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于1987年所著的一部长篇爱情小说。在中国的销量很高,被旅美学者李欧梵列为20世纪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部文学名著之一。

书里有两位性格迥异的女主角——优雅娴静的直子和活泼灵动的绿子。两个女孩都在生活中遭受了失去至亲的重大打击,直子去了精神休养院“阿美寮”,最后没能走出抑郁的泥沼;而绿子经过一番旅行后重振旗鼓,换了新的住处,勇敢的展开了新生活。

初读此书,我只是觉得直子太过软弱。如今再次重温,才读懂了直子所说的“深井”其实是人人都有可能滑入的深渊,而绿子成功逃脱,也有幸运的成分。

直子是抑郁症吗(绿子却更加热爱生命)(1)

小林绿子

1.过于内向者视线只有自我世界,容易与外界失去联系。

直子与木月的悲剧,就是一对内向者互相抱团,互为世界,最后互相毁灭的故事。

内向者的视线是习惯于关注“自我”的,与外界的人交谈会消耗他们的精力。他们靠独处来获得精力的补充与内心的稳定(外向的人反之)。于是这就带来一个危险的陷阱:一部分内向的人,因为某种特殊的巧合,可以不与外界接触。他们也没有与人交流的自觉,于是躲在自己的舒适圈里,浑然不知。

直子和木月,从小到大,青梅竹马,两家也互相认识。他们一起成长,青春期的直子来了例假,哭着找的第一个人竟然是木月。直子这样描述他们的关系:“就像荒岛上两个光屁股的孩子,如果有人指出不妥,他们反而会奇怪。”

从这里可以看出,直子认为这段关系是如此可靠和安全,从而产生了依恋。于是她认为,这就应该是“爱情”了吧。

可木月后来发现了,这并不算得上“爱”,不能叫情侣关系。木月说直子“把爱情和一些别的什么混淆了”。这些别的什么,指青春期对身体探索的好奇心、相处的安全感等。

木月知道,这稳定的“爱情”,只是两个囿于舒适圈的内向者的自我欺骗。

于是,木月在高中的时候开始接触渡边,并与他成为好朋友。木月此时想要通过渡边逃出这个“二人的孤岛”。木月是决绝的,他让渡边加入进来,成为三人团体,全然不顾直子把他当成男友的期许。死前也只愿意和渡边逃课打桌球,没有给直子透露只言片语。他摆脱不了直子,没法交新的朋友,他既厌烦至极,又孤独至极。

木月和直子是精神上的连体婴,永远不能独自去交一个陌生的朋友。

这样的压力,把木月逼上了绝路。

而独自被丢下的直子,失去了木月这个庇护所,成为在真实世界中赤裸裸的存在。她的精神很快在这种前所未有的情况下崩溃了。

后来在东京上大学,直子又找到了渡边,只是因为渡边也拥有关于木月的记忆。渡边在书的开头说:“直子从没爱过我。”的确如此。

直子在和渡边一起过生日的时候曾说:“如果一个人18岁之后是19,19岁过完了又是18,那该有多好?”

这体现了直子对于孤岛模式的恋恋不舍,她也提过:“随着时间增长,这些都要付出代价。”这些,指的就是与木月互为温室。他们小时候没有受到内向者要接受的人际交往上的磨练,而长大了,不能不离开家门,去往社会。二十岁的直子,觉得自己没有与陌生人交往的能力,举步维艰。于是她进入了一个“大温室”——阿美寮。这里全是一群和外界“断联”的人。

直子希求渡边君做她的下一个“温室”。但一来渡边必不可能与木月那般贴合默契,二来渡边虽然内向,但外部交往也能得心应手,并不需要直子。渡边对直子的是正常的爱,但这并不是直子要的。

于是直子也迷惑无门,与木月做了一样的决定。

这也可以说是阴差阳错的宿命。如果木月和直子小时候没有认识,也许儿时的他们会跌跌撞撞学会和世界打交道,受伤也好,哭泣也罢,成人的他们却是有生命力的个体。

内向者需要有自己突破的意识。虽然在外界交往上会有些困难,但这些是在社会立足生根的必要技能。

直子是抑郁症吗(绿子却更加热爱生命)(2)

渡边来阿美寮看望直子和玲子

2.深刻≠正确,过度思考容易迷失。

“我隐约感觉到,深刻未必是接近真实的同义词。但无论我怎么认为,死都是深刻的事实。在这令人窒息般的背反性当中,我重复着这种永不休止的圆周式思考。如今想来,那真是奇特的日日夜夜,在活得好端端的青春时代,居然凡事都以死为轴心旋转不休。” ——渡边彻

