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公元220年—公元266年)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的势力逐渐增强,形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气势,此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之所以称魏,是因为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因此汉献帝封其为“魏公”、“魏王”。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至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下面将曹魏部分重臣,谋士,将帅等辑录如下,并对部分人物做一简介。

三国曹魏名人录 三国人物之曹魏人物辑录及部分简介(1)

88.邓颺(yáng)字玄茂,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曹魏时期大臣,东汉名将邓禹之后,权臣曹爽亲信之一。

邓飏为人贪财好色。曾许诺授臧艾官职,其以父亲的侍妾送与邓飏,所以京师为之语:“以官易妇邓玄茂。”曾历任尚书郎、洛阳县令等职,魏少帝曹芳在位时掌权的大将军曹爽任邓飏为侍中、尚书。

正始十年(249年),曹爽兄弟陪同皇帝曹芳到明帝高平陵扫墓,此时司马懿发动政变,封锁洛阳城和接管曹爽和中护军曹羲的军队。曹爽兄弟最终都决定向司马懿投降。事后曹爽被控告谋反,邓飏等党羽与曹爽一同被捕,被指控与曹爽同谋,被诛杀、夷三族。

89.杨伟,字世英,冯翊人。三国时期曹魏宗室曹爽的参军。能直言,明帝治宫室,上谏批评,曹爽发卒六、七万人进击关中,又为爽陈形势,劝退兵。

90.丁谧(mì)字彦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典军校尉丁斐之子。是曹爽的亲信之一,与何晏、邓飏一同被称为台中三狗。太和中居于邺城,因对诸侯王无礼而被明帝曹叡逮捕,旋即因为功臣之子的身份被释放,之后受到曹爽引荐,拜度支郎中,明帝曹叡去世后升任散骑侍郎,不久转任尚书,架空司马懿、囚禁郭太后的计谋皆出自丁谧之手,因此司马懿对丁谧十分痛恨。高平陵政变后,丁谧、邓飏、李胜等曹爽死党先后被捕,不久,被指控与曹爽同谋而被处死,夷灭三族。

三国曹魏名人录 三国人物之曹魏人物辑录及部分简介(2)

91.丁斐,字文侯,丁谧之父。期初追随太祖,太祖以斐乡里,特饶爱之。后为典军校尉,总摄内外,每所陈说,多见从之。建安末,从太祖征吴。斐随行,自以家牛羸困,乃私易官牛,为人所白,被收送狱,夺官。其后太祖问斐曰:“文侯,印绶所在?”斐亦知见戏,对曰:“以易饼耳。”太祖笑,顾谓左右曰:“东曹毛掾数白此家,欲令我重治,我非不知此人不清,良有以也。我之有斐,譬如人家有盗狗而善捕鼠,盗虽有小损,而完我囊贮。”遂复斐官,听用如初。后数岁,病亡。

92.毕轨,字昭先,东平(治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东)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东汉典军校尉毕子礼之子,官拜凉州刺史。

黄初年间历任太子文学、长史等职。太和六年(232年),因攻打鲜卑战败被免官。正始年间,掌权的大将军曹爽拜毕轨为中护军,之后升任司隶校尉。高平陵政变结束后,被指控与曹爽等人谋反,不久被诛杀,夷灭三族。

93.李胜,字公昭,荆州南阳人。三国时曹魏大臣,议郎李休之子。

曹芳即位后,曹爽辅政,李胜先后担任洛阳令、征西长史、荥阳太守等职,并成为曹爽集团的重要成员,曾借出任荆州刺史探听司马懿病情,高平陵政变结束后还未至荆州赴任便被逮捕,随即与曹爽及其党羽一同被杀,惨遭夷族。

94.李休,字子朗(李胜之父),东汉末年张鲁部将。少时为避黄巾之乱,迁至汉中郡,为张鲁帐下军司马,驻守南郑,建安二十年(215年)随张鲁一同归附曹操,赐关内侯,任为散官骑从。魏国建立后,历任上党、钜鹿太守,召拜议郎。

三国曹魏名人录 三国人物之曹魏人物辑录及部分简介(3)

