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导读:如何表现当代观众的真实生活?如何从编剧、导演、表演到后期制作都做到进一步的推陈出新?今天(6月13日),多位知名编剧、导演、演员等创作者齐聚“打造永不落幕的中国剧场——现实题材电视的创作与创新”论坛,共同探讨现实题材剧的创作心得与未来的创新方向。

好看的电视剧推荐我的前半生(真人秀比剧好看)(1)

文 | 大魔王

今年4月初,广电总局曾召开全国电视剧创作规划会议,会上广电总局局长聂辰席作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报告,题目是:“打造永不落幕的中国剧场”,并在会上提出了电视剧高质量发展的五个方向,为电视剧创作进一步指明道路。

实际上,去年以来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向,即回归经典、回归创作规律、回归现实主义,出现了包括《人民的名义》、《我的前半生》等现实题材剧,成为了市场爆款。

作为当前电视剧的主流和未来的大趋势,今年以来现实题材再次回暖。然而电视剧要达到真实可感、切中人情人性和时代脉搏,并非易事。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与受众的分化使得电视剧市场更加多元,观众的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都对电视剧创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实题材回暖是好事,但不可避免地又会出现一窝蜂、跟风现象。未来爆款会出在哪?创作趋势如何走?在今天的上海电视节白玉兰论坛上,针对现实题材剧的一系列问题,知名编剧、导演、演员们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

论坛嘉宾:

何晴| 编剧,代表作《小别离》《买房夫妻》

李潇| 编剧,代表作《恋爱先生》《好先生》

刘江| 导演,代表作《归去来》、《媳妇的美好时代》

沈严| 导演,代表作《我的前半生》、《中国式关系》

王雷| 演员,代表作《平凡的世界》、《爱情的边疆》

殷桃| 演员,代表作《鸡毛飞上天》、《温州一家人》

主持人:

李星文| 电视剧研究者、文艺评论家

好看的电视剧推荐我的前半生(真人秀比剧好看)(2)

现实题材的“五字原则”——假、旧、灰、偏、浅,用排除法为创作指明方向

Q:作为现实主义题材的高手,以往创作现实主义题材的经验心得是什么?

何晴:现实题材回暖,但真正能切中老百姓痛点的作品不多。福楼拜曾说过,19世纪以后没有小说了,因为之前的伟大作品写遍了人世间所有的悲欢离合、七情六欲。但20世纪仍然有伟大作品,因为时代在变,人的感情也在变,这是无穷尽的源头活水。

作为编剧,剧本就像呈现大厦的第一块地基。因此选材方面,第一,要紧贴时代的变化。第二,要有识别度。因为相似的情节、故事已经有很多,我们新选的题材想要脱颖而出,一定要跟别人不一样,要有识别度。

李潇:我永远在头疼下一个戏写什么。我经常问一些周围90后、00后的小朋友们,最近看什么,喜欢看什么样的电视剧?得到了一个让我很沮丧的回答,他们现在看真人秀远比电视剧多。

比如最近很受欢迎的真人秀《heart single》(心脏信号),周围很多女孩喜欢,我研究了一下突然明白,这个节目是在用戏剧的理念做真人秀,从人物设置到感情线、高潮以及反转,完全有戏剧规律,就像一个电视剧。为什么这些小孩喜欢看真人秀更胜于电视剧?因为一旦设定为真人秀,他们觉得这是真的。年轻观众愿意看真的东西。

电视剧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真实和戏剧结合起来。怎样从生活里的人物关系、情感关系和事件中挑取最真实的部分呈现给他们,这是我从电视剧之外得到的启发和灵感。

李星文:现在是情景上位、逻辑退位的时代,电视剧需要很长的逻辑链条才能完成故事,但综艺只是一瞬间把大家带入小却幸、小忧伤的情景就赢了。我认为戏剧属于艺术的范畴,真人秀属于娱乐范畴,二者分流互相不碍事。不用担心真人秀上位了,电视剧恐慌。真人秀聚集了不少从业者,只要写一个关于真人秀的电视剧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沈严:我和刘江导演差不多大,都是60后,我认为60后和70后的导演是做现实题材责无旁贷的一代人。我们亲眼看见文革之后改革开放的过程,亲历了中国从经济到生活各个方面的改变,这无疑是最大的创作财富。

刘江:心得谈不上,我有很多困惑。比如真人秀和戏剧的关系,真人秀在某些方面是真的,但戏剧都是假设性的,跟所谓的真人秀的“真”不是一回事。李京盛老司长(总局电视剧司前司长)曾提出过“关于现实题材的五字原则”,用排除法来选择创作的方向,除去“假、旧、灰、偏、浅”,它们的对立面即真的、新的、积极的、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刻主题的,这是现实题材剧要做的。

好看的电视剧推荐我的前半生(真人秀比剧好看)(3)

