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上的狍子(打捞那些快被遗忘的东北冰雪往事)(1)

《冰雪谱》刘继祥提供。

内蒙古草原上的狍子(打捞那些快被遗忘的东北冰雪往事)(2)

东北民俗资料片。

内蒙古草原上的狍子(打捞那些快被遗忘的东北冰雪往事)(3)

刘继祥(本人提供)

生活报4月28日讯 我国东北地区冬季寒冷、盛产冰雪,素有冰城美誉的哈尔滨所在的黑龙江省就存在于这白山黑水间,生长在这里的人们对于冰雪有着一种血脉相连、无法割舍的情缘。“冰雪磨炼了人的意志,强健了人的筋骨,还赋予了黑土地无尽的丰饶,养成了人们纯朴豪迈、奔放乐观的性格。”出生在黑龙江省拜泉县的作家刘继祥睡过火炕,打过冰窟窿,好吃东北大炖菜,更钟情于巧夺天工的冰雕雪塑……作为地道东北人的他,对冰雪世界有着长期的生活体验,怀着对冰雪及其文化的无限热爱,著书《冰雪谱》,于今年1月出版,以他的视角向人们展现了与冰雪有关的衣食住行及文化特色。近日,记者采访了刘继祥,听这位“冰雪人”讲述那些快被遗忘的东北往事。

服饰:“苏思”“翁得”“天它哈”御寒配上白皮子套裤带痰桶的袄

刘继祥向记者介绍,身处寒冷北方的远古人类,比南方及中部地区的人类要承受更漫长的冬季带来的寒冷、风雪和季节性自然资源匮乏,因此,更需要能够避寒保暖的服饰。狩猎不仅可以让北方人的祖先填饱肚子,还能获得御寒的衣装。基于此,早期出现了用骨针缝制的兽皮衣服和以动物筋腱为线缝制的皮衣、短靴。

由于处在大半年为寒冷冬季的地区,鄂伦春族均穿着多数不挂面的皮筒子制成的皮袍(用狍、鹿皮等制成),名为“苏思”。还有有一种用完整狍子头皮缝制而成的帽子,狍耳、狍眼、狍鼻一如原样,栩栩如生,名叫“天它哈”,起初是用于猎人伪装成狍子,引诱猎物,后普遍传开,成人和儿童都喜欢戴这种帽子。“翁得”是专供冬季穿的单层软底靴子,用鹿腿皮做帮,用鹿皮、野猪皮等做底,靴帮高达膝盖,鞋面上常装饰有小鹿、小熊和花卉图案,纹样简洁明朗。

古时的套袖主要镶在袖口的里子上,这样在严寒的冬季,手不易冻着。而套袖的另一个作用是“皇上的痰桶”。曹保明在他的《神秘的关东奇俗》中描述:以前的皇上都好面子,冬季在大殿之上议事时,不好意思当着大家的面吐痰,就把痰吐在貂袖里,貂袖不沾水,等到没人处轻轻一甩,痰就飞出去了。

满族男女早年流行的“白皮子”“套裤”是用兽皮制作的,这种服饰只有两条单腿裤筒,不连在一起,没有裤裆,裤管下口平、上口尖,膝部常加饰彩绣。套裤的腰后系一块长2尺、宽1尺多的野猪皮或獾子皮坐垫,以备山野劳动时随处坐着休息,遇严寒天气,可转到前面挡风。穿时将两裤管用带子系于腰间,露大腿的后上部和臀部,在皮裤上面再套一个夹棉裤。这种皮裤男女都能穿,是满族人秋冬季狩猎用的主要防寒服饰。

此外,抿裆裤、乌拉鞋、棉手闷子等也都是北方居民曾经的特色服饰。

饮食:冰雪宴刨花餐 婚礼狍肉宴须用生擒的一对狍子

在东北各民族的鱼宴中,以鳇鱼宴最为名贵,鳇鱼为黑龙江著名特产。如今的鳇鱼宴以赫哲族鳇鱼宴为主源头而逐渐发展成熟。它一般由六道凉菜、八道大菜、四种细点、两种地方名酒组成。以鳇鱼的肉、筋、翅、鼻、唇等为主料,烹饪方法集中了红烧、扒、熏、拌、烤、爆、煸、熘、汆、冻等。

