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南武氏乃望族,是曹县十大家之一,族人越万人。人才辈出,名声显赫,可谓光宗耀祖,显亲扬名,泽被后世。
武图功已单独介绍了
清朝第一位武榜眼武韬
武图功之后的武韬也是武氏家族中引以为傲的人物。武韬,字三略,是武岷源的儿子,武图功的孙子,自幼聪颖过人,从小开始读武经,成年后风度轩昂,膂力过人,善于骑术,据说拉弓能拉四石多,还箭不虚发。在十五岁的时候,武韬在山东乡试中考取武举第一名的成绩。清顺治三年(1646年),进京参加武进士科考,此次武科举考试是清王朝第一次科考。武韬考中榜眼(清朝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载:“郭仲衡,顺治三年殿试中武状元”),被授予山西蒲州参将,次年授任蒲州游击。顺治六年二月,姜襄率数十万众围攻蒲州。武韬和知州钱法裕率八百守军开门迎敌,因姜襄用重金收买武韬偏将为内应,蒲州城被攻陷。武韬在冲杀中突出重围,但是所率将士全军覆灭。武韬为精忠报国,再次冲入重围,杀敌一百多人,终因寡不敌众,筋疲力尽而被抓,遂被杀害。督抚上奏武韬死难情况,奉旨给予抚恤。作为清朝第一位武榜眼,武韬不但是曹县的骄傲,还是曹州府的骄傲。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却书写了“为国为民死而后已”的侠义人生。《清史稿》为他作传,《武氏家谱》为他留名,武老家的乡亲更是记住了这位为国家安全付出生命的英雄。
国史记载武韬
康熙二十四年《曹县志》中武韬的记载
@乡土曹县也是武氏后人,年轻有为,挖掘武氏文化,功不可没。对武韬他写道:
武韬(?—1649年)字三略,山东兖州府曹州曹县丁荣都大石潭东(今山东曹县普连集镇武老家)人,明代名臣武图功之孙。清顺治三年(1646年)一甲第二名武榜眼进士及第,因中榜眼,尊称榜眼爷。武韬本顺治三年武殿试第一名,应钦点为状元,因皇家招驸马,武韬已娶妻生子,而被钦点为第二名榜眼。武韬是今菏泽籍历史上唯一一位武榜眼,也是清开国第一位武榜眼。武韬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明代名臣武图功,他自幼受家庭熏陶,自幼就开始博览群书、读武经,能吟诗作赋,又喜舞枪弄棒。父母为他请了武师,练习武术。她练功刻苦,几年功夫即练就了十八般武艺。武韬幼习七书日记百言,其长姿气度轩昂,智力过人,善于骑射,常佩弓四石余力,箭不虚发,臂力过人。明崇祯九年(1636年)武韬在山东的武举考试中考取全省武举第一名的成绩,当时的武韬只有十五岁,清顺治三年(1646年)武韬在京城武科殿试中,考中一甲第二名武榜眼,是清朝开国第一位武榜眼,顺治皇帝亲授山西蒲州游击,顺治三年(1646年)九月,武韬应考武科举。根据兵部疏言,本年九月初九等日,钦命内翰林院弘文院检讨刘肇国、国史院检讨成克?充武会试考试官,会试天下武举,察照旧例考试……。初九日庚戌,皇帝下令,(翰林院)弘文院大学士祁充格担任武会试第一场监试官,监督考试骑射。十二日,命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担任武会试第二场监试官,监督考试平射,十五日,试策论。皇帝下诏同意兵部的安排。武会试完毕,十九日出榜,中举的武进士要在第二日进朝传胪、赴宴。十月初二日,第一甲第一名武进士郭士衡,第一甲第二名武进士武韬(第一甲第三名缺额)率二甲进士,三甲进士于午门前上表谢恩毕,兵部官员进呈登科录。顺治帝高兴异常,特授予第一甲第二名武进士武韬甲胄、鐯袋、刀、弓、箭,所有武进士均授衣帽、银两,准予参照文进士一体穿戴。兵部又将策对呈报皇帝面前,拟第一甲三卷,二甲二十七卷,三甲一百七十卷。得皇帝旨意,发内院书写“黄榜”。十月二十三日,皇帝亲自到午门前举行传胪大典。二十七日,兵部设筵席,宴请武进士。命大学士范文程主持鹰扬宴。武韬在中武榜眼后外任山西蒲州游击,次年升为参将,诰授昭武将军。顺治五年(1648年),大同总兵姜襄叛乱,史称戊子之变。姜瓖开始想策动武韬一起反叛,被严词拒绝。顺治六年(1649年)二月,姜襄率数十万众围攻蒲州。