殷桃:导演困惑,其实演员更困惑。我们所处的位置更被动。我经历了电视剧发展的十几年,零几年毕业后正赶上好机会,有很多好题材。后来几年演员很想演,但是没有这样的剧本。

我认为这是从业人员和观众之间信任关系的丢失,我们认为观众不爱看这种戏,所以不拍,观众认为是你们拍不出来好看的戏。去年以来这种信任关系开始重建,好像又回到了10年前,有很多现实主义题材的剧本出现。

王雷:我现在不是特别困惑,反而越来越清晰。我在中戏学习时期,看到了很多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比如陈道明老师的《围城》、王志文老师的《过把瘾》。现实主义作品,并不一定是说现代戏,而是现实主义地客观反映当下时代的人、事、情感。

现实主义题材对于演员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因为需要深入时代环境、人物职业,理解之后才能表达,否则只是停在表面、照本宣科,没有意义。演员通过学习走进人物,也是对剧本的二次创作给予力量,这是良性循环。

鉴别伪现实剧关键:人物 逻辑

现实题材剧回暖,“一窝蜂”现象难避免

Q:如何辨别“伪现实题材剧”?

何晴:鉴别伪现实主义,主要看人物。比如呈现的人物在海平线之上的仅仅是五分之一,还有五分之四是海平面之下观众看不到“冰山部分”,其中五分之一包括人物底气、真实性,五分之四包括人物性格、职业、父母、人物关系、小传、情感经历,包括编导演对人物给予的情感等,这些都是在冰山之下。

伪现实主义不存在冰山之下的部分,只有上面部分,这是鉴别的方式。主要还是看人物的生动和扎实程度。

好看的电视剧推荐我的前半生(真人秀比剧好看)(4)

李潇:我到现在还不太明白什么是伪现实主义,每个人心里的标准都不一样。我觉得偶像剧就不是伪现实主义,只是剧种的分类。并非只有现实正剧才是现实主义剧,其他的都是伪现实主义,我认为只要有行为逻辑、情感逻辑,就不算是伪现实主义剧。

沈严:真人秀和电视剧的很大区别在于“逻辑相信”——这四个字对我来说特别重要。逻辑相信是否存在?戏怎么演、怎么拍?演员关于剧本的问题我要答上来,这是现实主义的基础。

现在看很多剧本项目时,我有一个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一旦看到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职业涉及到广告公司、时尚杂志社、电视台,剧本就可以不看了。因为即使故事写的是关于现实题材的戏,我也认为编剧创作者根本没有做逻辑相信的事情,没有真的投入到生活当中,找创作现实题材基础的东西。

李星文:沈严导演对于广告公司、时尚杂志、电视台的看法是一种偏见,跟他个人的经历有关系,因为他毕业以后没有直接拍电视剧和电影,他直接拍了广告片,所以打交道的过程不太愉快,造成了终身的误会。(玩笑)

刘江:我觉得伪现实主义不光是“冰山”的事,悬浮剧或者玄幻剧也需要“冰山”,这是逻辑,是创作跟观众建立阅读关系的前提。我理解的现实主义应该要反映当下的生活,反映时代和真实的人性,其实很多玄幻剧也折射了真实的人性,有时候很难分辨。

殷桃: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说,除去技术层面的问题,演员的心态问题很重要。首先要有正确的心态,把自己藏到角色之后,有些东西打着现实主义的旗号彰显个人魅力。但凡剧中角色和演员不同,生活的年代不同,都需要演员从另一个角度表演、思考。

王雷:我想举几个伪现实主义剧的例子,一直也没有想出来。伪现实主义其实就是假现实主义。首先现实主义塑造的人物形象,首要目的为了打动观众,之后才有引人深思的东西。

从演员的角度来说,现实主义不一定就是现代戏,而是一种创作意识,对当下时代那个阶段的人的具体表达。现实主义对演员来说就是具体,越具体表达会越丰富,能够带给观众更多想象。

Q:去年以来现实题材剧回暖,呈现出了哪些趋势?

沈严:在这个话题上我要唱反调。今年以来,大家都认为现实题材剧的好时代来了,受到了普遍关注。尤其上海电视节期间,同行们谈的项目几乎都是现实主义题材,这很可怕。

过去有段时期,大量的婆媳剧让观众看吐了,后来开始流行小鲜肉的剧,到了今天我们突然说IP不好、小鲜肉不行,一起重新扛现实主义的大旗。这不怪观众,怪我们自己,创作者的思路是否需要反省了?

