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有教无类又要说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科学家提醒(1)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2017年初,30位来自世界顶尖学术机构的神经科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联名致信《卫报》,表达了他们对于学校老师广泛采取“因材施教”(the learning style approach)教学方法的忧虑。这些学者认为,依照每个孩子不同的“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并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任何循求事实证据的学校,都应该抛弃这种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教学法的原理在于,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学习路径,在面对相同信息的时候,他们有各自接收、处理和理解信息的不同方法。举个例子,如果老师要求学生当堂做一个钟表,有些学生仅仅通过老师的口头指示就能明白大致步骤,而有些学生听过之后则全无概念,必须得亲自操作、触碰一下才能理解是怎么回事。

“个性化学习方式”(individualized learnign styles)在教育学理论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被大量运用到课堂管理策略当中。这种学习方式取决于认知、情绪和环境等因素,并受到学习者既往经验的影响。因此,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老师的功能就变成了理解不同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并且在日常教学和评估当中,采取最佳应对策略。

没有证据支持 “个性化教学方法”成立

这一理论遭到了上述科学家的反对。他们认为“因材施教”无效:不但浪费教学资源,而且潜在地将学生固化在自己的认知路径上,削弱了他们自我调整,以适应不同学习方式的能力。因为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老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路径进行判断和定义。例如,有一些学生被界定为“听力学习者“(listeners),针对他们的教学方法是讲述(storytelling)和讨论,写作训练则变得不再重要。

这封联名信将“因材施教”界定为“一个普通的、对于改善教学毫无帮助的神经科学传说”,来自哈佛大学的认知心理学教授史蒂夫·平克(Steve Pinker),牛津大学的发育神经心理学教授多罗西·毕晓普(Dorothy Bishop),伦敦大学学院的首席神经科学家乌塔·弗里思(Uta Frith)等知名学者共同签署了这份联名意见。

在日常教学中,学校对于“个性化学习”的热情已经有所减退。但2012年一份针对英国和荷兰教师的调查显示,有80%的教育工作者依然相信,如果按照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来教学,他们会学得更好。2013年,惠康信托基金会(Wellcome Trust)的调查显示,有76%的教师曾经使用过“个性化教学法”。

科学家们希望通过此举矫正教育工作者对于类似“科学方法”的认知——它们更多的是基于常识的推断,而没有真正的科学证据。为了配合这一行动,神经认知科学家们还走进学校,向老师和学生们传递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向他们普及“个性化教学方法”的弊端。

“老师们需要接触真正先进的、有证据支持的理论和方法,只有这样,学校才可以避免把时间和金钱浪费在那些未经证实的、并不能帮助到学生的操作上。” 信中写到,“推广这种教学方法的代价难以估算,有些学校把因材施教列为教学思想,有些则引进外来专家或者派遣老师们去接收相应的训练。”

除此之外,“因材施教”导致了一种更致命的想法:凡是学生学不好,那就是教学材料和方法不对头。这封联名信提出:“学习效果的提高,来源于学生主动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不是来源于老师提供给他们的、与他们既有的学习路径相匹配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

为何说有教无类又要说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科学家提醒(2)

反对“个性化教学”联名信名单节选

终结土味“认知科学神话”

此次联名事件的组织者,来自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社会发展心理学教授布鲁斯·胡德(Bruce Hood)认为,大多数人认为他们具有个人倾向性的学习方式——不是视觉偏好,就是听觉或者动觉偏好,因此,迎合多种偏好的教学方式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然而,教学方法与个人偏好的感觉形态相对应就能提高学习效果,这在科学上并不能被论证,而且推广它的价值十分可疑。”胡德说道。

根据胡德的表述,2017年一份针对超过100名独立学校校长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85% 的校长信任“个性化教学方法”,66%的校长在学校推广过这种教学方法并为教师购买了相应的培训服务,有6%的校长曾经聘请过校外咨询人员。每个学校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支出由0到3万英镑/年不等。

来自伯里 圣·埃德蒙兹(Bury St Edmunds)爱德华六世国王学校(King Edward VI) 的校长杰夫·巴顿(Geoff Barton)于2017年接任英国中小学校长联盟主席,他表示,“希望学校依赖这些不靠谱的科学神话的时代尽快终结。”

“我以为‘个性化教学方法’的风潮早就过去了,没想到还有这么多学校愿意为此买单——他们以为尽可能的丰富教育和学习方法就能奏效,还能鼓励更多的学生热爱学习。”杰夫说道。

别把责任推给“科学”

“现代神经认知科学,绝对不是宣扬什么简单的因果原理,它是为了帮助老师和学生们去真正的学习、进步和取得成果。“ 教育慈善基金会作为独立的慈善资助机构,也参与了这次署名行动,并表示了对所谓“因材施教”方法的关切。

该基金会表示:“把学生进行简单分类(听觉、视觉或动觉),并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这种方法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事实上,科学研究证明,人类至少存在70种不同的学习路径,例如“用左脑还是右脑”、“用整体的方法思考还是序列的方法”......但在“个性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中,科学研究本身针对的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检测的变量都被碎片化和片面化了。打着科学旗号的方法论,可能根本不是“科学”所提倡的,而恰恰是科学所质疑的存在。

科学是复杂的,教育是艰难的,容易的是简单粗暴。(编译者对原文有删改)

参考文献:

Teachers must ditch 'neuromyth' of learning styles, say scientists
https://www.theguardian.com/education/2017/mar/13/teachers-neuromyth-learning-styles-scientists-neuroscience-education
No evidence to back idea of learning styles
https://www.theguardian.com/education/2017/mar/12/no-evidence-to-back-idea-of-learning-styles
Learning Styles : All Students Are Created Equally (and Differently.)
https://teach.com/what/teachers-know/learning-styles/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校长高参”,原文来源《卫报》,编译大雅。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