内向者容易耽于思考。书中的内向者:渡边、直子、木月、玲子等,口中大部分讨论的全是一些思想上的、回忆中的事情。这是他们的特点,过度的分析某事某物,总以为下一个结论是正确的。

于是他们总在思考,带着忧郁而迷茫的表情。这种思而不得的伤感会让人沉湎其中,忘记负面情绪对自己身体和心理持续的伤害。

绿子作为他们的对照,没有任由自己在忧郁的情绪中停留。父母不给她买厨具,她就自己省下买内衣的钱去买;在贵族女校作为班里家境最卑微的学生,能客观而不带任何贬低地,充满怜惜之情地评论自家“我可怜的小林书店”;在父亲重病时,她对她喜欢的男生撒谎说“父亲去了乌拉圭”,不给对方负面情绪,也哄了自己开心;父母双亡,20岁出头的她,办完葬礼精疲力竭,也不让自己停下,去了奈良和青森,一回东京就背着旅行包约渡边出来喝酒。

虽然书里侧重描写绿子开朗活泼,但她背后的艰辛和痛苦并不比其他几位主角少。她在这沉闷的故事中脱颖而出,全要归功于她的行动力。她努力让自己向前看,往前走,无论是身体和心灵,都不能止步不前。

所谓深刻一词,是让人感到,曾经的想法只是肤浅的圈套。但出了一个圈套何尝不会进入另一个圈套呢?

而真实是有底的——真相或许不够深刻,可它够真实。

绿子并不深刻,但她在俗世生活中每一步都走得正确。她是一个实战家,用实践代替思考的冗余和虚幻。

追求深刻,就是重复“圆周式思考”。费力却看不到终点,最终在许多疲惫的想法中只能找到可怕的迷茫感。

思考者要警惕这样的陷阱,时刻检查自己有没有一直在原地打转。最好的方式就是投入现实世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直子是抑郁症吗(绿子却更加热爱生命)(3)

渡边和直子漫步森林

3.人不能绝对孤独的生存下去。要多和外界接触,才能寻找到更多生活的意义。

书中的大部分篇幅,都在描写主人公渡边君在直子与绿子间徘徊不定,也同时表现了这本书关于“孤独”和“自我救赎”的双主题。

相比起直子,绿子的幸运在于她是个外向的乐天派,而且没有一个互相囚禁的青梅竹马。她从小就一个人孤零零的扛起了世界给她的悲伤、嫉妒、失落、气愤,学会了自己消化情绪,熟练了在社会里与人相处的本领。当她成为一个大人时,即使有再多艰难险阻,她也有毅力和决心挺过去。

父亲重病时,绿子可谓过得相当艰难,“接屎接尿接痰擦身子都是一个人干”。亲戚见到她把医院食堂的饭菜吃的干干净净,在一边冷嘲热讽绿子“好胃口”却闭口不提她有多辛苦。绿子说:“我有时也伤心,我有时也筋疲力尽,我有时也恨不得大哭一场。”

在这种可怜的境况下,只有姐姐和她一起支撑这个家。而姐姐的婚期将近,绿子心里孤单的情绪可想而知。她这段时间对渡边热情的追求,又是叫他出来看电影,又是叫他来家里吃饭。她感受到自己缺爱的情绪,便大大方方,直截了当地要求渡边爱她。

或许绿子对处理困难的境况有天赋,又或许,我认为她是性格致使,无意为之——越是令人悲伤的情况下,她越是跟所有人尽可能多接触。对于那些能够拯救她,让她开心的人,她不惜放下面子,“死缠烂打”地讨好对方,与对方交流,不把痛苦憋在心里。

武志红说过心理学中的一个观点“让痛苦流动”。绿子这里的做法显然就是不去抵抗,坦然接受痛苦的情绪,包容糟糕的结果,并唤醒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进而一件件解决这些事情。

人们需要有人来分担痛苦。

人既然进化成为群居动物,那孤立对于人类来说就是危险的。当你觉得情绪上无法承受,就要走到人群中去向外界寻求帮助。

即使暂时没有合适的,帮助你的人,也最好在热闹的环境里多走走看看。思考不一定能化解悲伤,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让丰富的外界转移你的注意力,让内心世界的伤害暂时被淡忘。回过头来,也许那个纠缠你的执念已经消解,也许那个迷茫的问号已有答案。

直子是抑郁症吗(绿子却更加热爱生命)(4)

渡边与绿子


End.

我是咩谢尔,从书与戏中感悟生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账号@咩谢尔

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