今天,问题又来了。在倡导现实主义题材的时候,一定要想什么样的现实主义题材是可以长久做、可研究的,而不是一窝蜂。

李潇:我们特别容易干什么都一窝蜂。去年《我的前半生》热播之前,这种故事在市场上特别难卖,但火了之后,很多类似的故事出现了,市场规律就是这样。

在趋势和创新方面,我认为除了题材本身,还可以关注在拍摄手法、视听语言上。相比优秀的美剧、韩剧、英剧,国产剧在表现形式、播出方式、视听语言方面比较单一。

比较同期的韩剧、英剧、美剧,已经不再是一个镜头对着演员拍,中景、远景、外景……比如现在我在台上,精神分裂成两个人在打架。其实这种好玩的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对电视剧来说是缺少的,我们需要想出专门属于电视剧的独特的视听语言方式,更适合现在的小屏、片段式观看。

何晴:艺术需要独特性。我想谈的是批判现实主义,目前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凤毛麟角,但在现实题材剧里如果带有批判现实主义的意识,就会特别高人一等,显示出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这很有意思,其实审查就是一个线而已。

创作者不光是呈现,也可以带有审视意味的批判,比如《中国式关系》、《归去来》批判不同价值观、批判官商勾结等等,这样的意识让作品更生动、更高级。

刘江:我有点迷茫,一窝蜂问题很难解决,因为我们的故事太多了,很多人为了保险就要跟风,这是难以避免的。跟风是出于本能,但是不能倡导。很多时候创作不掌握在创作者手里,而是在老板、资本的手里,这也是现状。

殷桃:在技术上面要创新,但有一件事要往回走,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要遵循,最简单的一件事就是给时间。我曾经遇到这种情况,某一部戏找到我,角色我很喜欢,但是时间不行,对方就说没有问题,女一号的戏份20多天拍完。从我的角度不能理解,怎么可能在20多天把戏拍完?这样的作品肯定不可能出好的状态。

我刚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创作环境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样子,这一点我希望往回走。

好看的电视剧推荐我的前半生(真人秀比剧好看)(5)

爆款更有可能出现在冷门领域

短剧集给编剧和导演们创作“松绑”

Q:现实题材剧的未来创作方向?新的爆款会出现在哪个领域?

何晴:我真的不知道什么会成为爆款。作为一个编剧,这不是我考虑的问题。

至于我自己的创作方向,第一,紧跟时代。现在的90后、00后们出生在互联网时代,他们跟时代共融、接纳的东西不是我们想象得到的,我希望一直有新鲜的东西体现在创作中。

第二,还要有古典主义的初心。王安忆说,人心总是古典的。不管是几千年文明,人心的真善美、对于爱的追求、对于自我不断努力的进步,这些是永恒的。创作要紧紧地把住这一点,才能成为精神引领。

李潇:爆款不可能存在于大家众所周知的大IP剧中,以及拥有特别一线的演员,大平台、高投入的剧中,因为它们万众瞩目,观众的期待值很高,所以收视率、点击率好了是应该的,摔了就是扑街了。

爆款往往会出现在不被关注的、冷门的领域。我们都想成为爆款,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反而成为了爆款压力会更大。

从创作方向上来说,怎么找题材?我会选择在周围新认识的朋友,和他们聊人生经历,选择相对来说最传奇的人物,写成自传拍出电视剧自传,在里面加入很多戏剧处理方式,这是我个人接下来的创作方向。

刘江:爆款很难提前预知,一般都是后总结,我觉得几乎没有太多规律可循。这不是我们考虑的,曾经的从业经历告诉我,预期特别好的结果一般,但是有些没有寄予那么大希望的,反而获得了好成绩。

Q:作为传统剧作人,有无感受到网络剧的威胁?是否有投身其中的愿望?

沈严:网剧大有希望,我特别想尽快地投身到里面。电视剧创作人员有一个苦衷,就是电视剧太长了,怎么也不可能一年创作出30集、40集的电视剧,保证集集都好看。但是网剧不一样,平台越来越灵活机动,比如一部三季的剧,每季12集,首给编剧松绑了,对导演来说也松绑了。

何晴:网剧最打动我的就是“短”,我一直觉得十几年前,一部电视剧20集的时候是最好看的时代,编剧好写、导演也好做,非常精细、非常好看。但现在越来越长,肯定会带来一些问题,网剧短,且它的题材比台剧更丰富,网剧很有生命力。

李潇:网剧其实有长的一面,这种长指的是伴随式。国外的经典剧集《六人行》、《欲望都市》,都是伴随式的电视剧,很多人看着剧从青春期到成家立业,剧的10年也是个人成长的10年,看的人永远不会忘记在自己身上留下的痕迹、对于成长的影响。

中国电视剧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它的形式没有办法做到伴随式,但是网络提供这种可能性,短和长不矛盾,反而更容易做到短小精悍,可以随时置换创作的“发动机”,发动机用完了拖沓了,马上可以换另外其他的。偏系列的剧很容易做成品牌,从商业角度来说也是网站的品牌,这是网剧该走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