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兰花素有“君子之花”“空谷佳人”的雅喻。
历代仁人志士以兰喻志、以兰抒情、以兰赋墨,在赏兰品兰的过程中悟出了一种融华夏的道德修养、人文哲理之妙谛。因而,兰有:国香、人格之花、民族之花的美称。
“兰章”常喻诗文之美,“兰交”喻友谊之真。也有借兰来表达纯洁的爱情,“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寻得幽兰报知己,一枝聊赠梦潇湘”。
“中国兰”与花大色艳的热带兰花大不相同,没有醒目的艳态,没有硕大的花和叶,却具有质朴文静、淡雅高洁的气质,很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标准。
▼ 明•徐渭 《双清图》
“长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兰花品德高洁,枝叶典雅,花朵幽香清新。自古以来人们就视兰花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的象征。
▼ 明•徐渭《兰香图》
兰之精神、兰之情怀、兰之境界、兰之艺术,都植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脉络中。其品格风范已成为中国理想人格的象征。
▼ 明•孙克弘 《玉堂芝兰图》
我国古籍有关兰蕙的文字记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可见于《诗经》。
▼ 清•高凤翰 《兰石图》
孔子以“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的精神气质,象征不为贫苦、失意所动摇,仍坚定向上的人格。
把兰花加冕为王的也是孔子,他有“兰当为王者香”之语,对兰美德推崇备至。
越王勾践也曾在渚(zhǔ)山种植兰花以示明志。
▼ 清•钱载 《兰竹图》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诗人屈原在《离骚》中以兰为喻,表达自己不随波逐流、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世人皆浊我独清的气节。
“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余”、“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这些名句被广泛地袭用、传播,并在儒家的各种典籍中被广泛地作典故引用。
▼ 清•汪士慎《兰竹图》
宋代画兰之风兴起,南宋赵孟坚的两幅春兰画卷的真迹,至今仍存。宋亡后他遁隐于世,画兰以示清高。据说兰花从此成为忠贞的象征。而他的堂弟,众所周知的赵孟頫,由于在元朝做官,有弃宋之嫌,故从不画兰。
▼ 南宋•赵孟坚 《兰竹图》
郑思肖尤擅画兰,宋亡之后,元朝统治者慕名请他作画,遭到严词拒绝。此后他画的兰花,一直都是暴露根部的,且不着地,旁人问其故,他答曰:“国土之不存,兰根焉能着地?”借以抒发其爱国之心与亡国之痛,传为千古佳话。
▼ 元•郑思肖所画兰草
兰花以其独特的幽香,亭亭玉立、刚柔兼具的形姿,征服着亿万人的心。她给人以高雅、纯洁、美好的精神享受。
▼ 清•石涛 《兰竹图》
兰花生于深山,隐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她象征着处困厄而不改其志的大德君子、临危而不移其情的志士仁人。
▼ 清•余稺《兰花图》
纵观中华儒、释、道文化源流,虽然旨趣各有不同,但在爱兰方面绝无分歧,因此兰文化传承了中华儒、释、道三大文化脉络之精髓,而今已成为浩瀚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 清•蒲华 《空谷幽香》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曾说:“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
苏轼咏兰曰:“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
清人郑燮有诗曰:“晓风含露不曾干,谁插晶瓶一箭兰。好似杨妃新浴罢,薄罗裙系怯君看”。
▼ 清•郑燮《兰石图》
朱德曾说过:“一个国家文明不文明,要从各方面看。物质生活丰富了,还有要丰富的文化生活。好的摆设,也是文明的一个方向。如果兰花进入寻常百姓家,这时的文明就更可观了。”
▼ 张大千《兰花》
与其他花卉相比,唯兰花四季能花,并独具幽香;唯兰花品种繁多,其叶艺、花艺高深莫测,带给人们以无穷的追求和乐趣。
▼ 齐白石 《兰花图》
人们把对兰花美感的追求,用文化的方式从自身的社会中反映出来,借兰花的魅力,抒发自己的情怀,并把兰文化与做人的情操、做人的道德标准联系在一起。
▼ 张大壮 《兰芝图》
▼ 王兰若 《墨兰》
▼ 符铁年 《兰石图》
▼ 樊浩霖 《兰花》
正是历代文人们的借物抒情、借物言志,给兰这种植物披上了独具人类情志的色彩,使兰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的理想内容、感情色彩的文化观念,成为一个色彩绚烂的文化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