95.桓范,字元则,沛郡龙亢县(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文学家、画家。建安末年,担任丞相府掾,联合王象等共同撰写《皇览》。延康元年,担任羽林左监。魏明帝时,历任中领军、尚书,出任征虏将军、东中郎将、兖州刺史等。正始年间,授大司农,为大将军曹爽出谋划策,号称“智囊 ”。高平陵政变(249年)发生后,力劝曹爽挟带皇帝曹芳进入许昌,没有得到采纳,最终被太傅司马懿诛杀。

96.鲁芝,字世英,扶风郡郿县(今陕西眉县)人。魏晋时期名臣。官至光禄大夫,位特进,封阴平侯。泰始九年(273年)卒,时年八十四。谥号“贞”。

97.杨综,字初伯,安定人, 魏国辅政大将军曹爽的参谋,魏臣,主簿。曹爽降,先纳印绶,杨综扯住印绶而哭曰:“主公今日舍兵权自缚去降,不免东市受戮也!”爽曰:“太傅必不失信于我。”于是曹爽将印绶与许、陈二人,先赍与司马懿。后曹爽被司马懿戮于市。有人告杨综谋反,司马懿赦免了杨综,后官至安东参军。

98.何晏,字平叔,南阳郡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玄学家,东汉大将军何进之孙。

何晏之父早逝,司空曹操纳其母尹氏为妾,他因而被收养,为曹操所宠爱。少年时以才秀知名,喜好老庄之学,娶曹操之女金乡公主。魏文帝在位时,未被授予官职。魏明帝认为何晏虚浮不实,也只授其冗官之职。大将军曹爽秉政时,何晏与之共事,得以累官至侍中、吏部尚书,典选举,封列侯。高平陵之变后,与大将军曹爽同为太傅司马懿所杀,被夷灭三族。

三国曹魏名人录 三国人物之曹魏人物辑录及部分简介(4)

99.许允,字士宗,字士宗,高阳(今河北省保定市)人。 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名士,官至中领军。与李丰、夏侯玄相亲善。因李丰等谋诛司马师以及建议曹芳夺司马昭之兵讨伐司马师等事情,被司马师流放到乐浪,途中去世。

100.许奇,字子泰(许允之子),

101.许猛,字子豹(许允之子)

102.许遐,字思祖(许奇之子)

103.许式,字仪祖(许猛之子)

104.王经,字彦纬,冀州清河郡人,三国时代曹魏大臣,历任江夏太守、雍州刺史。正元二年(255年),蜀将姜维攻入陇西郡时,他率军出狄道城迎击蜀军,被击败。被包围在城中,陷入穷途末路的境况。幸亏得到大将陈泰和邓艾的援助,合力击破姜维,才脱险。此后,他被朝廷召回。不久迁司隶校尉、尚书。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召见王沈、王经、王业,提出进讨司马昭的计划。王经进谏,但曹髦不听;王沈、王业向司马昭告密,王经不从。司马昭弑君后,王经因未向司马昭告急,而和其母一同被处死。

105.崔洪,字良伯,崔赞之子,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西晋时期大臣,曹魏尚书左仆射崔赞之子,历治书侍御史、尚书左丞、吏部尚书,后因杨骏案被罢黜。后来,再度被启用,出任大司农,卒于任上。

三国曹魏名人录 三国人物之曹魏人物辑录及部分简介(5)

106.荀彧(yù),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举孝廉出身,任守宫令。董卓执政后弃官归乡,率领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调离中枢,于寿春忧郁而亡(一说服毒自尽),享年五十岁。获谥为“敬”。魏咸熙二年(265年)被赠为太尉。

107.荀淑,字季和(荀彧之祖父)

108.荀爽,字慈明(荀彧之叔父)

109.荀靖,字叔慈(荀淑之子)

113.荀衍,字休若(荀彧之第三兄)

114.荀谌,字友若(荀彧之第四兄)

115.荀闳,字仲茂(荀谌之子)

116.荀融,字伯雅(荀衍之孙)

117.荀恽,字长倩(荀彧之子)

118.荀俣,字叔倩(荀彧之子,荀恽之弟)

119.荀诜,字曼倩(荀彧之子,荀俣之弟)

