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备考之前,一定要先了解清楚事业单位的四种编制,再进行报考,不然你就白考了!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四个类型,分别是:全额拨款事业编、差额拨款事业编、自收自支事业编、参公事业编。

事业单位是指由政府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接受政府领导,是表现形式为组织或机构的法人实体。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相比,有以下特征:一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二是财政及其他单位拨入的资金主要不以经济利益的获取为回报。

参加事业单位编制考试有哪些内容(事业单位有4种不同编制)(1)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正处在改革深水区,事业单位的类型也与之前的有所不同,由之前的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事公益服务改为行政机构、企业、公益事业单位;其中,公益事业单位又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不同的事业单位编制也有所不同。

参公事业编

参公事业单位作为一种特殊的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其与行政机关和一般事业单位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参公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来说,二者编制管理不同,但是实行相同的人事管理制度,即公务员制度。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其编制仍然在事业编制序列,然而却按照公务员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这类岗位编制,一般都是待遇好、晋升空间大的,在工作中,资源都是向这类人倾斜。因此,在这些岗位,只要你不犯很严重的错误,晋升是很有优势的。

全额拨款事业编

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主要有图书馆、文化馆、各级公办学校、党校、档案局、文化中心、农业局下属的森防管理事业单位、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城建局下城市维护管理的如园林处、公园、绿化站、城肥所、环卫处、疾控中心、防治站等。

全额拨款事业编,这个群体在机关中的工作和公务员没有差别。由于近些年来公务员的编制比较紧张、人口较多、负担较重,成立事业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就缓解了公务员的工作量,这类招考人数是比较多的,也就顺利成为考生继公务员之后最好的考编选择。全额拨款事业编财政由相关部门或是政府部门直接拨款,其性质就和公务员相差不了多少了。

差额拨款事业编

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包括:医院等有收入的又承担政府社会职能的单位;自收自支管理的事业单位,现在很少了,主要是一些原来国有企业的行业主管局,现在企业大部分改制了,他们的职能淡化了,但是他们的人还属于事业编制。

差额拨款事业编,他的主要意思是国家财政及相关部门拨款一部分,招聘单位负责一部分财政。很多人对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不是特别看好,觉得待遇肯定会比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其实不然。有的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福利待遇反而更好。

工勤编、临时工、政府雇员

这三类人当中,政府雇员的福利待遇应该是最好的。很多单位招聘中高级政府雇员,通常年薪都是十几万以上。不过,这和应聘者自身的价值有关系,你得要有本事才能成为中高级政府雇员!

工勤编,主要是技术工人。他们大多是有技术但没有学历的编制,工资收入比一般事业编较低、但比社会普通工人的工资要高。

临时工不算在机关事业单位编制里面的,只是临时在政府等机关单位进行工作,不享受事业编制和公务员的基本待遇。

以上就是事业单位中常见的几种编制,不同的编制对应不同的待遇。建议考生在参加事业单位之前,先了解对应岗位属于哪种事业单位编制,别到时候觉得自己白考了。

呼应式速解逻辑填空

呼应式解题方法主要运用在言语理解逻辑填空题目中,解题步骤主要是:第一步阅读题干,借助标志或句间关系确定逻辑关系;第二步根据逻辑关系寻找空格呼应点确定空格含义;第三步根据空格含义辨析词语得出选项。知道呼应式解题方法是什么以及解题步骤,怎么灵活运用是学员必须掌握的。例如:

【例一】要创作一件艺术作品包括一篇文学作品,需要一些条件,这就是知识、经验、想象三样东西,把知识和经验________组织起来,这就是________。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结合 创造力 B.糅合 创作力

C.调和 想象力 D.协调 感受力

【答案】C。解析:此题为逻辑填空题目,运用呼应式解题方法。第一步:经过阅读题干,发现题干最后一个空格前“这就是”是解释关系的标志词得知第二空格在考察解释关系;第二步:根据解释关系,寻找第二空格的呼应点“这就是知识、经验、想象”,得知第二空格的含义侧重“想象”。第三步分析选项发现只有C项符合逻辑关系找到的空格含义。故答案为C。

【点拨】通过上面题目的练习和解析,各位会发现其实当我们把题干中的逻辑关系分析到位得出空格含义,基本上答案就确定了,除非各位不知道词语含义是什么,一旦知道词语含义了,基本不会做错。为了快速且正确率高,还需要各位学会使用呼应式解题方法。

【例二】公共生活中的某些失范行为和无序现象若得不到及时治理,就可能会产生反面的________效应,个体在这种环境中很容易被激发和诱导,随波逐流,助长无序。很多国家的法律在公共场所禁烟、维护环境卫生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且有效执行,正是为了________,在微小的失范和无序积累前就加以制止。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示范 防微杜渐 B.辐射 惩前毖后

C.连锁 上行下效 D.扩张 以儆效尤

【答案】A。解析:此题为逻辑填空题目,运用呼应式解题方法。第一步:经过阅读题干,发现题干第二空格后“在微小的失范和无序积累前就加以制止”是对它的解释得知考察解释关系;第二步:根据解释关系,寻找第二空格的呼应点“在微小的失范和无序积累前就加以制止”,概况理解呼应点得知第二空格的含义侧重“提前预防”。第三步分析选项发现只有A项防微杜渐表示在坏思想、坏事或错误刚冒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不让其发展下去。故答案为A。

