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性的建立和人的认知有很强的关联

首先我想把习和性两个字分开解释;在我们普世的认知范围里,习一般可以感受到的是一种反复和重复的学或者练变成一种习惯,而习惯久了就变成一种惯性的条件反应(这种反应是不假思索发生),而习惯的支配是受肌肉意识和神经记忆所连接在一起发出的信号。

另外一个字性:抛开生理的层面的理解,在这个字本义上理解是指的事物本身具备的能力作用,引申含义便赋予到了人的思想感情,一个人具备的心性以及秉性,延伸到更深一点的理解以通俗的含义来看待这个字的话,就是指的一个人内心所承载的东西或者思想,而这些之后便可以转换成一种心念和信念又或者是执念。

现在我们把两个字联系到一起的时候,习性其实就很容易理解为一种人将内心惯性思维中所承载的事物和看法以及行为不自然的在生活中流露出来最后变成一种无意识的形态存在。所以习性其实是从始至终贯穿着人类每一天的生活状态(包括了如何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与世界相处,以及如何可以感受宇宙的存在——这样的过程会不自然的萌发出一种敬畏心和感恩心以及同理心)。但是如果这个过程被一种扭曲的事物所塑造,那么习性就会使的人的生活变得糟糕以及种种的苦难接踵而来,在这种惯性思维中,人很难跳脱出来去化解这样的事情,于是开始通过娱乐转移注意力来麻痹和逃避这种不良习性所带来的苦难。

音乐喜好与性格(音乐中的习性与生活中的习性)(1)

那我们如果倒回去看如何可以修正呢,其实就是从根源来看待和解决以及避免这样的问题重蹈覆辙,前面我谈到了习性支配的点就是我们内心思考和处理事物的模式以及方式变成一种无意识的形态,我想把这个事情称之为我们大家所熟悉的人的心念,而正是心念存在于人的习性中,日复一日的重复这样的状态,导致了每个人生活中产生出不一样的结果,所以放大化自己的心念和意识在每一天做的每一件事情上,要知道为什么做这件事,带着正向的心念来思考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久而久之良好的习性便可建立起来。

第二个方面,我想讨论的是人的认知,认知的建立也是和人的心念所相关联,我还是想把两个字先拆开理解,首先 认:我们通常能够想到的就是辨别,识别和分辨也有承认和肯定的含义,在这个层面的理解,其实就很容易明白我们识别的能力和分辨的能力,有时候是主观意识操制着我们而并非客观意识,这个决定因素是和人所知道的事物有很强的关联。

所以接下来我想解释的就是知:我们可以想到的就是了解,懂得,通晓明白,以及经验,真理,从这个层面来看每个人所了解到事物的结果其实和人所具备的经验阅历经历息息相关,所以这是为什么我刚才说到了人的认知能力是主观意识操控和决定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承载的经历阅历经验都不同,而这样的一种模式久而久之就转换到了人的习性,最后显像和呈现在了日常生活中,包括了与人相处,与世界相处,与宇宙和生命乃至真理的相处,因为认知不同,大脑所对与事物呈现的状态和处理方式以及能力也不相同。

音乐喜好与性格(音乐中的习性与生活中的习性)(2)

所以为什么我一直在强调希望学生是带着意识学习和思考,因为大部分人类初期思维模式的建立是直线型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从出生到今天一直都在模仿copy前人根据规律所总结以及发展出来的事物,包括语言的学习、工作当中技能的学习,前期都是建立模仿以及复制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后期这项事物的发展程度以及深度是取决于你在前期模仿学习中所产生的思考以及对规律的感知,并非一味的模仿,因为前期模仿的的学习带来的思考到后期会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产生出了智慧以及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也是对规律的掌握,并非不加思索的把自己当成一个工具和机器一样重复工作,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在工业革命的时候创造出了机器来代替人工,真正思考的人并非在真正的模仿和复制,因为模仿复制不是最后的结果,有意识的进行学习,社会活动和工作才是提升人心智的方法,也是提炼和获取智慧的方法。但是大多数人的意识停留在了小我世界中的认知中,不愿改变或者深耕自己的生命,于是不良习性久而久之的便建立起来,最后变成一种恶性循环的惯性思考和行为模式。

最后我分享这两点的原因是因为:大多数家庭和孩子建立构造的关系过程中,失去了理性的角度来对待和思考事情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小朋友的初期最需要培养的是感知生命的能力以及有意识的进行活动,通过感知到的事物在意识中产生出一种形态,形成一种认知,而这样的一种模式建立起来后,小孩的责任心,大脑思维方式也会越来越放大化有意识的进行。我不是一个结果主义导向者,但是初心和过程决定了结果,而大多数人忽略了初心和过程最终所认为的结果不过是臆想出的幻觉,因为过程是痛苦的,逃避过程只看结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物质世界产生出的种种,都是经由人的意识活动所制造出,有的是商业价值,有的是为了唤醒人心。一切的存在都没有对与错,而本质是对于事物产生出来的结果的认知维度和角度,为你所用还是被他所用,也就是说人类在驾驭还是被奴役。就像大多数父母只看到了孩子不练琴不学习只喜欢玩游戏和娱乐的这个结果上,但是忽略了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也许有的人会埋怨是科技的发展以及游戏公司制造这些问题出来,但根源是父母是否真的有花时间陪伴孩子来认识进行游戏活动和娱乐的原理目的,是否真的有带着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感知自然生命的存在,这是培养一个人敬畏心的初期,有了敬畏心便产生了责任感,随而开始有了自律。

音乐喜好与性格(音乐中的习性与生活中的习性)(3)

在培养孩子或者在成人世界的认知中,从过去到今天,大多数人以世俗的产物来作为准则要求和学习(这个事情本身没有对错),但实际上,没有把生命作为认识的基础,物质世界所创造的种种只会消耗人的精神世界。

最后我个人的感知:这一切的改变其实是需要人从有意识的认识生命开始作为起点,因为生命是人类和自然宇宙诞生的开始,失去了这一点,其他的一切的活动所有意义不过是人类自己麻痹自己而附加上的价值罢了。因为人类创造出的一切终极是服务人类生活而非被奴役。物质服务于生活,而非奴役于生活,心和精神如果是自由和丰富,物质不过是景上添花,而弹琴学习的背后实则是对真理的探索。

——2022年4月19日 墨尔本 Zzy

音乐喜好与性格(音乐中的习性与生活中的习性)(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