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唐高宗总章(668年—760年)年间,闽粤一带少数民族常连结一起反抗唐王朝至仪凤(676-679年)年间,高宗诏令玉铃卫翌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闽,并统领岭南行军奋力征战陈政死后,其子陈元光继承父志,率领其众,平定了闽粤边境,在云霄县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向唐王朝提出了戍边之策,上《请建州县表》,经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一州,州治最初设在云霄县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漳州十年变化?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漳州十年变化(福建省漳州市的历史发展变化)

漳州十年变化

【由来】唐高宗总章(668年—760年)年间,闽粤一带少数民族常连结一起反抗唐王朝。至仪凤(676-679年)年间,高宗诏令玉铃卫翌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闽,并统领岭南行军奋力征战。陈政死后,其子陈元光继承父志,率领其众,平定了闽粤边境,在云霄县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向唐王朝提出了戍边之策,上《请建州县表》,经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一州,州治最初设在云霄县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

【沿革】晋义熙九年(413年)设绥安县,隶义安郡。南朝梁天监间(502年-519年)置龙溪、兰水县,属南安郡。隋开皇十二年(592)绥安、兰水县并入龙溪县,隶泉州(州治今福州)。

唐垂拱二年(686年)析龙溪县南部置漳州,辖漳浦、怀恩2县,州治设漳水之滨唐军中营屯所(今云霄县西林),后迁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属岭南道;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怀恩并入漳浦县,划泉州龙溪县来属。天宝元年(742年)改名漳浦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漳州。大历十二年(777年)析汀州龙岩县来属,漳州辖漳浦、龙溪、龙岩3县。贞元二年(786年)州治迁龙溪(今漳州市区)。

五代南唐保大四年(946年)改为南州。宋乾德四年(966年)复名漳州,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析泉州长泰县来属。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漳州路;至治二年(1322年)析龙溪、漳浦、龙岩3县边境置南胜县(至正十六年,即1356年改称南靖),漳州共领5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漳州府,成化七年(1471年)析龙岩县地置漳平县,正德十四年(1519年)析南靖县地置平和县,嘉靖九年(1530)析漳浦县地置诏安县,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析龙溪、漳浦县地置海澄县,隆庆元年(1567年)析龙岩、大田、永安部分县地置宁洋县。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龙岩县升为直隶州,漳平、宁洋县归之。乾隆八年(1743年)升龙溪县石码镇为厅(宣统三年,即1911年撤销)。嘉庆三年(1798年)以漳浦县的云霄镇和平和、诏安部分地置云霄厅,漳州府辖龙溪、漳浦、长泰、南靖、平和、诏安、海澄7县2厅。清末属汀漳龙道。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民国二年(1913年)云霄厅改为云霄县,各县属西路道,民国三年(1914年)西路道改称汀漳道。民国五年(1916年)析诏安县地置东山县。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道,直属福建省,同年析龙溪县地置华安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政府”)成立时属“龙汀(龙漳)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7月设第六行政督察区(驻漳浦,辖漳浦、诏安、南靖、平和、龙溪、长泰、海澄、东山、云霄9县)。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0月改为第五行政督察区(仍驻津浦,辖9县及石码特种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地迁龙溪;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平和。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2月专署迁龙溪。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平和、南靖2县划归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平和、南靖、华安县来属,漳州辖10县。

1949年9月至1950年5月各县相继解放,为第六行政督察区(1950年3月改为漳州专区,9月改为龙溪区,1951年6月析龙溪县城区和近郊置漳州市),1955年3月改名龙溪专区。1960年8月龙溪、海澄2县合并成立龙海县。1971年龙溪专区改为龙溪地区。1985年5月撤销龙溪地区,成立省辖地级漳州市,原漳州市改为芗城区。1993年龙海撤县设市。1996年9月析龙海市步文镇和郭坑镇置漳州市龙文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