【点拨】通过练习发现,不管逻辑填空题干长短,我们都需要先阅读题干寻找关系,在进行选答案,而不是运用代入式解题即看到一个空格直接看选项,因为各位考生一方面对词的理解不够,另一方面容易把正确选项排除。

因此,各位考生需要现在扭转观念,把代入式解题方法转换为呼应式解题方法。只有掌握此方法并且灵活运用,才能把言语理解题目这个拦路虎打倒,从而快、狠、准的得出选项,提高整体分数,最终一举成“公”。

掌握考试中的高频考点及其快速解题的方法,是提高行测成绩的关键。和定最值问题是事考中的高频考点之一,这类题型规律比较明显,且计算量相对不大,同学们通过针对性的学习,就可以快速掌握题型的解题方法。现在就对如何快速解和定最值问题进行讲解。

一、和定最值问题题型特征及解题原则:

题型特征:已知几个数的加和一定,求其中某个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解题原则:利用极值转化原则,若要使某个数最大,其他数尽可能小;反之则相反。

二、和定最值问题解题方法:

1、推理(同向极值)2、构建数列(逆向极值、混合极值)

三、例题讲解

1、同向极值

题型特征:已知几个数的加和一定,求其中最大数的最大值,或其中最小数的最小值。

【例1】甲乙丙丁四人参加百分制考试,四人成绩均不低于70分且四人成绩总和为380分,成绩最低的人最少得多少分?

A.50 B.53 C.80 D.86

【答案】C

【解析】题干中四人成绩总和已知,求最低分的人最少得多少分,按照解题原则,令其他人所得分数尽可能的多,都为100分,则最低分的人得分为380-100-100-100=80,选择C项。

2、反向极值

题型特征:已知几个数的加和一定,求其中最大数的最小值,或其中最小数的最大值。

【例2】某公司有7个部门,公司共有56人,每个部门的人数互不相等,已知研发部人数最多。问研发部最少有多少人?

A .10 B.11 C.12 D.13【答案】B

【解析】如果要求研发部的人数尽可能少,就需要其他部门人数尽可能多,此时,研发部和其他部门的人数能够构造成一组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根据等差数列中项公式,可知人数第四多的部门,有56÷7=8人,研发部门人数最多,应该为8 3=11人。

3、混合极值

题型特征:已知几个数的加和一定,求中间某数的最小值,或中间某数的最大值。

【例3】100人参加7项活动,已知每个人只参加一项活动,而且每项活动参加的人数都不一样。那么,参加人数第四多的活动最多有几人参加?

A.21 B.22 C.23 D.24【答案】B

【解析】若参加人数第四多的活动参与人数最多,则其他6项活动参与人数尽可能少,令人数最少的三项分别由1、2、3人参加,前四项活动总人数为100-1-2-3=94人。且构成一个逆向极值,94÷2=47,二和三分别为24和23,得到一是25,四是22。所以参加人数第四多的活动最多有22人参加。

希望同学们通过以上三道例题的学习,从题型特征和解题原则出发,掌握和定最值问题中同向极值、反向极值、混合极值这三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在学习后能够注重方法总结、归类训练,大量练习保持状态,方能在考场上灵活应对、游刃有余。

数量关系在考试的过程中往往是大家觉得头疼的一部分,可以说既费时又费力。但是有些常规考点,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巧将未知变已知来进行求解,今天我们就对事业单位考试中数量关系里的合作完工问题进行分享。首先我们回忆一下工程问题的基本公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看到公式大家可能觉得比较简单,但是越简单的公式往往变型越多,那我们来拿题目一起看下怎么解决这类问题。

例题1.一项工程,甲单独完成需要12天,乙单独完成需要15天,丙单独完成需要20天。现在甲乙先合作2天,甲由于有紧急事务要处理,剩下乙丙两人一起合作3天后,乙也因有事离开,问剩下的工作、丙要单独做多少天才可能完成?

A.5 B.6 C.7 D.8

【答案】C。解析:本题求的是时间,由基本公式可得必须要知道工作量和工作效率才可以。通过第一句,可以将工作总量设15和20的最小公倍数60,这样我们就知道了甲乙丙3者的效率分别为5、4、3。而之后的解题就变得简单啦。甲乙2天工作了18,乙丙3天工作了21,还剩下60-18-21=21的工作量,交给效率为3的丙做,7天即可完成。

通过上面一道例题我们会发现,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一种思想:特值。就是将题目中原本不知道的量变成方便我们进行求解的已知的量。这样题目就变得清晰简单了。我们再拿一道题目看一下。

例题2.做一项工作,甲的效率等于乙、丙二人工作效率之和,丙的工作效率与甲乙二人工作效率的和的比值是1:5.如果三人合作完成需要10天完成,那么乙单独完成此项工作需要多少天?

A.60 B.30 C.20 D.10

【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分析,将丙的效率设为1,甲乙效率和为5,并且甲的效率等于乙、丙二人工作效率之和,即甲比乙的效率大1,故甲的效率为3、乙的效率为2。三者每天的效率和为6,工作总量则为6×10=60,60的工作量给效率为2的乙做需要30天。

以后我们遇到过程问题当中的合作完工问题就可以用特值的方法解题、定能事半功倍。新一年即将开始,祝福各位考生新的一年有更多的收获,公考、我们一直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