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能力提升是工作的底气(让专业在庙堂之高追求理想)(1)

过年在家的这几天,不少人一定经历了家里亲戚朋友的各种“拷问”,催婚、问工资。对于大学生而言,最经典的莫过于被问到自己所学的专业。近日,一位海洋生物系研究生放假回到家,就被妈妈叫到海鲜市场帮亲朋好友挑海鲜。她却只能无奈地表示自己无能为力,从而引发网友共鸣和热议。

我们非常理解家长希望自己子女学有所成的期冀,但是在不了解专业具体学习内容的前提下去分派任务,大学生们也确实有心无力。海洋生物系研究生是不是会挑选海鲜,计算机专业是不是应该会修电脑,给排水专业是否应该会修下水道,看上去是一件件小事,但其实反映的是社会整体缺乏对专业的客观清晰的认识。

首先,从字面称谓上理解专业是应有之义,也是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学科专业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扩充,体现在学科门类的增加和内部体系的持续细化。我们先入为主的“标签化印象”已经很难对专业本身有准确的定位,比如最近热议的电竞专业,很多人都会天然地将其与“打电子游戏”联系在一起,因此从称谓里概括专业全貌诚然不可取。

其次,抛开家长对子女们专业的刻板印象,是否大学生之间就相互了解彼此的专业呢?其实不然,高校之间隐形的“专业鄙视链”传言已久,不少人心中都有自己对不同专业地位的排序。如果究其根本,在排顺序下结论时有没有对每个专业进行透彻的了解?我们不得而知,而文科理科本身大相径庭,甚至文科理科内部也有详细的划分,但实际上很多人仅凭一个名称和模糊的就业方向就将一个专业草率定义,这样的结论缺乏依据,也缺乏对专业学科的敬畏之心。

随着专业知识体系地不断扩充和开发,已经远远超出我们设想的范围,因此仅凭我们已有的认知框架去评判学生学习程度,这样的标准显然是不合理的,同样也是缺乏专业知识的体现。我们常说:“术业有专攻。” 区别于本科四年通识性较强的学习,研究生进入了更深层的领域,进行更专业的学习,拥有更清晰的发展方向,对其评价和定位也需要相应地转换认知角度。

即使有些无所适从,但在每次过年回家家长的“拷问”中,我们能感受到家长对专业学习的重视,也折射出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期待,同样也促使大学生重新思考自己专业的定位,不断摸索寻找专业的非对称性优势。我们始终坚信,每个专业每个领域不仅能在庙堂之高追求理想,也能在江湖之远触碰现实。个人的知识容量终归有限,唯有积聚知识,凝聚不同专业的力量,才能做出最大的社会贡献。

文/仲阳(郑州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