武韬率先骑马冲入敌阵,一杆枪上下翻飞,连挑下姜襄数员大将,士卒也奋勇搏杀,大败姜襄。顺治六年(1649年)五月攻击蒲州城,武韬身先士卒开城门迎战大败敌军,数日后贼率精锐来犯,武韬誓以死守蒲州。武韬命守备许世德守北门,知州钱法裕、守备贾斯明、封汝宦守东门,河东道杨千古守西门,千总王伦守南门。顺治六年(1649年)六月叛贼虞允、韩昭宣等带领数十万骑兵合攻蒲州城,因叛贼姜瓖重金收买武韬手下偏将封汝宦为内应,封汝宦在蒲州城内制造混乱,放火焚烧蒲州衙门,导致蒲州城内一片混乱,蒲州城被攻陷,武韬在冲杀中突出重围,但是所率将士全军覆没,当时有官府的小船来迎接武韬,武韬拒不上船,他挥泪说:“封疆失守不死非忠也”,“母在而弃之非孝也”。愿决死战,以报国恩。再次冲入重围,武韬冲进城内杀死叛将,杀敌百余人,终因寡不敌众 力尽被杀害。朝廷知道后,举朝悲痛,奉旨入祀京城忠烈祠,朝廷为武韬塑造金头银胳膊,从中军大营发十八口疑棺往武氏家族居住的村庄,并在武老家之东修建门楼一座 联曰:“文官至此下轿,武官至此下马”。清乾隆六十年乾隆帝追赠武韬为“拜他喇布勒哈番”,汉名“骑都尉”(清朝爵位)。追封武韬后裔“世袭罔替恩骑尉”(清朝爵位),爵位世袭至清末。《清史列传》为武韬立传。
武国藩:字源永,原名嶓源,明代名臣武图功第四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武举人,累官协理戎政军门标下守备、辽东三屯营都司佥书、指挥佥事,管督抚中军事。
武维周:字享九,原名福联,明代名臣武图功之孙。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武举人,魁武出众。
武张联:(1612—1682)字灿垣,号闇齐,别号四明居士,明太仆寺卿武图功之孙,斌姿简朴,身为贵介公子而不骄傲自大。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二月二十三日未时武张联出生于曹县城北十五里大石潭东(今曹县普连集镇武老家)的世禄之家,是明末清初的名士。张联生于仕宦之家,但对科举并不多么热心,而对宋明理学很有兴趣。他七岁时言行很讲礼貌。平时除学好课外,很爱听长辈谈论理学,有时读《王阳明文集》读到深夜还不休息。一天,其祖父武图功(明万历三十二年进士)与同乡李悦心(明崇祯七年进士)正在谈论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武张联求得长辈允许后,插话说:现在有推崇朱熹非难陆九渊的,也有推崇陆九渊非难朱熹的,崇尚庄重严肃的以薛瑄为宗主,崇尚活脱简易的以王阳明为领袖。朱、陆、薛、王都可以做我的老师。贤明的人以圣人为师,圣人以万物为师,向一切圣贤学习就可以集中他们的思想精华。请问是否恰当?李悦心赞叹说:你竟然达到这样高的认识水平,按照你的这一认识去做学问,一定会取得卓越的成就。武张联潜心研究宋明理学,在青年时期就有很高的造诣,他十几岁考中秀才后更加勤奋的钻研经史子集,还经常阅读官府的邸报,研究时务,学习旷世之才。李悦心深爱武张联的理学见解,与之成为忘年交。他们经常在一起讲论理学,研究濂、洛、关、闽各家学说。二十几岁时,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学术见解写成了《明心录》十卷,李悦心读后赞叹说:朱熹主张勤学好问,陆象山主张涵养德性,两派各立门户,争论不休。看了你的《明心录》我才豁然明白了,武张联后来著有《明心要语》一卷,是叙述该书大意的。武张联立志读天下书,走万里路。以印证自己的学问。他早年曾东游嘉祥、任城、泰安、济南一带写了《太平记》。后来,又游历了江南的名山、大川、梵宫、宝刹,写了《南游禅喜》。还游历考察过武昌、咸宁、大治、兴国、通山、崇阳、通城、蒲圻等八城邑之名山大川、风土民情,写了《八邑记事》他在游历中广泛结交各地的名士、英杰以及那些隐居不仕、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的人,他不怕路途艰险,同他们切磋学问,讨论时政。