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原本以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将终止,此后的所有战火将世界从危险中拯救出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8年的11月11日,也就是休战纪念日正式结束。人们在当天发誓永不再让世界陷入战乱。新签订的协议摧毁了德国的战争机器。德国被大挫锐气的同时,美国也开始主动裁军。这一时期,美国的军力从1918年的400万人削减到了七年后的20万人。美国人反对战争,当时世界各国的联系不如现在紧密。欧洲国家存在的问题对美国来说是遥远的,远东对美国来说更是遥不可及。美国人清楚自己面临的问题和整个世界并不一样。这种孤立主义的政策在1931年首次受到考验。

二战美国参战各国的态度(坚持置身于世界问题之外的美国为什么选择了参战)(1)

日本在这一年开始入侵中国,许多历史学家将这一入侵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全世界都看到一个侵略者在一步步建立其对另一个和平民族的统治。虽然此时的美国仍在严格奉行孤立主义,但当时的国务卿亨利·史汀生还是向世界宣告,美国绝不会承认一个靠侵略而建立起来的国家。不过,大多数美国人对此并不感兴趣,因为此时美国正在遭受历史上最严重的大萧条。失业率增加,人们排队领取救济粮,犯罪率上升。黑色风暴事件使粮食颗粒无收,美国人已经自顾不暇。不过到了1933年,美国人的目光还是被欧洲吸引了过去。

阿道夫·希特勒的执政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受打击的德国似乎找到了自己的需要。即使是美国这样奉行孤立主义的国家,希特勒的话也足够引起它的重视了。

希特勒高呼:今天我们统治德国,终有一天我们会统治世界。希特勒统治德国长达12年,他的追随者之一约瑟夫·戈培尔曾在日记里对希特勒和其政治手腕做过最佳总结:希特勒之所以发迹,是因为他释放了民众火山般的热情,唤醒了他们的愤怒。

他别有用心地利用了人们对现状的不满,他利用权力指使突击队展开行动。有些德国人并不赞成希特勒的这种行为,他就列了一张名单,准备有朝一日将所有反对他的人统统除掉。艺术家、作家和犹太裔德国人都是阿道夫·希特勒的打击目标,他禁止这些人出书,发表作品,宣扬思想,想方设法让整个国家和他的步调一致。

二战美国参战各国的态度(坚持置身于世界问题之外的美国为什么选择了参战)(2)

通过将自己的理念写进《我的奋斗》一书,希特勒让德国这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愤怒而变得强硬的国家听到了他的声音。德国后来的做法已经超出了民族主义,因为希特勒,很多德国人开始相信德国的使命就是统治地球。在希特勒之前的德国掌权者清楚自己正在逐渐失势,他们让位给了希特勒成立的纳粹党。这个看似不可阻挡的政治力量赢得了大选。希特勒和他亲自挑选的部下成了德国新的领导者。然而,上世纪30年代的早期和中期,渴望征服世界的领导人并不只有希特勒一个。

1935年贝尼托·墨索里尼派兵对埃塞俄比亚发动攻击。当战乱即将降临世界各地时,美国人的立场似乎变得更坚定了。

美国坚持置身于世界问题之外,但是大萧条还在继续。美国虽然裁军了,但仍然在征兵。每一个曾经穿过军装的士兵所经历的事情都可以写成一本书。詹姆斯·埃文斯在珍珠港服役之前,只是个想在艰难时期尽力混口饭吃的年轻人。

当时像埃文斯这样的年轻士兵参加的本应是一支和平部队,可是全球各地都不断显现出战争的迹象,连美国都出现了纳粹党的分布。

二战美国参战各国的态度(坚持置身于世界问题之外的美国为什么选择了参战)(3)

这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个紧张而又令人困惑的时期。当意大利进攻埃塞俄比亚后,德国和日本不再把入侵行为看成简单的游戏,它们开始以意大利看待世界的方式思考问题。事实上,这三个后来组成轴心国的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和后期想的很可能是同一件事情:如果我的国家不对那些唾手可得的国家采取行动,另外两个国家中的一个可能就会把他们抢去。换句话说,在世界大战开始前的几年里,意大利、德国和日本在争先恐后的对其他国家发动入侵。这种病态的竞争让美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改变。

美国颁布了《中立法案》,孤立主义变成了法律规定的政策。《中立法案》涉及的,并不只是美军是否参战的问题,它禁止美国向任何交战国出售武器。

来源:纪录片《二战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