120.荀寓,字景伯(荀俣之子)

121.荀顗,字景倩(荀彧之子,荀诜之弟)

122.荀粲,字奉倩(荀彧之子,荀顗之弟)

123.荀頵,字温伯(荀恽之孙)

124.荀崧,字景猷(荀頵之子)

125.荀羡,字令则(荀崧之子)

126.荀攸,字公达(荀彧之从子)

127.荀昙,字元智(荀攸之祖父)

128.荀昱字伯脩(荀昙之兄)

110.祢衡,字正平,平原郡般县人,东汉末年名士。个性恃才傲物,和孔融交好。孔融向曹操推荐祢衡,但是祢衡称病不肯去,曹操封他为鼓手,想要羞辱祢衡,却反而被祢衡裸身击鼓而羞辱。后来祢衡骂曹操,曹操就把他遣送给刘表,祢衡对刘表也很轻慢,刘表又把他送去给江夏太守黄祖,最后因为和黄祖言语冲突被杀,时年二十六岁。黄祖对杀害祢衡一事感到十分后悔,便将其加以厚葬。

三国曹魏名人录 三国人物之曹魏人物辑录及部分简介(6)

111.严象,字文则,司州京兆人,东汉末年政治人物。少聪博,有胆智(《三辅决录》)。荀彧推荐给曹操,以为督军、御史中丞,进入扬州讨伐袁术。适逢袁术病死,曹操表为扬州刺史,曾举孙权为茂才。公元200年,为孙策手下庐江太守李术所杀,时年38岁。

112.韦康,字元将,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东汉大臣、书法家,太仆卿韦端的儿子。身材魁梧,雅度弘毅,起家京兆郡主簿。举孝廉出身,得到荀彧的推荐,受到曹操的重用。接替父亲出任凉州刺史,颇受百姓爱戴。建安十七年,受到马超攻击。为了保全百姓,执意出降,遭马超杀害。

129.何顒,字伯求,南阳郡襄乡县(今湖北省枣阳市) 人。东汉末年名士。第二次党锢之祸,受到宦官诬陷,逃亡汝南郡。党祸解除后,出任中央要职,担任相国长史。初平元年,参与谋刺董卓失败,忧愤而死。

130.贾诩,字文和,武威郡姑臧县(今甘肃武威市)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

贾诩以举孝廉出身,起家拜郎官。后成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先后依附于李傕、郭汜、段煨、张绣,两次献计打败曹操。建安四年(199年)随张绣归降曹操。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献上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一举平定关中。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后,拜太尉,册封寿乡侯。反对曹丕征吴,没有得到采纳,无功而返。黄初四年(223年),贾诩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号为肃,配享魏文帝庙庭。

三国曹魏名人录 三国人物之曹魏人物辑录及部分简介(7)

131.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人。东汉末年官员,出身陈郡袁氏,为东汉司徒袁滂之子,曾任郡功曹、高第、秀才。汉末战乱时,袁涣流寓江淮一带,初为袁术所用,后投吕布。建安三年(198年),曹操率兵剿灭了吕布,袁涣又转投曹操,拜沛南部都尉,后又任谏议大夫、郎中令等职,在任上尽心尽责,以敢谏直言称名。

132.袁滂,字公熙(袁涣之父)

133.袁侃,字公然(袁涣之子)

134.袁宇,字宣厚(袁涣之子)

135.袁奥,字公荣(袁涣之子)

136.袁准,字孝尼(袁涣之子)

137.袁粲,字仪祖(袁滂之弟)

138.张范,字公仪,河内脩武(今河南获嘉)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司徒张歆之孙,太尉张延之子,后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官员。

139.张承,字公先(张范之弟)

140.凉茂,字伯方,山阳昌邑(今山东巨野县东南)人。曹操辟其为司空掾,举高第,补侍御史,后又转任乐浪太守,任魏郡太守,甘陵相,所治的州郡都有政绩。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凉茂被选为长史,后来迁任左军师。魏国建立后不久迁任尚书仆射,后来又转任中尉奉常。曹丕被立为魏国世子后,凉茂任太子太傅,受到尊敬,不久在任内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