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审专家:

徐哲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 副主任医师

2020年2月16日,全国第一例新冠肺炎去世患者遗体解剖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完成,并成功拿到新冠病毒感染的病理报告结果。后续又有逝者本人生前和逝者家属志愿捐献逝者遗体。

为什么尸体解剖很重要?

在本次解剖中,发现死者肺部损伤明显,结合死者住院时CT片,提示COVID-19主要引起深部气道和肺泡损伤为特征的炎性反应。从此例系统解剖大体观察,肺部纤维化及实变没有 SARS 导致的病变严重,而渗出性反应较SARS明显,考虑可能与患者从确诊到死亡仅15 天,病程较短有关,此有待更多组织病理学验证。死者胸腔积液量不多,淡黄色清亮液体,未见大量胸水产生,提示胸腔病变并非浆液性炎症。右侧肺与胸膜重度粘连,提示此例可能合并感染性胸膜炎。患者年龄大,有多发性脑梗死及脑血管病后遗症,肉眼观大脑组织未见感染特异性表现,病毒是否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有待组织病理学验证。尸检并未提示肾、脾、消化道器官等其他脏器有明显的损伤,因此COVID-19对其他器官是否造成损伤证据并不足,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病理研究。

遗体解剖主刀医生刘良告诉记者,如果不进行遗体解剖,针对新冠病毒的战役基本上是“盲打”。通过尸体病理解剖,对了解患者的临床病理改变、患病机制等有重要帮助,并能从根本上分析新冠病毒感染的致病性和致死性,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11例患者病理解剖(临床诊疗的指南针)(1)

有捐赠的遗体才能开展病理解剖,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但在中国传统思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影响下,多数人不能接受死后解剖。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却更显得捐赠遗体的人体现的勇气与决心。正是他们无私的奉献,让医学生从课本到实体,对理论知识理解地更透彻,学习更扎实。医学界尊称遗体捐献者为大体老师,每次解剖,都是怀着感恩和敬畏的心情开始。大体老师虽然已不能言,却在无声地奉献着,引导医生们走向正确的治疗方向。一位医学院院长捐献者说过,“我宁愿我的学生在我身上划错千万刀,也不愿他们在救人时划错一刀”。

心怀感恩,向每一位大体老师致敬!有你们的奉献,临床医生会找到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方向,治愈更多的患者。你们,并没有离去,你们用身体诠释了生命的另一种意义!

11例患者病理解剖(临床诊疗的指南针)(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