当时的名士曹真予、刘念台、黄石斋、叶洞山,政界中的有识之士,如学士胡此庵、司农郝君万、少宰黄福久等都乐于与他交往。至于武张联访问的山林隐逸之士就更不计其数了。武张联经常读书、游历、钻研,使自己的学术思想逐渐成熟起来,他是宋明理学的后继者,属唯心主义哲学学派。他的著作有《呓语》、《明心要语》、《驹隙偶书》、《鹤亭问答》、《瞬息聋语》、《弹指盹言》等书。明崇祯年间李悦心向崇祯皇帝举荐武张联,对皇帝说:武先生从小培养了诚实正直的品性,又有渊博的学识和出众的本领,同古人相比他像颜回那样苦学不止,又像伊尹那样有志于治国安邦。是王阳明之后的第一人。对他这样的人才,朝廷应该破格任用,朝廷应该带着厚礼去聘请他,武张联一再拒绝。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曹县发生大瘟疫。武张联在曹县城北大茶庵建施粥房和病房,成立“同善会”,为救济曹县百姓,出银二千两,医病人,养残疾,育婴儿,当时赈灾场内集结了十多万人,人们都称武张联为武善人,张释再世。当时任职山东按察使的李恪一向尊重武张联,毫不迟疑的从官仓拨出四千石粮食,让武张联发放给灾民。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曹县的大小官员都躲藏起来,地方一片混乱。有一千多名士兵要求发军饷,找不到负责人,于是敲钟树旗准备作乱,武张联骑着马一个人来到兵营,向士兵说明利害,士兵才解散回去,他经过李悦心门前,李悦心拉着他的手说:你真是铁胆的好汉!清顺治二年(1645年)武张联以拔贡身份去京城参加科举,名列第一。科举考中后武张联并未做官,继续游历讲学十多年后,因朝廷重重催任,武张联才任官湖广武昌府通判,任官时还常常游历大山大水,结交隐居名士。他上任不久,见狱内关满了欠粮百姓。当时规定:一户欠粮,多户连坐。张联请求上司减免钱粮,多方解脱被冤枉的人,不久监狱便空闲起来。在汉口与黄冈交界处,有一副将被劫,上一任通判迫于限期,拘捕一名长相近似强盗的富商交差。关押很久,富商多次喊冤,都没得到处理。张联经手此案,查知富商的行程、帐簿跟他说的一样,而且他的家里人都在,家中的货物到处堆得满满的,事实证明富商确实含冤,于是将他释放。自此,百姓称赞张联为“张释之(西汉法学家、法官,以执法公正闻名)再世”清廷西山用兵,张联负责运输军用物资。数百艘装满物资的船只溯江西上,路经彝陵、巫山、三峡等地,行程两千多里,山险水急真象登天一样艰难。由于张联妥善筹划,终使物资如期运到。当时军情紧急,每天文书频传,棘手事务很多,但是每逢遇到佳山胜水,他没有不去登临游览的。且能随时记述所见所闻,描景状物更是传神动人,一时大雅风度,循吏之誉,传遍湖北各地。名士章敬承称赞他说:“先生为国事操劳,又乐游山水,气度潇洒,真象神仙一样。”还专门为他写了《仙吏传》战事结束,张联因功应当升迁,吏部的决议尚未下达,却因盗案处理失宜而被免职。三楚名士、士卒、百姓无不为之惋惜。当时的礼部尚书王泽宏、中丞王北垣、职方史东庭、太守陈彻庵等都来慰问他,而他却坦然的说:“无官一身轻,今天才有机会和诸位先生说说心里话了。”他们又一起登黄鹤楼,游大别山,历览青川,泛舟赤壁,吟咏唱和,一时声闻遐迩。他在武昌做官八年,归来时两袖清风。很多人扶着他的车辕,哭着为他送行。他却笑着说:“古人因为贫穷才去做官,我却是因为做官才贫穷的”。武张联晚年迁居曹县城北五里素心园居住,在此著有《素心园集》,素心园内建有楼房,名曰武家楼(今曹县武楼社区水岸城邦),武张联退居家乡十五年,淡泊名利,日事著述,卒于康熙二十年(1681)五月十八日子时,得寿七十岁。他平生著述颇丰,计有《印心七录》十八卷、《楚游三纪》十卷《楚署焚余》四卷、《太平记》两卷,共计三十四卷,用他居住的素心园命名为《素心园集》藏于家,今仍存世。清礼部尚书王泽弘亲自为武张联撰写碑文。武张联及其五位夫人的合葬墓及其墓碑 惜均毁于文革。
