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的历史传说(新书架哈姆雷特民国时曾被改编为川剧杀兄夺嫂这本书回溯川剧百年海外交流史)(1)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甘昕祎

清代中叶,各地入川的班社艺人众多、剧目丰富,川剧演出极为活跃,但仅在西南几省流传。民国初年,雅安川剧团王国仁先生将《哈姆雷特》改编为川剧《杀兄夺嫂》,在四川演出后深受欢迎,开创了我国用戏曲形式编演莎士比亚戏剧的历史先河,是川剧将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经典戏剧引入国内的第一次示范。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赴朝慰问演出和1959年东欧四国演出,正式拉开了川剧出国演出的序幕。

站在新时代的十字路口,面对新兴娱乐方式的层出不穷、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川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更好传承发展川剧艺术,促进川剧与世界的对话与交流,来自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的青年戏剧研究者高山湖,系统梳理总结了川剧的海外演出与外国名作改编,阐述了川剧近百年来海外传播史,写出一本《川剧的跨文化传播》,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书中密切关注百年川剧一路前行的目光,聚焦川剧的海外演出与外国名作改编史,梳理历程,剖析现状,总结规律,在全球化新时代背景下,对川剧如何面向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可以说,这本书是川剧跨文化传播历程中艰难探索的一个个足迹的备忘录。读此书,好似打开了一幅川剧与世界对话的历史长卷。让人意识到,川剧不只是活在巴山蜀水间的,更是世界的。

书中讲述了诸多具体的剧目在海外演出的案例。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影像变得鲜活起来,世界舞台上川剧的一个个身影变得清晰生动。

由成渝两地著名演员和优秀青年演员组成的中国川剧团,1959年赴东欧四国36个城市进行了69场演出,观众近八万人次。有个叫克劳什的青年,一家人看了川剧《柜中缘》后,到了入迷的程度,联欢晚会上,特地邀请剧中钱玉莲的扮演者肖熙凤跳舞,送别时,他们还赠送了印有威林风景的头巾作为留念。1980年成都新都县川剧团改编的大型神话川剧《芙蓉花仙》,先后赴日本、丹麦、西班牙、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我国港台地区进行访问演出和巡回演出达三十多次,并与日本签订了十年的演出合同。1993年成都市川剧院三团,赴法国巴黎等17个城市和瑞士英尔芙等地演出经典川剧《白蛇传》,在57天内进行了38场交流演出,观众达三万余人次。2001年四川省青年川剧团携川剧《马克白夫人》,随“中国地方戏巡回演出”赴德国慕尼黑、布莱梅市参加“第二届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在开幕式上演出三场。演出时,观众激动地跺脚、鼓掌、吹口哨。

2007年4月,在法国南希国家艺术中心主席、法国南希话剧院院长、著名导演查尔斯·托德曼的特别邀请下,四川省川剧院与法国“桥”戏剧节主席查理·托热曼先生历时一年合作改编的川剧《火焰山》,在法国、瑞士和卢森堡等国家和地区6个城市商业巡演14场。与以往政府对外交流性质的演出不同,《火焰山》是由法国剧院主动找上门来,要求剧院根据其意愿编创的剧目。法国演出商在签订合同后,主动提出先交定金,成为剧院有史以来收到的第一笔海外定金。结束这次演出之时,他提出再次合作的愿望,并于后来选定中国清代小说家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片段来进行川剧改编。经过近3年漫长、艰难的排练期,由中法双方合作共创、由法国导演执导、由法方投资和组织市场化商演的川剧《镜花缘》终于在2010年春天踏上欧洲演出之旅。2014年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携川剧《欲海狂潮》首次来到原剧作者奥尼尔的家乡美国,在14天时间中巡演七个州,在华盛顿、纽约等城市连演五场。

高山湖的父亲是川剧编剧。儿时的她跟着父亲,各种文艺演出、艺术展览没少看,对文艺的爱好也在润物无声中变得自然而然。随着年岁渐长,她想要绕开父辈的路,去见闻更大的世界,开拓属于自己的新路。说不清是儿时看戏埋下的种子,还是父亲职业的耳濡目染,抑或是在京城看戏的梦绕魂牵,在命运红线的牵引下,最终她还是走进了戏剧行业。

2011年川剧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高山湖作为项目组成员参与其中。当年,川剧成为全国首次入围的四个备选项目之一,但最终与入选失之交臂。这段难忘的工作经历,让她深感川剧真正走向世界尚有长路可走,也由此萌生了撰写此书的想法。

多学科专业的人文视野,让高山湖在融入戏剧专业领域的同时,跳出了川剧界就戏论戏的思维桎梏,摆脱了就巴蜀论川剧的地域局限,开拓了多学科交叉的学术思路。《川剧的跨文化传播》也是国内首本从国际视域出发,以川剧在新时代的生存发展为着眼点,从传播学、跨文化交流学等多学科视角切入,填补学界相关领域空白的作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