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这个词语其实已经由来已久,只不过因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他衍生出了新的意思。在现代社会“公车”最基本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公共汽车,另一种是公务用车。

两者都可以简称为“公车”,但是用途却大不一样,服务的人群也完全不一样。那么古代的“公车”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和现代的有哪些不同呢?

清朝官员坐什么车(现代官员有公车)(1)

早期的马车

现代“公车”‍

如今的公务用车主要是供给官员干部和公务人员的车辆,我国在2014年关于普通公务人员乘坐社会用车出行也做了明确的规定,在那一年全国清理超11万辆“公车”。

公共汽车是人们正常出行所乘坐的车辆,现在随着交通的发展,其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古代“公车”的来源‍

早期“公车”是指君主的座驾和代表国家参与战争的车辆,例如:

《周礼》中记载“公,犹官也”接送官员的车也被称为“公车”。主要是指为国家大事而服务的车辆,称为“公车”。在《后汉书·张衡传》中有记载称:“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清朝官员坐什么车(现代官员有公车)(2)

秦陵一号铜马车图解

这里的“公车”是用来接送应举的人,之后为官署名,多用来接待臣民的上书和征召。因为名字的由来也是因为这个官署的作用就是来解决“公车”接送人员的相关事宜的。

“公车”因为会接受应举的人员,后来参加考试的人因为用“公车”接送,因此会有说法是连上公车不第意味着多次参加考试却没有考上。

康有为联合举人共同上书请求示意的事件被称为“公车上书”也是借用了“公车”可以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公车”多是用来配给公务人员出行用的车辆,随着皇帝制度发展不断完善,职位不同乘坐的车辆也不同,从日常出行中就体现了地位的高低。

清朝官员坐什么车(现代官员有公车)(3)

公车上书

古代“公车”等级

古代,为了更加方便地管理公车使用,对于官员“公车”的使用每个朝代都有明文规定。

最基本的差异体现在辇、轿、座驾。西周时期,对于不同地位的人乘坐马车时,拉车马的数量就有了明确的规定。天子出行可以用六匹马拉车,诸侯驾4匹,大夫驾3匹,士驾2匹,庶人1匹。

清朝官员坐什么车(现代官员有公车)(4)

洛阳“天子驾六”马坑

根据参与事情的不同,《周礼》又将天子乘坐的马车,依次分为“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等。天子也可以根据心情将“木路”赏赐给手下的人作为他们的“公车”。根据森严的等级,每个官位所乘坐的车辆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一旦僭越就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清朝官员坐什么车(现代官员有公车)(5)

(古时候“公车”并不单指“有轮子的车”,官员出行靠轿子的情况也很常见)

魏晋南北时期,牛车被大部分人接受之后,牛车就根据华丽的外表和内里的舒适程度分为高级牛车和低级牛车,天子将相等有身份和地位的人都乘坐高级牛车。

到汉景帝时期就有了更为完整的规定,其中有一项是装饰。装饰可以通过颜色来区分不同之处,两侧装饰都是红色的要不左边单边是红色的官位高。车盖的材质也有要求,随着平民到官位越来越高的变化是青布,白布,皂布到皂缯。抬轿辇的人数和大小也有变化,轿子和轿辇也有区别。

清朝官员坐什么车(现代官员有公车)(6)

魏晋南北时期的牛车

古代如何杜绝“公车私用”

在古代“公车”私用的现象屡见不鲜,各个朝代的帝王为了能够及时杜绝这样的现象,所想出来的法子也是层出不穷,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应该就是朱元璋了。因为自己出生贫苦以及独特的生活经历,成为皇帝之后,他把多疑和节俭发挥到了极致。

据悉,为了减少腐败,他直接只允许妇女和老幼病残者可以乘轿车三品以上文官也可以乘坐四人抬的轿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车的外观和拉车的牛羊也有了变化,宋文帝就曾经乘坐羊车在宫里到处乱转,宠幸妃子。但也没有改变的是,当有公务在身的人例行公务所乘坐的车是十分有讲究的,包括他们的夫人。所以“公车”对于古代平民百姓而言是不能轻易乘坐的。

清朝官员坐什么车(现代官员有公车)(7)

秦陵一号铜马车

公车私用等一些关于公车的贪污腐败问题也是历朝历代所存在的,在强盛的朝代“公车”大部分以马车为主,只有恰逢战乱或者王朝刚刚兴起,牛车或者羊车才会被一些王公贵族所接受。

结语‍

古代的“公车”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还是被一些官员所使用,而现代“公车”有了衍生意义。

古代一些品阶高的官员乘坐车辆必须按照要求,无论是高了还是低了都会被惩罚,现在的“公车”主要是以舒适为主,对于外观和装饰也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

清朝官员坐什么车(现代官员有公车)(8)

古代轿子并非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大

古代有官职自身的人去参加宫廷宴席,或者参加狩猎所乘坐的车辆也是有讲究的。所以在古代官员基本是有“公车”的,但是乘坐的时候注意事项也比较多,不能乱坐,平民百姓也不能轻易乘坐,可能只有应举参加考试的时候才有机会乘坐“公车”进入京城。

清朝官员坐什么车(现代官员有公车)(9)

堪称清朝人的“出租车”

参考文献:《周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