武献:(?-1744年)字原陟,号月溪,清代山东曹州府曹县北隅里武家楼(今山东曹县城内武楼社区水岸城邦)人,明朝太仆寺卿武图功之元孙,明末清初名士、理学家、湖广武昌府通判武张联之孙。清顺治初年,因武氏家族氏族繁衍、人丁兴旺,武献的祖父武张联由丁荣里武老家(今普连集镇武老家)迁居曹县城北五里建楼房居住,名曰武家楼。清雍正七年(1729年)考中五经魁(全省第一名),清雍正八年(1730年)进士。清雍正七年(1729年)五经魁,清雍正八年(1730年)联捷进士。武献天性孝友,初任江南省五河县知县,百姓感德,改授江南省凤阳县知县,任凤阳知县九载,吏无渔民,沾实惠著。辩赈五次。著有赈务条规,督抚两司为之刊行江南省各州府县以此为法,百姓树碑家家户户祠之,百姓感恩为其立生祠祀之,雍正十年(1732年)乾隆九年(1744年)两科乡试均任同考官为国家选取了大批人才,乾隆九年(1744年)升为六安直隶州知州,未至任卒于凤阳县县衙,百姓知道后农耕者哭于田地,祭奠者道道相望,路祭百里送行。
武若愚:(1713-约1767年)字智齐,号琦亭,明代名臣武图功之六代孙,清乾隆六年(1741年)五经魁,清乾隆七年(1742年)联捷进士。是清代有名的循吏,若愚非愚,且胆识过人有武技。初任华阴县知县时,当地有大盗李甲、罗乙为患,他们盘踞在山谷里面,出没无常,劫掠陕甘地区十几个州县,无人敢止其乱。若愚愤慨地说:“豺狼在道,吞噬子民,若坐视不救,何以称父母官”!遂决心除掉此害。一天,李、罗小股匪徒押着驮队路经华阴。李、罗二人称“万人敌”,余众也都是强悍亡命之徒。若愚召集属下计议,有人畏惧,若愚说:“可以智取”。他一面选拔精干吏卒预先埋伏在城南河边,又选强悍吏、仆二人,跟随自己乘骑前往。当天还下着毛毛细雨,到城南桥外时,见贼众押着驮队沿着山道曲曲折折地走过来,为首的正是李、罗。若愚喝问他们要到哪儿去,李、罗怒责若愚多事。从吏趁他们不防备,用利刀刺破他们的驮囊,一些金银坠地。李甲觉得不妙,急忙赶着骡子向东走去。若愚知道东面是河,且有伏兵,便尾随其后。李甲认为后面跟来的是几个文弱官吏,未作格斗提防。不料若愚走近后即出四十斤重的铜椎将他击倒在地。刚要跳起来,从吏紧紧搂住他的胳膊,随仆又照他头上猛击,李甲遂扑地被擒。罗乙愤然前来格斗,这时伏兵齐出,若愚用铁丸击中罗乙的眼睛,仆吏遂将他绑住。经激战,其余匪徒也全部被擒。经上司核准,杀了两个匪首,教育遣散了其余匪徒,盗患平息,百姓称快若愚为官贤明,承受荐举堪胜知府,武若愚常单骑巡历民间,询问民间疾苦,下乡遇词讼即于村树下剖断,说话往往如对家人一样,以故士庶称,书院每次考核士子的学业,都亲自讲习,所任各地的百姓都称颂他。他常常剖析奇案每每断案如神,时有“武青天”之誉。武若愚一生为官,两袖清风,历任华阴、谓南二县知县,邠、乾、商、鄜直隶等州知州,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钦点顺天府(京城)武举殿试同考官,乾隆十八年(1753年)任陕西乡试同考官,升为西安府知府,应授朝议大夫、议叙一等功、随带军功加四级、记录十五次、记大功四次。武若愚善于理政,政事勤敏,把积蓄和俸禄都来救济贫苦百姓,以劳卒于西安府府署,却无钱料理丧事,士民痛之,属下及当地士民集资将他的灵柩送回家乡,别人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他却是死后连买棺材的钱也没有,当地士民为他立祠纪念,武若愚廉能仁慈,循声远著,皆刻石颂德,以循吏入名宦祠。著有《学庸解要》、《署暇偶抒》《四书制艺》《四书论文》等书。曹县青山集是武若愚故里,不是姚集。
九代武约:明天启间,以子起潜贵,封文林郎京师顺天府武清县知县,配王氏封儒人。
十代武起潜:字用潜,明河南宜阳县知县武嵩九代孙,明代山东兖州府曹州(今山东菏泽市牡丹区何楼街道武庄)人,《明史》记载为江西进贤人有误。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举人,明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初授京师顺天府武清县知县,有诸生为人所讦,纳金酒瓮以献。起潜召学官及诸生贫者数人,置瓮庭中,谓之曰:“美酒不可独享,与诸生共之。”酒尽,金见,其人惶恐请罪,即以金分贫者。治县一载,申革东河牙税,又请改驿递转饷车辆为水运,商民便之。调繁遵化,治大滑徐名标,毙之狱,一邑称快。己巳之变,遵化城破,起潜殉难,奉旨优恤,妻范氏妾吴氏闻变哀毁,不旬月皆以忧卒,旌其家曰:“一门忠烈”,明史为其列传。