大多数少数民族冻鱼、冻肉,都是为储存过冬之用,但赫哲族人却有着直接食用冻鱼的习俗,这就是赫哲族人独创的刨花餐。刨花餐属原始吃法,主要盛行于冬季,其做法是将冻好的新鲜狗鱼、鲟鳇鱼、黑鱼等扒皮后,用木工刨子刨成薄薄的鱼片,呈塔状摆在盘中,然后将醋、韭菜花、辣椒油、盐面等制成酸辣蘸料,就可夹取刨花鱼片蘸料汁食用了。

过着“食肉寝皮”游猎生活的鄂伦春族,食用最多的就是狍子肉。鄂伦春族人的狍肉宴有家庭狍肉宴和婚礼狍肉宴两种。家庭狍肉宴一般为节日和迎送宾客而举行,其中必不可少狍肝、煮狍肉、烤狍肉、狍血肠、杂花菜以及韭菜花等。婚礼狍肉宴所用狍子必须是生擒的一对。

人居:辽金时期开始真正定居鄂伦春人喜欢雪屋过夜

东北地区先民在经历了漫长的穴居阶段后,大概在南北朝及隋唐时期,满族先民勿吉人开始向半穴居时代过渡。这种半穴居的住所被称为“地窨子”或“地窝棚”,此类房子地下和地上部分约各占一半,搭板铺在地中央生火取暖,有的居室中还出现了专门的取暖设备——火墙。直到辽金时期,久居在冰雪世界的先民们才开始了结庐而居、联木为栅的真正意义上的定居。

刘继祥告诉记者,除了适合寒地的普通住所,东北地区还有一些值得一提的特殊居所。

白桦树有“林中少女”之美誉,是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常见的树种,桦树皮坚韧,剥之可达数尺。在东北少数民族中,大到房屋、舟船,小到衣帽、饰品,以桦树皮为原料加工的生活用品十分常见。桦皮房目前在大兴安岭地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还能看到。苫房也是东北民间常见的一种住所,房顶盖草俗称苫房,苫一次房,一般能保持三年以上。冬季为了御寒,除了火墙,东北人的居所中还常配备火炕、地炕等采暖设施。

北方以狩猎为生的少数民族,在冬季外出打猎时,还有建造雪屋的习俗,比如:鄂伦春人就有在雪屋过夜休息的习惯。猎人们先是挖一雪坑,四角插上木杆,上覆熊皮,雪屋内燃一堆篝火,下铺野猪皮作为卧榻。

文化:清流放官员创作龙江最早冰灯诗句寿星冰灯曾最受欢迎

“从古至今,在冰雪大地上生活的人们,已经与这寒冰冷雪交融成相濡以沫的情感关联,并构成了一种血脉相连、割舍不断的文化因缘。”刘继祥说,“我1960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拜泉县,小的时候,玩冰在东北孩子的冬季游戏里占有重要位置,其中,比较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玩冰游戏就是做冰灯,说是做冰灯,其实粗陋得很,首先用水桶、油漆桶、脸盆、罐头盒等冻冰块,然后在冰块上凿一凹坑,放上蜡烛头点燃,就是冰灯了。”儿时的游戏拿不上台面,就像最初的冰灯无法与今天绚丽多彩的冰灯相比一样。然而,冰灯的发展却是冰雪文化发展的一部分,透过它,可以了解到很多冰雪历史。

“虽然直到清代才见到有关东北冰灯文字的记载,但我们有理由认为,东北的冰灯历史相对要更为久远一些。”清代数次大兴文字狱,将众多南方的文人学者贬谪到寒天雪地的东北各地,他们虽饱受精神与肉体的煎熬与折磨,但也推动了被流放地区文化成长的步伐,以致今天在寻觅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字时,更多的是来源于这些清代流人的诗词曲赋、文章笔记。康熙五十年,廖腾煌写的《元宵有进冰灯者》,应该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冰灯诗了,描绘了当时沈阳灯会的景象,这首诗中写道, “野人献春色,巧制上元灯”,“金骋光炯炯,玉简青棱棱”。嘉庆十四年,因事被流放到齐齐哈尔的前礼部侍郎刘凤诰,在《龙江杂诗》中有“冰镂春灯彻四围”之句,是咏黑龙江冰灯最早的诗句。寿星冰灯可能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冰灯种类之一。除了描写冰雪的诗词,古人还留下了众多与雪有关的故事。

此外,在冰与雪的世界里,还流传着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艺术家们还创作出了冰雪画等与冰雪相关的艺术品……无论哪一种诠释方式,都体现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冰与雪的深刻认识和无限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