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时,我们经常能听到有些克制的姑娘说“不能再吃了,不然胃要被撑大了!”

胃是人体十分重要的消化器官,每天的饮食都需要胃部进行食物的消化,才能吸收里面的营养物质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很多人就提出这样的疑问,大量摄入食物之后胃部是否会越来越大?如果经常处于饥饿状态,是否胃部的容积会越来越小,针对这一个疑问需要去深入了解。那么,这种说法是否有依据呢?

胃是会越饿越小吗(胃会越撑越大越饿越小吗)(1)

很多人认为长时间大量摄入食物,胃部容积会越来越大,胃部会比原本体积要大一些。如果经常处于饥饿的状态,没有营养物质提供,胃部的体积就会变小,从整体上来看胃部的体积就比正常人也要小一些,其实这种说法是没有依据的。

胃部的大小都是处于正常状态,因为胃部是有一定的弹性的,在摄入很多食物之后胃部确实会撑大一些,但是其弹性会让其恢复原本的状态,在食物消化之后胃部就会恢复原貌。不摄入食物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而不是导致胃部体积变小。

长期吃撑或饥饿会改变胃容量吗?

我们的胃是一个肌性器官,意思就是它是由肌肉构成的一个房子,而且是好几层肌肉。

胃壁最内层是各种胃腺体细胞,能够分泌胃酸、蛋白酶原及一些胃肠激素。胃壁里的几层平滑肌之间存在肌间神经丛,一直在周期性地进行发放电冲动,维持胃壁的收缩,使胃在平时就处于一种轻度收缩的状态。胃在完全空虚时略呈管状,容量约为50mL,在高度充盈时呈球囊状,容量可达2L。

胃从上到下分幽门部、胃窦部、胃体部、贲门部、胃底部,但其实我们进食的时候,即使吃再多的食物,大多也只是局限在胃窦部和胃体下部,其他部分是没有食物的,主要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

当我们进食的时候,胃会出现容受性舒张,就是胃的容积变大,为容纳食物做好准备,同时胃内腺体分泌增加,排空延迟,蠕动增强,为的就是让食物在胃内充分和胃液混合,将食物形成食糜,一定程度上消化蛋白质,为下一步在肠道的吸收做好准备。含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较短,而含蛋白质和脂肪多的食物停留较长,混合食物一般胃排空时间为4~5小时。这也就决定了我们三餐的间隔。

当食物排空后,胃又恢复了原来的形态,胃壁内的肌间神经丛不断的发放基础性的电冲动,维持胃处于一个轻微收缩的状态。

所以不管是经常吃撑或者饥饿,都不存在将胃容量撑大或者缩小的问题,因为胃的形态根据有没有食物,有多少食物,本来就是不同的,我们的胃具有非常良好的伸缩能力。

经常吃撑或饥饿很伤胃

无论吃撑或者饥饿,胃容量既不会被撑大,也不会饿到萎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任自己的饮食,想吃就吃,想饿就饿。

相对胃本身的形态,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胃黏膜的问题。长期吃撑或饥饿对于胃黏膜和胃的功能是有明确影响的。

我们的胃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一个主要刺激就是食物,长期饥饿,缺乏食物的刺激,会导致胃酸分泌不足,影响食物的消化,同时粘膜腺体由于失用,可能出现萎缩的情况,注意这里是粘膜腺体的萎缩,而不是胃本身的萎缩。

同时长期饥饿,由于缺乏食物的刺激,胆汁长期滞留在胆囊不排出,造成水分吸收增多浓缩,时间长了容易引发胆结石。

长期吃撑的时候,会明显影响胃的排空功能,出现腹胀,长此以往,导致慢性胃炎,引起消化功能下降。

另外,如果一次性吃得太撑,还有可能出现呕吐、急性胃扩张甚至胃穿孔等问题,想象一下气球被吹到极限后的场景,就知道后果有多可怕了吧!

总之,我们的胃并不会因为多吃或饥饿而导致容量的改变,但我们也应该尽量避免长期吃撑或饥饿,保持规律的三餐,你对胃好,胃才对你好。

如何提高胃部功能?

1、三餐规律饮食

如果想要维持胃部健康状态,最重要的就是饮食科学合理,三餐都要合理摄入食物,才能够维持胃部健康。很多人不注意这个问题,饮食不规律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导致胃部功能受损,此时胃酸分泌出来之后没有食物进行消化,会直接对人体胃黏膜造成损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比较明显。

如果想要改善这种情况,三餐应该按时摄入食物,才能获取营养物质,维持胃部功能良好,防止胃部病变出现。

2、每顿饭吃到七八分饱

为了保养好胃部,应该注意饮食的科学合理,在饮食过程中应该注意控制好摄入食物的量,一般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即可,很多人不注意这个问题,总是吃太饱或者摄入过少的食物,都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吃太饱的情况下容易增加消化负担,对肠胃保养不利。

而摄入的食物量过少有可能会让身体需要的营养物质缺乏,同样也会让身体受到损伤。因此在促进健康的过程中应该把握正确的饮食方法,每顿饭吃到七八分饱即可,才能维持身体健康状态。

由此可见,胃部会越撑越大,越饿越小,这种说法是没有依据的,因为人的胃部容积是接近的,而且本身胃部具有一定的弹性。如果不是长期坏习惯导致胃部发生病变,一般胃部的容积、体积等不会有太明显的改变。而想要提高胃功能,关键还需把握正确的饮食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