参照《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九 忠义》 武起潜。
十一代武桂芳:字兰友,康熙年贡。
菏泽市牡丹区何楼街道武庄武氏,有十一代武桂芳为其父武起潜立的石碑,记载了武氏家系及其父亲明天启五年进士武起潜的事迹。载曰:武氏六世祖讳滔由曹县太石潭东 迁居砖庙,九世讳约再迁曹州城南定居。
武瑺:字华復,号壁永,乾隆二十年恩科经魁,截取知县,例授文林郎。
武琪:字彦珂,乙酉武魁,㨂选守备,应授明威将军。
武映琨:字兰堂,明代名臣武图功之七代孙,清代陕西西安府知府武若愚长子。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钦赐癸酉副榜。应授徵仕郎,候选直隶州州判,武映琨积学能文,士林以其为师,他两袖清风,日以文字自娱,虽贫不改其衷,人们知道他是清官之子,莫不以礼敬之。
武檀:字香麓,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举人。孝友性成,在乡里很有威望,武檀在乡里教授生徒,尤工于诗,所著有《漱六斋诗草》二卷。
武贞山:(1900-1986年)原名元山,又名梦飞,20世纪20年代,就读 于北京国防医科大学,习基础课4年,专攻眼科3年,是该校高材生。他满怀“医学救 国”志向,为解除家乡人民疾苦,于1932年毅然回到家乡,创办曹县第一所官办医院 “平民医院”,自任院长。这所医院有30多名医生,在当时属医术先进、设备齐全的 医院,为解除曹县人民疾苦、培养西医人才和发展曹县医疗事业做出贡献。武贞山全心全力做出了出色的成绩,然而黑暗的政治制度旧官僚的胡作非为,他看不惯军阀政府的重重恶习,于1936年愤然离职,出任山东省齐鲁医院眼科主任医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整个抗战期间随国民党政府先后在武汉、重庆任上校军医,期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为民盟中央委员,日寇投降后随国民党北平市市长何思源到北平出任北平市市立第二医院院长,1948年和平解放北平时是和谈代表之一,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做出过一定的贡献。北平解放后贞山公作为民主人氏,曾经出席过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建立建言献策,建国后先在北平卫生局工作,又调回市立二院任院长,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份子,1969年被红卫兵组织遣返,返回家乡,十年浩劫期间贞山公长期蒙难在家乡简陋的卫生室里仍操旧业,虽然含冤受屈衣食无著,但仍不嫌艰辛,夜以继日的为家乡及外地之疾患者救死扶伤,深受家乡民众爱戴和赞扬。1979年贞山公的冤案得到彻底平反,重回北京市立二院仍复旧职。1986年11月29日病逝。
武魁一:(1871-1958) 山东曹县人。鲁西南、豫东一带名医。1935年夏,曹县县长魏汉章之子患腹痛,多方医治,久不见效,请名医会诊,医家各持己见,莫衷一是。武魁一处方治之,服药五剂而病除。众医问其故,武说:“此系虚胃腕疼痛,君不知‘胃气疼痛真难当,香附灵芝加良姜,川补乌药和大白,外添一钱广木香’的歌诀吗?我是按此治愈这病的。”众医听后无不叹服。1936年,曹县举行中医术会考,上下一致推举武魁一任主考。从此武名声大震,不仅名闻曹县城乡,邻县也多慕名前来求医。1946年,曹县东南天堤圈一姓蒋的患“水臌”(肝腹水),多方求治,均认为是不治之症,因长期求医,钱财已尽。当时武魁一行医于河南商丘,蒋家慕名求治,武魁一悯其贫病交加,即将患者收留在家,精心予以治疗,月余而病愈。武魁一不但分文不取,反而送川资让其还家。武魁一虽精医籍,但与同行交谈时仍虚怀若谷,听取他人之长而补己不足,集众长于一身。在行医中又能注意搜集民间单方、验方,从中取其精华用于临床。