季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中国汉传佛寺园林的环境研究》 尹传香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 宋、辽、金、西夏建筑》 郭黛姮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感谢您关注头条号懒龙说,如果您喜欢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评论下方与我留言交流 ,或者可以转发朋友圈,甚至可以点击文章下面的“赞赏”,为作者提供一点点支持,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