他善长于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对妇科病也有独到的医术,如治早期子宫颈癌症和月经不调症,他总结其经验,编为歌诀。歌诀是:“法下地骨瓜蒌瓤,归芍陈皮贝壳香,经红经白肝气滞,专为妇科设良方。”武魁一应诊,先在望、闻、问、切上下功夫,然后再去辩证施药。他处方的特点是,药少价廉而疗效高,因而深受病家欢迎。武魁一以“济世活人”为行医的宗旨,对医术毫不保守,一生授徒20余人。武魁一从医60余年,临床经验非常丰富,在医学理论上颇多真知灼见,生前存有大量医案及医学著作,可惜未能汇集成书。其子武世仁、武世义均行医,孙武明钦系河南省开封市第二中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著有《黄帝内经素问、浅释》、《伤寒内病、瘟疫正治通诀要》等。
武明钦:出身于4代中医世家,其祖父武魁一毕生行医于鲁西南,其父为曹县著名"经方派"医生。他14岁即读医经,随父诊病,21岁在商丘自立应诊。1949年参加当地区卫生院,因工作优异,1955年、1957年被分别选派到河南省中医进修学校和南京中医学院教学研究班攻读3年。1959年调开封医学专科学校任教,1962年晋中医讲师,1964年晋内科主治中医师,1980年晋副主任医师。1982年调开封地区中医院任院长。被聘为河南南阳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积40年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的经验,将伤寒、温病、瘟疫的证因脉治,纵横联系,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著成《伤寒、温病、瘟疫证治汇通要诀》和《黄帝内经素问选择》两书。学术上坚持"劳心者多阴虚,多淤多热,劳力者多阳虚,多寒多湿,情志病证多为脏腑气机逆乱,凡虚证多有郁滞"的观点,在治疗上善用"扶正祛邪"法,重视气化功能和顾护胃气。1986年晋升主任医师。任开封市第二中医院名誉院长,为中国中医学会河南分会常务理事,河南中医学会内科学组副组长,河南省药物研究会委员,开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名誉会长,开封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河南中医》杂志编委,历任省高评委委员。1991年被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首批带继承人导师,1992年国务院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武步涛:开封市第二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内二病区主任,开封市首届名中医,开封市十佳医生,开封市优秀技术人才,开封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省中医肝病学术委员会委员,开封市消化内科学术委员会委员。师从著名中医专家全国名老中医武明钦先生,曾在省医科大学一附院、北京佑安医院、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进修深造。发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30余篇,编写独著2部,曾获开封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腹水、心血管病、脾胃病及内科疑难杂症。
近代有,国民党曹县县党部书记长武广心,曹县县党部委员农会会长武凌霄(曹县第一批共产党员孔庆嘉就是武凌霄带头抓的),国民党曹县财政局局长武桂馨,及民国早期北京大学毕业生 国立中央大学英文教授武鹤飞。
感谢@乡土曹县提供资料!
作者 孙智敏 曹县第三中学高级教师,政协菏泽市第十六届委员,头条号:老虎69090
,